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有句名言:剝除一切意識形態之後,剩下的只有財政問題。近年教育改革,舉措眾多,以至家長教師,窮於應付,怨忿漸生。候任特首呼籲,教育要「休養生息」,冀解政繁民擾之苦。
休養生息,表面上看,讓人有如釋重負之感。但縱觀古今,休養生息從來都不等於輕描淡寫。古代,平民要當差納糧,休養生息等於輕徭薄賦,當然利民紓困,但對朝廷就意味着稅入大減。因此縱有文景之治的盛世,但面對外患、天災這些要花大錢解決的問題,自是捉襟見肘,巧婦難為。現代,在「免費教育╱義務教育」這個政治倫理之下,各類學校均是受資助、吃皇糧。所謂休養生息,最直接見效的方法,莫過於減輕人均工作量──讓家長不必窮於應付子女升學備考而損及親子關係,讓教師不必忙於追趕教學進度、不必深陷處理行政雜務、不必在較高師生比例之下還要照顧學習差異和融合教育、不必累垮在每周三十節的標準課時之中等等諸如此類,然則說易行難……
減低人均工作量兩方法
這些減低人均工作量的方法,歸納起來不過兩種:一是分子(工作量)變,分母(教職員人數)不變:在教職員人數不變的前提下,砍掉部分工作;二是分子不變,分母變:工作量不變,但教職員人手大增,從而減低人均工作量。
對於第一種,實際上現在已經進行。例如,新高中文憑試,當局從善如流,既簡化校本評核,又提早進行課程考評的檢討。在不影響新高中文憑的國際認受性的前提下,如果真的能合理地減省教學工作量,自然是德政善舉,家長教師皆大歡喜。但要注意,當今社會對教育服務的要求和需求,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因此削減工作量的空間非常有限,剩下的只有第二種:大增人手。
如何增加人手?推行倡議已久的小班教學(等於用更多的老師教導更少的學生),以減低師生比例;實施一校一行政主任,以減省教師行政工作量;增加駐校教育心理學家和社工,以求更專業地落實照顧差異和融合教育;減少教師標準課時(等於要聘請更多老師),以讓老師有更多空間與學生相處互動,教學相長。種種舉措,背後都牽涉龐大的財政支出。
根據政府的統計數據,目前的整體教育開支,2006-07年度佔政府開支總額23%,2010-11年度佔20%,2011-12年度佔19%,也就是說一直佔政府總開支的五分之一左右,是所有開支部門(Spending Departments)之首。而教育開支當中,小學約佔其中兩成以上,中學約佔近四成,整個基礎教育佔了六成。眾所周知,在政府承擔免費教育的前提下,所有官、津、直資學校都是受政府不同形式資助的,而九成以上的資助額,都是用於教職員的薪金支付,其餘如維修校舍等費用,所佔比例不高。故此簡單而言,增加人手,等於增加薪支,等於增加整體經常性支出。
珍瓏棋局 不易拆解
在目前教育支出佔政府開支最大比例的情況下,真的能夠大增人手從而進一步提高支出比例?再加上未來數年,學生人數持續下降,到2016年這個特首普選的前一年,將降至最低谷。在受資助服務對象(也就是學生)大幅下降的情況下,教育部門首長和執政者真的能力排眾議,游說甚至訓令財政科增加教育支出?資助受眾逐步減少,財政支出反可獲加,那麼面對受資助服務對象日益增多的其他開支部門(例如醫療和社福)增加撥款的訴求,執政者又如何平衡協調而不至於左支右絀?如此珍瓏棋局,又豈是一句「休養生息」、「教育是投資、不是支出」等政治修辭所能了得!
(2012年5月30 星島日報 F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