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通識爭議豈在政治,更在科教

近日,報紙忽然報導,教育局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正檢討包括通識科在內的課程,有指通識科將改為只有「及格」和「不及格」的等級,甚至計劃剔出核心科目,自然引起教育界和社會人士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講起新高中學制之下的通識教育科,首先要釐清的是,作為高中必修科目的通識教育科,與香港各間大學的通識教育,並無必然的聯繫。大學與中學都稱為「通識教育」,但無論從設立通識教育的目標,具體的課程內容,以致到評核方式。

現時引起討論與爭議的是高中通識教育科,與各間大學的通識教育可以說毫無關係。甚至連英文名稱亦大為不同:高中通識科叫Liberal Studies,而大學通識多數稱為General Education之類。所以討論的時候,不要望文生義,將高中通識教育科穿鑿附會到各大學的通識教育。

高中通識教育科可以講自2009年正式列入新高中必修科目以來,社會上的爭議聲音就沒有停止過。畢竟這是一門與中文、數學、英文同屬考大學必須達標的核心學科,所以任何爭議與修訂都難免引來非常廣泛的關注。從早年對通識教育科課程內容是否過於廣闊,從而引致老師備課、學生學習的壓力過大之類的爭議,到2012年第一年該科在文憑試開考之後,試題又成為新的更大爭議的焦點。

事緣在該科的文憑試卷中,每年試題總共四題,但從2012、13和14連續三年的試卷,每年都有一條題目,是問及香港政治的試題,例如2012問香港政治組織、2013問立法會拉布、2014問元旦遊行等,而且是必答題,考生必須作答。

以香港政治來作為試題,本身沒有問題,因為通識教育科六大單元之中,是包含了今日香港單元。之所以引起爭議,一來是因為六大單元並無規定香港單元香港政治是必答題,二來適逢2012、13和14這三年又是香港社會政治的多事之秋。試題的疑似「政治化」和社會的激進「政治化」,兩廂契合,雖然這種雷同好可能只是巧合,但社會各方就不見得會這樣理解。

去年,港科院創院院長徐立之教授發表報告,指香港中學生選修數理科目的人數在減少,這不利於香港培養科技人才,以追上世界科創的發展大勢。因此呼籲對中文、英文和通識科進行課程上的「鬆綁」,讓學生騰出更多時間去選修數理科目。各種觀點的提出,輿論的傳播,就變成今天疑幻疑真的所謂「廢除通識科論」。

其實平心而論,目前將中、英、數、通列為必修必考的核心科目,換言之,香港考大學門檻,有四分之三的學科內容都是與人文學科有關,這種「重文輕理」的設置,恐怕全球都少見。對於有數理科天賦、但文科能力稍遜的同學來講,這種設置是否會窒礙了他們的發展,從而亦都對香港趕上世界科技發展趨勢有不利的影響呢?這個才是今天最值得討論的焦點!

2018年5月7日 (橙新聞)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