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幾近空白的香港抗戰史教育

留意,我不是說香港抗戰幾近空白,我是說香港抗戰史教育的幾近空白。香港幾乎人人都知道什麼叫做「三年零八個月」,也就是日本佔領香港的時間。但是,對香港在整個中國抗戰之中扮演什麼角色,以及當時的香港人在日本統治之下遭遇過什麼苦難,卻知之不多。為何會這樣呢?這是基礎教育缺失之故,在中國歷史科課程範疇內,能夠提到香港抗戰歷史的,根本就沒有幾句話。

有人可能問,就算沒提到香港抗戰歷史,那又如何呢?只要在中國歷史的大框架之下,好好研讀中國是如何進行八年抗戰,那不就可以嗎?以前的歷史教育或許能夠這樣,特別是在沒有網絡的時代,學生能夠接觸了解的知識資訊遠遠沒有今天那麼豐富,學校老師的教學是他們最重要的知識來源,因此老師就要盡可能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之內,把學生沒什麼機會接觸了解到的知識盡量傳授給學生。在中央台製作的《大國崛起》紀錄片當中,有關德國的那一集提到,早在十九世紀,德國的幼兒園和小學校園內已經四處張貼着埃及金字塔、中國長城、美洲瑪雅遺蹟等世界各地的歷史文化名勝圖片,為什麼這樣做呢?因為當時資訊和交通都遠沒有今天發達,孩子們可能一輩子也沒機會去這些遠離他們身邊的遙遠事物,所以整個教育的內容編排都是捨近取遠的。

但在今天的網絡與交通高度發達的時代,幾乎沒有什麼遠方的資訊會讓早已對網絡資訊飽和的學生感到新奇有趣的了。這樣的話,課程的編排就應該反其道而行之,從學生身邊存在但他們很少留意到的事物開始,由近至遠,才更為方便引導學生去認識更宏觀廣闊的世界。從認識香港抗戰歷史開始,讓學生初步對日本侵略有一定的概念,然後才易於引導他們去了解更大背景的中國抗戰歷史。如果一開頭就教授學生「九一八」、「七七事變」等,學生心目中大多數會覺得,瀋陽、北平這些都是遠在天邊的地方,有一種很遙遠很疏離的感覺。不要怪學生的國民身份意識薄弱,不要怪學生對中國抗戰的悲慘遭遇和奮力抵抗沒有感同身受、同仇敵愾的感覺,這種現象自有其前塵因緣,在此先不作論斷。這裡的重點是,抗戰歷史教育必須要面對這麼一種學生心態背景,必須對症下藥,不能僅僅在若干抗戰紀念日走過場就算。

從同學身邊的地點、人物開始,讓同學們知道,喲,原來附近就是當年的抗戰地點,原來這位老人家曾經歷過抗戰,原來當年日本人是這樣對待香港人的。別急,別急着非要把我這裡提的「香港人」改為「中國人」或者「中國香港人」。當同學能從比較感性的角度開始了解、體會香港抗戰的細節時,自然會有興趣去了解,整個日本侵略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日本在一百多年以來一直覬覦入侵中國。許多事情,自然水到渠成。


 

(2015年9月22日 大公報 B20)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