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兩頭要緊,是指上古歷史一頭,以及近現代史一頭。所謂上古歷史,不是僅僅包括很大程度屬於神話傳說的三皇五帝,更重要的是,以考古發現有依據的華夏文明開端的歷史,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中華大地上散播各處的文化遺跡。至於近現代史,就是指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之後,一直到改革開放這段「兩千年未有之變局」的中華民族與內憂外患奮鬥的激盪歷史。
之所以說兩頭要緊,意思是指香港的中國歷史教育應該把重點突出在這兩頭。不是說中間的部分不重要,一直以來香港的中國歷史教育無論課程怎麼改,中間那一頭就佔盡絕對優勢,尤其是各個朝代的治亂興衰,幾乎完全以政治歷史為核心。這種過度以政治史為重的歷史教育,本身就有相對缺失,此處暫且按下不表。
上古歷史和近現代史這兩頭,到目前來說仍舊是充滿爭議和未知的。但是,這兩頭的歷史卻又偏偏對認識中國國情,乃至中華文化的傳承變遷,有着非常重要而不可忽略的意義。上古歷史,是關於中華文明起源開端的歷史,那你說誰重要?近現代史,是關於中國從傳統邁向現代的歷史,這個歷程到現在也沒結束,認識這段歷史,真正能夠起到學古而鑒今的作用。
關於上古歷史,這從來就是香港中國歷史教育的盲點。不是說沒有觸及,而是淺嘗輒止,聊勝於無。就算跟內地的歷史教育比較,也是大為不足的。內地的歷史教育,起碼從一百多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開始敘述,然後比較系統地介紹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各地挖掘出土的文化形態,讓學生能夠知道中華文明是先從各地各自行程,然後慢慢匯聚中原,最終形成一個比較內涵穩定的文化形態。雖說內地必須依照唯物史觀來詮釋歷史,這自有其局限性。但畢竟歷史視野更加宏觀,社會、經濟、科技等不同的歷史範疇都能夠觸及,而且能把彼此之間的互為影響加以一定的說明。這些優點,都是一向只集中於政治史的香港歷史教育所應該借鑒的。
1996年,國家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這是一個結合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龐大考古年代學系統工程。
中華文明雖然具有悠久的歷史,然而真正有文獻記載年代的「信史」卻開始於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見於《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此前的歷史年代都是模糊不清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就是對傳世的古代文獻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材料進行了搜集整理和研究,並對其中有關的天文現象和曆法記錄通過現代天文學給予計算從而推定其年代,同時對重要的考古遺址和墓葬材料進行了整理研究,並進行了必要的發掘以獲取樣品,進行碳14測年。這個龐大的工程,最終目的是為了確定夏商周具體的歷史年代,從而讓這段在史書上含糊不清的歷史成為有時間根據的信史。
2004年,國家由科技部立項,正式啟動了第二個龐大的考古系統工程,名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顧名思義,就是運用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一切可用手段和方法,由各式器皿,即古語所云「形而下者」,到各式禮制觀念(通過考古文物來驗證文獻記載或者推斷文獻沒有記載的古代宗教道德倫理觀念),即古語所云「形而上者」,追溯確定中華文明在史前時代的起源。
這兩個工程目前都告一段落了,雖然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不少爭議(尤其第一個),但這畢竟是運用國家的科技、財政、知識儲備和組織力量,對中國上古歷史文化進行的全面深入的發掘探究,對中華民族的尋根,對華夏文明的傳承,對中國夢的實現,有着怎麼評價都不算誇張的重大意義。我們的歷史教育,能夠對這些研究成果視若無睹嗎?沒有這些文明探源的歷史教育,能夠起到認識國家歷史,欣賞歷史文化的教育目的嗎?
(2015年1月6日 大公報 B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