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教學設計,已經講了許多,之前主要集中在背景資料和教學設計的一些注意事項上,這一期談談另一個教學重點: 「一帶一路」引起的爭議。
通識教育科講究議題探究,所謂「議題」,說到底就是指社會各方(也就是所謂的「持份者」)尚未達成普遍共識的問題,議題,有爭議的問題,便是議題,即使英文Issue,本身也包含爭議的意思。好了,套到「一帶一路」這個教學主題上看,無可否認,也不必隱諱,在「一帶一路」這個政策提出以來,在內地也的確引起了許許多多的爭議聲音,有支持的,當然也有質疑的。如果將所有的爭議焦點概括歸納起來,大致為以下三點,可以作為議題探究教學的引導重點:
一是「一帶一路」是不是真的能夠解決當前中國面對的經濟問題,例如產能過剩、外匯儲備過大、資金投資欠缺出路等?
二是「一帶一路」涉及龐大的資金投入,把海量級的資金投放到中東、中亞細亞、東南亞等沿線國家,會不會面臨很高的政治風險,最後血本無歸?畢竟這些國家的政治體制和社會經濟體制,都遠遠沒有歐美成熟資本主義國家那麼健全,隨時爆發政變、內戰或者大規模激進社會運動,甚至僅僅換一個執政集團上台,都可以輕而易舉把之前與中國簽訂的投資協定給推翻。
三是既然「一帶一路」涉及龐大的資金投入,那麼如果把這些海量級的資金不放到高政治風險的外國去,而是投放到國內,對於刺激內需、提升技術、改善醫療、教育、房屋、社保等民生工程,豈不是更為有效?
嚴格來講,上述三點爭議焦點,彼此之間是存在關係,不是可以截然分開的。例如第一點和第三點,其實就是比較投資於國內比投資於國外,哪個更有效益。第一點和第二點,彼此也是互為表裏的。就算當下投資到國外能夠產生巨大效益,但不可控制的外部政治風險一旦出現,再好的效益也會化為烏有。之所以這樣區分成三個爭議焦點,純粹是為了方便學與教,讓本身不熟國情的老師和同學,可以化整為零地先從小的焦點問題來理解「一帶一路」的爭議,然後再合三為一,統整整個「一帶一路」的爭議。
這裏的教學難點,除了必須先掌握之前提到過的背景知識之外,還有兩個難點:一個是必須具備一定的經濟學知識,哪怕常識也是必須,否則難以理解什麼叫產能過剩、刺激內需、技術升級等等。教經濟科、商科的老師和選修這類學科的同學,相對容易掌握。可其他學科的老師和同學,就可能需要多花一點時間來了解準備,方可進行有質量的探究活動。
另一個難點是,涉及的資料不一定是公開可取的,例如,到底投入了多少資金在沿途國家?這些資金都涉及什麼項目等等。目前在媒體報道最多的,當然是真的撞上政治風險事件的投資項目,例如投資印尼的高鐵項目忽然停滯了,投資斯里蘭卡和緬甸的水庫項目也遭遇類似的擱置,在泰國的大米換高鐵也撞上了政變等等。這就很容易讓人產生一個感覺,彷彿「一帶一路」總是敗績連連,其實這更多的是因為媒體更熱衷報道負面新聞而已。因此,在尋找「一帶一路」具體案例資料時,應該注意要全面搜集,不要僅僅集中在若干頭版頭條的報道之中。
(2016年5月31日大公報B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