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減磅增效和調整期望 ——對新高中學制實施的思考

   社會對教育的期望和理想越來越高,這是正常不過的。但是,在資源沒有與期望同步增加的前提下,多一分期望、多一份理想,就會轉化成多一分負擔、多一份壓力,既壓向教改的實施者——老師,更壓向教改的承受者——學生。

從老師的角度來說,要承擔的教育工作總括來說包括三大項:教學、訓輔和學生發展。教學固然是教師工作的核心,但不要以為訓輔和學生發展就僅僅是訓導主任、輔導主任和課外活動主任的職責。一位老師進入課堂,不可能純粹只講授課文而毫不理會學生的行為表現。只講授、不管教,這本身不是有效的教學。同時,幾乎沒有老師是純粹教書而毫不需要承擔諸如課外活動等非教學工作的。

好了,新課程新考評新教學,固然需要老師花費心力去摸索適應。學校組別五改三,再加上融和教育,使得同一校、同一班內的學生差異大大增加。老師不但要摸索適應新教學,更要摸索適應新的訓輔管教方式。至於新高中的OLE等項目,更是活動籌辦工作和文書行政工作「巨大而完美的結合體」。教師尚且頂不住,況乎學生。學生要學六到七科,每科都是超越會考難度。讀書以外的閒暇,亦以OLE之名而全面「被規劃」。

教育,應該為學生提供奮發向上的動力,而不應純粹是壓力。一位揹負著幾百磅負擔的人,又如何可以與外界競爭呢?

如何減磅以增效,非增磅而徒增壓,是順利落實新學制的關鍵。

至於調整期望,是指調整家長和考生的期望。眾所週知,大學受政府資助學位的數目,佔全部適齡教育人口的18%。而根據過往高考、會考合格率推算,能夠符合新高中升讀大學最低要求——中英數通成績等級分別為3322,人數恐怕佔全部應屆考生的六至七成。換言之,六至七成減去18%,將會有五成以上的應屆考生,是不可能就讀大學受政府資助學位課程的。政府推銷新高中學制時,動輒用「三三四」作宣傳。這裡的「四」,就是指四年制大學課程。不知就裡的家長和考生,就會誤以為新學制中學大學恍若一條龍。

這又是一番筆墨官司。官方所言「大專」,周延地說,是包括受政府資助學位課程、自資學位課程(也就是沒有政府資助的私立大學學位)、自資副學位課程(包括副學士和高級文憑例如IVE等)、到海外/內地/台灣升讀的大專課程。而家長和學生,對大專教育的理解,站在應付將來就業競爭的考慮,加上當局對「三三四」的模糊宣傳,恐怕仍舊以政府資助學位課程為第一期望,甚至是唯一期望。

當務之急,當局應該重整新學制的宣傳推廣,全面公告整個大專升學架構,調整家長和學生的升學期望,讓家長同學選定力所能及的升學目標。否則的話,官民彼此之間,錯把馮京作馬涼,民怨又積矣。

(教聯報第28期)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