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中史科在死記和分析的兩難

  

這裡說的兩難,不是指教學法或者教育學上的兩難,而是指對學生的學習動機來說,這是兩難。先旨聲明,筆者純粹是猜測,並沒有對退修中國歷史科的同學做過系統而科學的意見調查,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對於同學來說,死記硬背幾乎肯定是苦不堪言的。子曰: 「吾未聞有好德如好色者也。」同理,吾未聞有好學如好色者也,更未聞有好背誦如好色者也!據說鄧飛老師這個娛樂版的「江山狀元」(之所以稱為「娛樂版」,以其有別於貨真價實的會考高考版狀元是也,何況當年江山狀元是另有其人,鄧飛也只是位居榜眼),能夠對中史和文學等國學倒背如流。但據了解,鄧飛也不是天生喜歡死記硬背的背誦機器,恰恰相反,讀書時代背誦默書還經常不合格,還被罰留堂補默呢。但是,死記硬背對於同學來說,又是簡單了當,賞罰分明的。為啥這樣說呢?

思考分析,說得很炫目誘人,但真正做起來,卻是勞神傷腦筋!思考分析,意味着要動腦子,可動腦子是很辛苦的,如果不辛苦,西方哲人佛洛姆也不會寫出一部《逃避自由》的名著─自由的基礎是個人自我負責,包括自我獨立思考人生中碰到的種種問題而不假手他人,但自由也因此使人們心理負擔大大增加,以致於寧可逃避自由、委身於獨裁者,讓獨裁者代替自己思考,以減輕這種負擔。

資料不背誦不行

就算不說到那麼玄妙,回到中史科學習上來,試分析明朝滅亡的原因。如果真的是分析思考,那麼題目就變成非常多樣化:選擇幾條歷史資料,例如明朝經濟數據,當時的人們筆記紀錄,後代學者的評論等,然後要求考生將這些資料連同平日上課所學,結合分析出明朝滅亡的原因。對於歷史知識和資料,不背誦不行,因為光憑幾條資料是不足夠的;只背誦也不行,因為只背誦課本知識而把題目資料甩在一邊的話,答題分析就不夠針對性。這是一個繁瑣而痛苦的過程。

如果是死記硬背,那麼就簡單明瞭得多了。

這些所謂的「原因」,其實全部在應考天書中清楚列明,同學不用真的去分析,只須考前背誦,考時默寫便可。雖然死記硬背的確很辛苦,但多背多得分,少背少得分,不背就沒分!是不是賞罰分明, 「多勞多得」?在選修中國歷史科的同學當中,有多少人是為條析史實、考據真偽、「窮天人之變」而來的?又有多少人其實只為多背多得、逃避(分析思考)自由而來的?不要想當然,不妨找應屆的同學,尤其是退修中國歷史科的同學,做一個詳盡的意見調查,為下一步的課程修訂,乃至教改檢討,提供一個學生視角的觀感意見。

(2013年6月11日 大公報 B22)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