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談到有關「一帶一路」的教學所必須掌握的歷史背景知識,今期談談必須掌握的現況背景知識。關於現況,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需要了解:一個是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和技術合作關係上,另一個是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政治關係上,兩者缺一不可。本文還是如上期一樣,略去中國與歐美國家在「一帶一路」上的關係,集中談及東南亞、中亞細亞、南亞、中東和俄羅斯。
先說經貿與技術合作的關係。有兩點前提條件需要明瞭的:一是「一帶一路」並不是突如其來地由這一屆中國領導人憑空無端地提出來的,而是早就鋪墊了相當長的時間。現在正式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構思,固然有現在的領導人針對當前國內外政經形勢的判斷所作出的決策,但同時不能抹去前人所做的大量鋪墊工作。一旦忽略了前因,那麼對當下的了解就難免片面。眾所周知的是,改革開放的一項重要國策就是引進境外的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這叫做「引進來」,對中國國情再怎麼不了解的老師和學生,也不會對此陌生。但是,改革開放另一項重要政策,卻未必為人所了解,這就是所謂的「走出去」——鼓勵和擴大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充分利用國外的資源和市場,把中國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從而有利於中國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之下的整體發展。
可參考三方面的資料來源
如果要對「走出去」政策作推本溯源,一般認為源自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當時領導人江澤民提出: 「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和全球多邊貿易體系,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同年的全國外資工作會議上,江澤民進一步明確提出了「走出去」和「引進來」這兩個政策說法。之所以要對「一帶一路」作推本溯源,是因為要以「走出去」的提出與落實作為時間起點,從而把歷年中國對外投資的數據和重大事件作出大事年表式的梳理,那樣才能比較全面地了解「一帶一路」的來龍去脈,這也完全符合通識教育科的探究式學習的要求。
要搜集和整理這樣的資料其實並不困難,至少有三方面的資料來源可以參考:
首先是統計年鑒類,這是一手的數據資料,許多關於中國對內對外的經貿數據都能從年鑒類工具書中查找得到,即使是對非歐美國家的投資數據也不例外。
其次是新聞報道,每逢中國企業包括國企和民企一些重大的對外投資項目,例如對泰國的「高鐵換大米」計劃,對緬甸、斯里蘭卡、印尼、沙特等國的基建投資,對中亞細亞各國的能源管道投資等等, 都有非常廣泛的報道和評論。再加上對歐美國家汽車、能源、高新科技等類別企業的併購等,這個「一帶一路」「走出去」的大事年表將更豐富。
最後是一個非常有用但往往被忽略了的資料來源:電視紀錄片。這裏又牽涉到另一項對於香港師生來說非常陌生的內容——到底中國有什麼先進技術足以「走出去」?
談起中國技術水平,一般人的印象都是兩個極端:要麼是兩彈一星,要麼是山寨廠。前者是尖端技術,雖然發達,但源於改革開放前的技術積累;後者是模仿甚至抄襲的底端技術,幾乎沒有成型的科研可言,那到底有沒有中間的技術存在呢?(中間技術這個提法並不科學,此處純粹為了便於認識理解)或者說,中國的工業技術水平包括原創的、引入的和形成規模生產及應用效應的,到底到了哪個水平?這方面即使在國內也是爭論很大,有悲觀論者認為中國工業技術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依然大得不得了,不易在可見將來追得上;也有樂觀論者,認為中國工業技術水平近年已經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並充分反映在對歐美發達國家的出口產品結構上(高科技產品佔的比例開始上升,不再停留在「八億雙襪子換飛機」的水平),以及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項目的技術含量上。
要對中國工業技術水平的發展狀況和走出去的情況有一個最起碼的概括了解,最便捷的途徑就是參考電視紀錄片——中央電視台在2013年製作的《大國重器》。如果想多了解中國對外投資經歷過什麼艱難險阻,那麼再可以參考2011年製作的紀錄片《跨國併購》。不是說這些紀錄片內容毫無商榷的餘地,而是最起碼要了解個概括情況。連概括情況都未能了解,就根本談不上任何有價值的討論學習和批判思考。
(2016年3月16日 大公報 B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