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藉「一帶一路」 認識國情的活動形式

上一期談到,可以藉助「一帶一路」這個題目來向學生推廣認識中國國情。本期探談,可以具體用什麼活動形式來加以推廣。一言蔽之,至少可以有三類活動形式──採訪報道比賽、專題研習比賽和辯論比賽。

先說採訪報道比賽。藉「一帶一路」來認識國情,首先起碼要知道什麼是「一帶一路」。除了上網和圖書館找資料之外,不妨可以組織同學找出與「一帶一路」政策相關的人物,進行一系列的採訪報道活動,一如報紙媒體進行新聞採訪報道一樣。這種活動對於大中學校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坊間也有類似的新聞小記者之類的活動。

這類活動好處在於,把青年學生帶出校園和圖書館之外,去接觸有關的政府部門、專業團體和商界人士,從「一帶一路」的相關持份者角度去認識更具體、更微觀的國情:到底政府部門準備怎麼推動香港經濟各界參與到「一帶一路」政策上來?目前有沒有專業團體、商界人士已經啟動參與了與「一帶一路」相關的項目(事實上有)?在採訪報道的過程中,青年學生可以認識到在書本和網絡上未必能提供的具體運作信息,而且活動形式也比較開放活潑,容易提起青年人的興趣。

再說專題研習比賽。表面看,這似乎比採訪報道比賽來得靜態,似乎也是躲在圖書館裡面剪貼一下資料就行的了,其實不是的。真正有價值的專題研習,應該是可以把採訪活動結合起來,採訪,只是獲取資料的其中一種研習方法,如同網上找資料一樣,也是獲取資料的方法。將文本的材料和採訪而得的材料相互結合,那麼這份有關「一帶一路」專題的研習文案將更加資料豐富,有血有肉。如果再把研習的主題加以聚焦一些,比如是要撰寫一份提交給立法會或者政府部門的如何促進香港參與「一帶一路」的政策建議書,那麼不但使內容更加有針對性,而且透過這種研習使青年學生對國情了解得更加透徹。

說不定在某些得獎的作品當中,特區領導人和有關官員可以發現青年學生一些既有政策創意、又有政策實效的真知灼見呢。不要輕視大中學生的能力,大學固然一直都有類似的創業計劃之類的比賽,現在其實在中學界也陸續出現類似的比賽活動,青年學子們對此一點也不陌生。既然可以有商業性的創業計劃比賽,為什麼不可以有政策性的專題研習比賽呢?

最後是辯論比賽。辯論比賽就是最為刺激的活動形式,近十年以來,香港教育界推廣得非常熱烈,學校更不陌生。《大公報》去年也合辦過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中學辯論比賽呀。前幾天以美國為首的環太平洋國家簽署了「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也就是英文簡稱TPP協議),據說這個協議是有意針對中國加以排斥的。那何不以「一帶一路」和TPP的相互比較作為辯論比賽的主題呢?通過這種主題的辯論比賽活動,參賽同學不論輸贏,都可以在準備比賽的過程中增加對國情和國際形勢的認識。

最後,細心的讀者可能發現,上述三類活動都是以比賽形式進行的。為什麼要這樣呢?道理很簡單,只有比賽的形式,才能激發青年人的參與熱情。只要參與的青年人想贏不想輸,那就自然激發起他們的鬥志,去尋找更多更深入的材料,去作更深入的認識,去形成更具自信的對這個主題的個人觀點,這是一種競賽教育心理學。誰說國情教育一定要拉大隊、花大錢、做參觀?誰說國情教育就一定要用「常識問答比賽」之類只求背誦、不求甚解的活動形式?

 

 

(2015年10月13日 大公報 B24)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