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學習興趣的迷思

  

自入行成為教育工作者以來,所謂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學習動機」這類的問題,一直使我深思困擾。社會上總有這麼一種觀點,認為考試扼殺了學生與生俱來對事物的好奇心,從而剝奪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使學生為應付考試而學習,整個教育被異化為應試教育。

 關於應試教育的害處,論者已多,不必再議。筆者倒想討論一下一個更為根本的前提假設──學生,或者說孩子們,真的具備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或者更為準確地說,即使這份好奇心是普遍存在的,對於學習和教育來說,真的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為了讓好奇心得到滿足,有兩種途徑:一是自己動手尋找答案,二是坐以待人給予答案。上文所言的用誘發學生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從而引導他們自主學習的教育觀點和理念,說到底就是第一種途徑。這不止香港教改,甚至內地教改,乃至世界教育,都似乎是一項主流的觀點。問題是……

第一,誰說好奇心就一定會驅使學生或者孩子們走向第一條途徑,自己動手,尋找答案?為什麼不能是第二條途徑:坐以等待別人給予答案?大家都有猜謎語、IQ 題的經驗,當出謎題的人出完題目後,請大家回想一下,有多少次你自己真的會思考到底,不到黃河心不死、不得答案心不息?有多少回你自己沒思考多久,就會失去耐性,就會要求出題者直接告訴你答案,以滿足那份沒有耐性的好奇心?光有好奇心,是不足以成就學習的。耐性和毅力,或者用更時髦的說法,EQ 情緒智商,才是決定學習能否持續下去的關鍵。

好奇心,僅僅是學習探究的源頭而已,但要讓學習探究有持續進行的動力,耐性和毅力,其重要性與好奇心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反觀現代教育,卻偏偏忽視培養孩子們的耐性和毅力,只是一個勁兒地誇大所謂的好奇心和興趣。在教師專業培訓之中往往有一個環節,叫做「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具體的做法往往是用多媒體教學材料,試圖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畢竟多媒體的吸引力遠超純文字。但是,恐怕不少前線老師都有這樣的經歷:當播放多媒體教材時,學生兩眼放光,似乎很有興趣去看。但播放完畢,進入嚴肅學習之時,學生就會頹然倒下,回復悶不可耐的狀態。片面強調好奇心、引起學習動機,忽略對孩子們耐性和毅力的培養,不止無益於前線教學,而且對教育的社會觀念和社會實踐帶來不容低估的干擾。

第二,即使學生產生了「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強烈好奇心,為學習帶來了持續不斷的心理動力,但也往往只會集中在一兩門學科上,不可能對所有學科、所有學問都抱有如此強烈的學習興趣。眾所周知,偏食會導致營養不良,那麼「偏學」呢?一個孩子能夠發掘出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潛能,從而傾盡全力加以發展和發揮,這固然很好。除非孩子存在某些生理上的缺陷,否則沒有家長和教育家會反對,孩子應該得到全面的學習和發展機會,而非僅僅集中在一兩個學科上。既然如此,那麼沒有興趣的學科,就是孩子們必然要面對的學習狀況,那麼單靠誘發學習興趣,就不能成為引導孩子們學習的持久動力。

耐性、毅力,這些被忽略了的傳統教育價值元素,是時候要重拾起來,修正現代教育的片面偏頗了。

 
 

(2012年11月20日 大公報 A22)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