近日,一間小學的常識科網課內容,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事緣從家長提供的錄影片段所見,任教老師把鴉片戰爭說成是英國人為了幫助中國人禁煙,而對中國發動戰爭。如此低級的錯誤,當然引起巨大的反響。繼而引起社會對鴉片戰爭的教材內容,乃至對中國歷史科教育,產生一種強烈的憂慮情緒。實在不吐不快,有幾點分享一下:
第一,這首先是一個嚴重的教學錯誤,正如一個英文科老師教英文科,如果通篇英文課文都解錯了,英文字又拼寫錯誤了,恐怕也是讓人難以忍受的。同樣道理,把鴉片戰爭解讀成這樣,也是令人難以置信但又事實上發生了的低級錯誤。這是校方和教育局都必須嚴肅跟進的事情,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低級錯誤?是老師缺乏相關學科知識?(這反過來證明香港真的要徹底普及歷史教育)是教材包括出版社教材和校本教材出了問題?前者涉及教育局的課本審訂機制和審定質素問題,後者涉及學校的科組和負責教學的部門的教材和教學質素監管問題。筆者並不想從所謂政治陰謀論的角度來解讀,因為即使真的想灌輸什麼政治觀點洗腦我們的學生,這種錯到令人啞然的史料錯誤,恐怕也讓那些想做政治洗腦的人覺得帶來反效果吧。這都能洗腦,那不如說抗日戰爭其實是中國侵略日本算了。
第二,關於若干與英國人洗白的史觀,例如,從香港到內地,都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認為在鴉片戰爭之時,其實無論是議會議員,甚至挑起戰爭的商務監督義律C. Elliot本人,也是認為為了鴉片而發動對華戰爭是「不道德的」。我不明白強調這些觀點有什麼實質意義,但又經常從內地普及讀物和香港參考書中見到。那麼就說上幾句:
當時英國販賣鴉片是合法的,但清朝則是違法的!再怎麼樣,英國也不能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中國,何況通過戰爭方式。根據大量的英國史料,尤其是醫學方面的史料,直到1914年立法徹底禁止鴉片和其他毒品之前,在英國本土販賣和服用鴉片,甚至注射可卡因,都是合法的。失去美國殖民地的喬治三世,繼承人喬治四世,甚至維多利亞女王本人,都是鴉片癮君子。有說法認為,英國是服用的是鴉片酊,不同賣給中國人的是鴉片煙膏。其實,鴉片酊的嗎啡含量比煙膏的含量高兩倍到三倍,只不過後者純度高,前者混合了一些南美菸草,以防中毒致死而已。
這可能是當時的英國乃至西方醫學界、藥物學界都沒有搞清楚鴉片對身體的危害性,更多把它看成是一種藥物,一種能止痛鎮靜的藥物,所以在英國社會是非常流行的。只不過,「消費者們」從經驗中發現,鴉片有致幻和成癮的副作用,有些服用者有所顧忌而已。
好了,回到那些英國議會議員和義律的所謂「為鴉片而發動對華戰爭而感到羞恥」的說法,他們並不是因為覺得鴉片是毒品而覺得羞恥,絕對不是!因為除了上述原因之外,當時西方尚未有「毒品」這個觀念。那他們為什麼覺得羞恥和道德上的不義?說白了,純粹因為一種美學道德論的原因!什麼意思呢?不是覺得鴉片是毒品,所以於德有虧,而是維多利亞時代是所謂的「理性時代」,一個講求自我節制慾望、講求理性自制的時代,服用鴉片或者鴉片酊來追求精神上的快感,是一種(美學意義上的)失去理性、頹廢敗德的惡行,一如縱情性慾,是放縱行為本身敗德,不是從生理衛生方面考慮。加上東方人(包括發明煙槍的土耳其人和波斯人)那種吞雲吐霧的行徑,觀感上更形頹廢。故此,向中國輸出鴉片這種令人縱慾(沉迷幻覺之慾)的貨品,更為此發動戰爭,當然是不義的,尤其從宗教神學角度。
反觀中國人,尤其中醫藥,對鴉片的藥物認識更早。從1639年之前,普遍還是把鴉片當成中藥的一種,以吞服為主。1639年也就是崇禎十二年,鴉片開始如吸菸一樣服食,而且混合南美東南亞的菸草,對身體的危害,對社會的危害開始明顯起來,明朝朝廷開始明令禁止了。到了清朝,雍正初年,地方官進一步發現鴉片的健康和社會危害性,民間的中醫也開始有人發現鴉片(不論是吞服、混合菸草吸食還是後來的煙膏)對健康產生巨大的危害,即使有藥用價值,也是飲鴆止渴。雍正七年,也就是1729年,朝廷頒布有史以來第一部禁止販賣鴉片煙的命令。雖然之後朝廷在執法上把「鴉片煙」(混合菸草)和「鴉片」(用作藥材)區別對待,但顯然對鴉片的警惕性已經逐漸提升,對鴉片種植和販賣的法律限制陸續增加。這種對鴉片的健康危害性和社會危害性的警惕性,中國的明清政府顯然比西方英國政府早了大半個世紀。
結論:一是中國比英國更早認識到鴉片在藥物上局限性,更早認識到對健康和社會的巨大危害,更早從法律上限制鴉片的使用、乃至禁止私下販賣。因此即便是英國視鴉片為合法,也不能據此而把鴉片戰爭洗白,不能反過來認為為鴉片發動戰爭是合理的,因為中國朝廷早就把它列入違法品。二是不要誇大美化了英國那些反對鴉片戰爭的議員官員們的「義舉」,事實上他們尚未認識到鴉片的危害性,只是純粹從「道德審美」的角度來加以反對,並未意識到自己是在販毒!
最後,在香港到中國歷史教育,我們不能僅僅從傳授知識是否準確的角度來考慮,更要從情感教育的角度來促進中國歷史教育!中國歷史,不是如同外國歷史那樣,視之為一種與己無關的外在知識,而是應該從培養學生認識歷史,繼而對國家歷史產生情感的教育!
2020年5月1日 (橙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