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科應該必修,那麼物理化學生物科是否也應該必修呢?會計商業等科目是否一樣應該必修呢?
有論者認為,中國歷史科關乎認識國情,身為中國人應該認識中國歷史的源遠流長,所以中國歷史科應該必修。可同時身為現代科技社會的中國人,我們是否也應該有良好的科學基礎知識呢?身處現代,科學技術一日千里,更新極快,從衣食住行到工作休閒,無一處不是被現代科技所影響構造。沒有一定的科學基礎知識,我們無法較為深刻地理解自己身處的社會和時代,輕則誤以為中國發展航天事業是純粹好大喜功、誤以為這是無關經濟民生,重則墮入各種迷信騙局,或者誤信有違科學常理的商業產品推銷。就算撇開這種教育功利主義想法,學學前總理溫家寶所言之「仰望星空」的浪漫情懷,可仰望星空也不一定是思考文史哲,仰望星空也可以是沉浸在天文物理數學那「詩一樣境界」之中(數學家丘成桐語)。故此,身為現代科技社會的中國人,理科也應該是必修。
培養學生理財觀念
再進一步想想,我們不止是生活在現代科技社會的中國人,而且還是生活在高度金融商業化社會的中國人呢。當今中國社會,不僅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對國計民生的影響遠超古代社會,當今中國社會的商業化程度,也遠不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所能比擬的。那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在基礎教育中加入商業教育的內容呢?不是說提早訓練學生掌握商業社會的就業技能,而是重點在於培養學生從小掌握在商業社會生存發展所應該具備的理財觀念,包括自我負責的理財態度和基本的理財技巧以及商業經濟常識。
08年金融海嘯之後,有鑑於普羅大眾缺乏理財知識,美國總統設立直接轄下「理財能力總統諮詢委員會」(The President's Advisory Councilon Financial Capability),旨在為促進對國民理財能力的教育政策措施,向總統提出意見。財經或者理財能力, 被提高到了公民素養(Citizenfinancial literacy)的地步。即使在香港的通識教育科課程當中,也在個人成長單元中包含理財教育元素,儘管篇幅很少。故此,身為現代金融商業社會的中國人,商科也應該是必修的。
可謂各有各的道理呀!憑什麼中國歷史科就是必修,理科和商科就不是呢?有論者堅持認為,回歸前中史科至少初中是必修,回歸後反而不是必修了,被合併到類似綜合人文科、中外文明史之內的綜合而非獨立科目當中去。這種「回歸前必修,回歸後非必修」的說法其實並不準確。回歸前,準確地說是大約2000年教改實施前,初中包括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地理、乃至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基本上都是獨立分科,形成文科理科都是初中必修的格局。當然,如此學科布局,學生的學習和功課壓力自然不會低到哪裡去。實施教改之後,文科科目逐漸被合併成綜合人文科,理科也多是修讀綜合科學科(Integrated Science)多於修讀獨立的物理化學生物,商科雖然有基礎商業學,但開辦的學校不會有很多。
若論必修,則幾乎每個學科都有必修的理由,那麼學生學習和功課壓力自然大增。若要減低學習壓力,讓學生有更多的空間去經歷課堂以外的學習和成長生活,合併科目或者刪減科目,只此兩法,別無他途。一言蔽之,獨立學科必修或者減輕學習壓力,這是教育政策乃至教育價值上的取捨,教育界和整體社會必須作出取捨。
(2013年6月25日 大公報 A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