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抗戰教育的矛盾心理

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九月三日又是國家第一次規定的抗戰勝利紀念日假期,那麼在中小學進行抗戰教育就是應有之義。既然如此,那為什麼本文標題又稱作「矛盾心理」?總不見得不作教育吧?

從歷史教育、國情教育乃至公民教育(反對戰爭、珍惜和平是一項毫無爭議的普世價值和公民教育價值觀)的宏觀角度來看,當然是要進行抗日紀念的教育。但是,當你從老師微觀教學的角度來考慮如何教之時,就會發現一個非常難以解決的實際問題:如何對中小學生講解日軍的殘暴行為呢?

如果不講解日軍的殘暴行為,那等於把抗戰中最令人憤慨、最野蠻的部分給無端抽離了,任何教育工作者都不能接受這種為侵略者粉飾的做法。可如果真的對着十來歲的青少年甚至只是小孩子講解日軍那些令人髮指的暴行,又實在是難以開口,實在難以拿捏分寸。更別說如果你還要靠歷史圖片來具體展示和說明的話,得,大量的屠殺相片等同暴力三級電影!比方說,近期不少團體向學校推介抗戰電影,推介者似乎就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例如,一部推介電影《南京南京》,顧名思義肯定是講南京大屠殺的了。

戰爭殘酷難以展示

別的不少,只說一個沒有任何血腥但情節極為恐怖的鏡頭:一個日本士兵進入中國人的樓上,二話不說就把一個四歲小女孩提起來,直接扔下樓摔死!電影中沒有任何關於這個小女孩摔死後的血腥畫面,但這個鏡頭依舊極為震撼!既充分反映了日軍的野蠻殘忍,但也的確令包括成年人在內的觀眾感到極度不安。請問大家,這部電影,這種鏡頭,如何向中小學生展示?如果展示,不止有違反影視條例之嫌,而且我們作為保護學生的教育工作者,也的確不能接受孩子們因此而受到驚嚇。但如果不予展示,那又如何讓學生明白抗日戰爭的殘酷、日軍的罪行呢?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日本不僅通過流行文化、動漫文化不停地影響我們的青少年一代心靈,更是透過聘請明星飾演或者製作的二戰電影、卡通,把自己的侵略戰爭罪責給輕輕帶過,把自己本來咎由自取的戰爭苦難給扭曲描述為日本也是戰爭受害者,更透過明星級的演員把侵略戰爭給美化、浪漫化,這種包含「修正史觀」的文化軟實力產品,對我們青少年的洗腦作用就遠遠不止於沉溺於潮流玩意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是在洗滌我們後代人對抗日戰爭的認知和是非觀!

當我們自己的抗日戰爭教學材料、影視材料沒有在如何對中小學生作適應其身心發展程度的設計和調適時,而同時當日本的歷史課本在改,影視產品、流行產品全都針對青少年心理而設計時,我們還能滿足於把年年如是的抗戰紀念活動和教育停留在例行公事式的層次嗎?

怎麼辦?

   

(2015年9月15日 大公報 B17)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