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AI大潮下的職專教育:都大的創新與實踐

  

隨着人工智能主導的創科時代來臨,發展職業專才教育(職專教育)不僅成為全球趨勢,還在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香港都會大學(都大)作為本港首間應用科學大學(應科大),開辦了一系列結合理論和實踐的職專教育課程。筆者作為立法會「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小組委員會」主席,剛剛與幾位議員在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陪同下參訪都大,並在以下四方面留下深刻印象。

 一、研究成果與課程內容互相結合

 當天我們參觀了都大賽馬會校園的化學及微生物檢測和認證實驗室,以及物理及機械檢測和認證實驗室,了解這些設備和技術如何裝備學生掌握未來工作所需的技能。

這兩個檢測及認證課程均體現了應科大與傳統職業教育不同之處,在於將應用研究成果與課程教學內容相互融合,不僅對標市場需要,實用性強,還強調研究能力,這正是應科大的精髓所在。行政會議於2015年建議,自資專上院校在申請大學名銜前,在專業發展及學術活動方面,須展示若干程度的研究能力。教育局於2024年亦宣布,申請成為應科大的院校,必須已取得大學名銜。換句話說,應科大最突出的優勢,在於能夠根據當前科技發展,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培養能夠掌握前沿技術的人才。

 在參觀物理及機械檢測示範時,校方以演唱會的「大手板」示範如何檢測玩具的安全性,尤其針對防火安全,例如會否釋出有毒氣體、會否讓火勢迅速蔓延等。我則關注在人工智能的協助下,如何實現全面檢測而非抽樣檢查的可行性。

 在化學及微生物檢測和認證實驗室,校方告訴我們,人工智能在廣泛製藥流程中可實現全面檢測,這不僅效率高,還能更精準。校方以健康補充劑的含鐵量檢測為例,現時做法是將藥丸放入水中,目測顏色變紅後轉換為數據,但若要採集大數據,則要借助AI加持過的檢測工具。校方會循這方向進行研究,適時更新課程。

 職專教育在全球蓬勃發展,香港大力發展應科大,路是走對了,唯需加大力度宣傳,尤其是針對家長,突出應用學位的實用性和即時就業機優勢,比起傳統大學不遑多讓,以打破「工字不出頭」的過時觀念。

 二、創新科技融入傳統教學

 其後,我們參觀都大賽馬會健康護理學院的數碼虛擬解剖系統,以及臨床模擬教學專區,了解都大如何應用尖端科技,為學生提供先進和互動的護理技能培訓。

 職專教育講求動手能力,真實場景訓練至關重要。在臨床模擬教學專區一個可容納6至10張病床的模擬病房裏,校方運用科技創設各種虛擬場景,讓多名學生同時體驗與現實高度相似的教學訓練。模擬病人亦設計得非常逼真,具備對話、血壓、脈搏、瞳孔變化,甚至大小便氣味等生理特徵。模擬病房背後有控制室,教學人員利用科技創建不同場景,例如長期病患者和母嬰等,以訓練及考核學生的反應和判斷,這需要敏感度極高的課程編排,並確保每個學生的學習時數符合國際專業要求,可謂從微觀處見真章。

 三、向國際推廣香港專上教育

 我們與都大副校長(策略規劃)區啟明教授和五位非本地學生代表交流,就應科大和職專教育的發展,以及如何向內地和海外推廣「留學香港」品牌等議題,交換意見。在五位非本地生之中,三位來自哈薩克斯坦,另外兩位來自深圳和新疆。我們很好奇這些學生如何找到都大。校方透露,大學直接向內地和中亞地區進行招生宣傳,並自掏腰包向哈薩克斯坦三位學生提供獎學金,這讓我十分佩服。

 作為私立大學,都大在成本控制方面非常嚴謹,卻仍能提供獎學金,顯示其國際化招生潛力,在建設「留學香港」品牌上,前景可期。以往,筆者一直擔心自資院校和私立大學在沒有教資會的支持下難以進行海外宣傳,最終只能依靠單一生源來維持營運,但都大的成功案例,讓我感到鼓舞。

 四、 結合政府及企業資助發展研究項目

 當前「產學研」的焦點集中在政府的「創科創投基金」,但並非所有大學教授都熟悉商業運作,因此,都大鼓勵教授先與企業接洽,了解行業中的瓶頸,找出需要技術創新與突破的環節,以便針對性提供解決方案。這樣一來,企業願意資助都大的研究,同時都大也可以向政府申請配對基金。

 這種模式使都大既能獲得政府資源和企業資助,教授也能獲得研究資金。在這情況下,政府的配對基金得以發揮作用,企業也獲得解決方案,教授能夠發表研究成果,都大亦可發揮社會影響力,實現多贏。

未來,筆者建議應科大持續關注以下兩方面發展︰

 一、企業資助應用技術研究在香港尚未普及,但這種風氣在瑞士和德國已非常盛行,資助不僅來自大企業,還包括中小企,香港在形成「產學研」文化方面仍需努力。

 二、「學」和「研」結合雖能改善生產技術,但生產線應設在哪裏?香港、大灣區、東南亞還是其他地區?若選擇全過程在港進行,土地、人工和成本將成為重大挑戰;若僅專注於研究,與現有模式又有何分別?因此,「產學研」的上、中、下游定位問題尤為關鍵,這將直接影響職專教育規劃和引進人才政策,政府必須加以引導。

 總的來說,透過參訪都大,筆者看到應科大可以為本港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私立大學國際化亦前景亮麗,但要讓「產學研」真正落地生根,定位問題則尚待釐清。道路雖然曲折,但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前景依然光明。

  

2025年5月1日 (信報)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