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國情之難 不在敏感 而在太深

一談到國情教育,社會評論的焦點馬上像條件反射式地鎖定那些所謂「敏感議題」。To teachor not to teach,教還是不教!用這種逼供審訊式的簡單二分法來拷問各方。然而,有一點卻往往被有意無意之間遺忘了,那就是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詭異地被簡稱作「德國科」)是小學至初中必修。換言之,德國科的對象是6 歲至14 歲的少年學童。動輒用六四事件、審訊爭議、民工問題等議題作教學材料,先別管敏不敏感,一個少年人吃得消這些議題嗎?

 兩難局面

筆者的觀點很簡單, 「德國科」面臨一個兩難局面:

若採取啟發式思考的教學方式,則師生皆吃不消;若不用啟發式教學,或者說啟發式教學太難操作,則自然會滑向灌輸。

第一,如果「德國科」採取啟發思考式教學,那麼師生皆吃不消。

啟發式教育的目標,是為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而不盲從偏聽,能反思質疑而非被動接收的話,那麼老師不但要教導學生對官方的論調保持警惕,予以批評,而且應該對包括反對派在內的一切觀點同樣警惕和批評。反對的觀點並不因其位處反對者而能在道德審視和邏輯檢驗中獲得更多的豁免和當然的優越。如美國政治哲人傑弗遜所言:“The price of freedom is eternal vigilance.”如此一來,這對老師的要求很高。任教者除了要有備課、講解等一般教學技巧外,還要有很高的人文學科素養,最重要的是,老師自己能自覺對各方論調說詞保持不入其彀的警惕。在目前課節、師生比例不減的情况下,這份「對自由的永恆警惕」足以把老師給累死!

同樣,這對少年學童學習要求也是極高。別以為叫學生在課堂擺出討論的架勢,學生就真能作有效的討論。學生不是不會討論問題,而是難以討論距離他們知識基礎和日常生活太遠的問題。將心比己,回想自己讀小學初中時,能揮灑自如地暢談國家大事?

第二,如果「德國科」不採取啟發思考式教學,那麼最終會有意無意間滑向灌輸式。有意的灌輸,特別是單一價值的灌輸,不管是被稱做官方價值的,還是號稱反對派的價值,固然都不可取。但無意的灌輸,那才值得關注。道理很簡單,如上所述,當啟發式教學太累人時,老師唯有「便宜處置」,或隨手拿起當下傳媒報道的流行觀點,或單憑自己對該議題的有限認知支撐教學。長久下來,如此教育,與任何教育理想都相去甚遠了。

當大家都在關注應教些什麼和不教些什麼時,筆者認為,請觀之於微,如此之高的議題水平和學習要求,是否真的能有效落實。

 

 

(2011年5月13日 明報 A28)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