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談到,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一方面處心積慮侵略中國,但另一方面又毫不掩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偏愛,這造成了當時的中國人在處理對日關係時有敵友難辨的情緒迷惑。其實,甚至連作為侵略者的日本,有時似乎也表現出中日文化同源的「身份認同」情意結,下面聊舉數例:
「卧薪嘗膽」運動:讀過中國歷史關於甲午戰爭的人都會知道,甲午戰後,根據《中日馬關條約》,滿清原本應割讓給日本的領土包括台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但因為沙皇俄國擔心遼東半島落入日本,會損害沙俄在東北的利益,故此糾結德國和法國干涉,強迫日本不得佔有遼東半島,史稱「三國還遼」事件。對這種吃到嘴邊的鴨子也會飛掉的事情,日本全國視為奇恥大辱,明治天皇政府呼籲全國展開「卧薪嘗膽」運動,學習越王勾踐,忍辱負重,厚植國力,以圖報復。
「靖國神社」的命名:靖國神社這個名字,對於中國人來說毫不陌生。1879年,為了紀念在歷次戰爭中陣亡的軍人,日本政府將「東京招魂社」改名為「靖國神社」,用作埋葬軍人骨灰和供奉之用,甲午戰爭中陣亡的日軍將士也供奉於此。「靖國」二字,是明治天皇根據《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的楚國大將成得臣的名言「吾以靖國也」來命名的。
「明治」年號的命名:在位期間發動甲午戰爭的天皇,是著名的明治天皇睦仁, 「明治維新」改革運動對於中國人來說也是耳熟能詳的。但「明治」這個年號是如何而來,卻未必清楚。原來按照日本的制度習慣,大約自公元八世紀初起,天皇登基之後,會像中國皇帝那樣訂立年號,以便紀年之用。直到今天,日本天皇年號的命名,基本上是從中國四書五經等經典文獻中選擇詞彙。明治,典出《易經.說卦傳》「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
《蹇蹇錄》出版:1896年,在甲午戰爭中負責處理中日關係的日本外交大臣陸奧宗光出版回憶錄,把他在甲午戰爭之前和期間一切對付中國清朝的謀略和秘聞紀錄下來,並把此書命名為《蹇蹇錄》。蹇蹇,語出《易經》六十四卦之「蹇卦」,本意指跛腳,引申指事情窒礙難行。卦辭中有所謂「王臣蹇蹇,匪躬之故」(《蹇卦。六二》),意指王的大臣忠心直諫,並非為己,而是為公。陸奧宗光借用「蹇卦」,表示自己處理甲午中日關係非常艱難,同時表明自己忠心為國。至今陸奧宗光仍被視為「日本現代外交之父」。
類似的例子非常之多,反映當時的日本雖然日漸西化,但精通中國傳統文化仍大有人在。不止精通,而且在運用之時,絲毫不覺得這是日本的外來文化,彷彿日本本身也是屬於這個文化圈裡面一樣。筆者舉這類例子,不是為強調侵略者與中國文化的聯繫而減輕對侵略者的譴責,而是想藉此而引起一種反思:當我們批判外人侵略中國之時,到底我們自己對「中國」有多了解?對中國文化傳統有多了解?如果外來入侵者對中國文化傳統的認知和保存,與我們中國人本身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豈不荒謬?這是一種文化身份認同上的迷亂與尷尬,當反對國民教育反到借用侵略者對我們的蔑稱「支那人」的時候,情何以堪!
(甲午紀念之二)
(2014年1月14日 大公報 B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