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工業中國

最近有一條新聞,提到德國駐華大使說:中德兩國應該共同制定下一次工業革命的標準。這條新聞恐怕不是引起很多香港人的關注,但這的確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新聞。重要在哪呢?

第一,提起中國工業,香港人尤其是香港年輕一代,往往只有兩個極端的印象。一個印象是珠江三角洲和沿海一帶的所謂「山寨廠」、「血汗工廠」,另一個印象就是改革開放前的「兩彈一星」,前者代表質量不高甚至盜版的工業產品,後者代表高科技含量但幾乎是一曲歌王(One HitWonder)的工業成果,幾乎沒有中間。但是,如果中國當代工業水平僅僅出於這兩個極端,又怎麼可能吸引世界工業大國德國來尋求與中國一同制定新工業的標準?德國這種舉動,恰恰說明了在我們對國情認知上,尤其是對中國當代工業製造業水平的認知方面,存在很大的盲點,這是未來加強國情教育所必須針對的空白點。

第二,由於香港幾乎從開埠以來都沒有重工業的,到底重工業是什麼,可能對於許多香港人來說都是極其陌生的。因此,什麼叫做「工業標準」呢?恐怕也是一個很生疏很陌生的概念。德國政府和工業研究部門幾年前已經提出一個名為「工業4.0」的概念,準確來說是一個工業發展的戰略構想,關乎如何將互聯網等高新科技與傳統的製造業結合起來,箇中涉及的科技參數、行業標準等衡量發展水平的數據,正是所謂的工業標準。

根據上述德國大使的談話,德國希望與中國的工業科技合作,程度甚至超過了「工業4.0」,朝向更廣闊、更深入的方面來進行深度的合作。雖然中國政府和工業部門目前尚未明確回應德國方面的說法,但從過往中德合作的項目,以及近期德國總理訪華的會談來看,中國幾乎肯定對德國這種深度合作的意願充滿積極的態度。如果這種合作最終落實,那麼中國的科技工業水平就要再踏上一個新的台階,這對中國經濟發展、教育配套、乃至社會民生的影響,肯定是極為深遠。從事國情教育的香港機構,又怎麼能夠錯過這個重要的轉折點呢?

第三,過去關於中國國情的認識教育,過多集中在歷史文化層面,對當代中國尤其工業中國層面的國情,關注度幾乎是零!筆者不是說歷史文化不重要,而是說歷史文化只能看到歷史上的中國,無法了解已經逐步經歷了現代化、城市化、工業化的當代中國。

因此,光了解歷史文化的中國,根本不足以了解當下的中國發展概況。從事國情教育的機構、團體,應該趁着如中德合作這一類的熱門時事,把國情教育的內涵大幅度拓展到當下的工業中國層面,這才能既把國情認識與最新的發展形勢相結合,同時又能為香港的青年人開拓一些在香港可能根本上認識不到的視野空間,甚至可能有利於拓闊他們的升學就業選擇路向,趕快行動起來吧。
 

 

(2015年11月3日 大公報 B13)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