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之前我也沒有想過本文的題目。話說剛剛過去的9月20日的全國港澳研究會在香港舉行的研討會,倒是第一次讓我想起,可以通過「一帶一路」的國家政策,引導學生理解當下的中國發展和國情。
一談起認識國情,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往往有兩類指向:要麼指向歷史上的中國、文化中國,要麼大而化之地介紹改革開放政策。像「一帶一路」這種指向當下的國情內容,很少出現在對學生和青年人的國情教育當中。好,姑且從兩個方面來初步構思一下如何借助「一帶一路」國策來進行國情教育。
從內容方面來說,可以介紹:
「一帶一路」指的是什麼:包括它的來龍去脈,中國政府怎麼提出來的, 「一帶一路」各自包括哪些國家?中國希望與這些國家有什麼樣的經貿和金融發展協作?透過這個政策,最終希望達成什麼樣的發展目標,包括經濟的和社會政治的?中國為什麼要提出「一帶一路」的國策?或者說,有哪些原因促成中國當局要提出一個涉及歐亞大陸、幾千億投資的龐大對外經濟發展政策呢?例如,中國面臨的產能過剩、外匯資產過剩;油氣、礦產資源對國外的依存度高;工業和基礎設施集中於沿海,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對於中國製造業來說, 「一帶一路」可以帶來全新商機。許多研究機構認為,對國內基建類工程機械的需求拉動預計每年可以有一成以上,有望為鐵路裝備、工程機械和核電裝備等行業提供持續更廣的市場等等。
香港可以為「一帶一路」作出什麼貢獻?或者說,香港能夠在參與促進「一帶一路」的過程中產生什麼作用呢?這既能幫助國家走出去,又能為香港自身的發展帶來機會。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雖然香港是一個國際金融都市,但中國內地為了這個國策,不但準備投入巨大的資金,而且成立亞投行作為金融機構,似乎不那麼需要依靠香港,那香港可以做些什麼呢?
承接香港的角色界定,可以再講講「一帶一路」國情教育的形式方面,不妨以專題研習等方式來進行。畢竟「一帶一路」國策是「現在進行時態」,許多內容細節都在發展當中,不可能預先編訂一份「全包宴」式的包含所有內容的教材文本,而且這樣做也違背時下的探究學習的精神。因此,最適合的教學方式,應該是引導學生自己去尋找搜集資料,自行探究到底香港可以如何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的國策,促進國家和自身的經濟發展。
有機構團體願意舉辦這樣的專題研習比賽嗎?
(2015年10月6日 大公報 B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