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筆者提到,香港基礎教育非常缺乏拓展學生國際視野的內容,即使包含「全球化」單元課程內容的通識教育科也不例外。這次談談筆者對如何進行拓展學生國際視野教育的看法。
表面上看,「拓展學生視野」似乎是不證自明的觀點,但實際上在具體教育實踐上,卻更多是從學生生活所處的「社區」來展開各種教育,從與學科學習有關各類社區考察活動,到OLE(其他學習經歷,即課堂學科以外的學習)的各種社會服務和參與,當前香港基礎教育非常注重從學生身邊的生活着手,也就是所謂的社區。本來這也無可厚非,如教育真的能做到從近到遠的話。問題是如上次文章所提,國際視野的教育非常不足。
學生目光止於本地社區
換言之,教育所引導學生的視野,是有近而無遠,止步於社區之內,頂多止步於本地之內。筆者親身經歷,曾經主講過一次升學講座,向中學生介紹位處沙田中文大學,結果有家住大圍的幾個同學覺得「很遙遠」!另外,筆者在借調教育局的時候,工作需要到各區訪校,發現新界區有不少同學是極少去油尖旺,更別說港島區,更遑論境外!
隨着香港回歸,透過組織學生回內地參觀考察來進行國情教育,變得愈來愈頻繁,單純從走出社區、走出香港的角度來說,這種回內地交流的學習活動,至少拓展了同學對整個大中華區的認知和眼光。
近年,筆者發現有兩種新興的香港境外考察模式,能夠把國情教育和國際視野教育完全結合起來,雖然主辦者未必刻意如此,但筆者認為非常值得推廣:一種是組織香港學生去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考察交流,但不僅僅關注當地國家,更要與在當地投資工作的港人港商,以及內地商人學生等交流活動。
回內地與港人外國人交流
另一種是組織香港學生回內地,但不僅僅與內地人交流,更與在內地工作學習的香港人、外國人進行交流。這兩種模式實際上把國情教育和國際視野教育高度結合起來,同時讓港生更多地認識到香港人在內地和海外如何打拼,非常有利於激發同學們模仿上進的企圖心!
2018年8月23日 (都市日報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