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16日)公布《施政報告》,教育內容尚算豐富,最大亮點是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該委員會由政務司司長擔任主席,成員包括教育局局長、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和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等,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擴大銜接連貫,推動育才、匯才、科技協同發展,同時推動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香港。筆者認為這是一個令人注目的高端委員會,香港過去從未做過,甚至在內地,這種跨政策統籌機制的做法也是近年的事。
在十八大、十九大以至更早的報告裏,教育歸入民生篇章,科學歸入經濟發展範疇,從來都是分開的。但在二十大報告中,專門設有一個章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以闡述教育和創科人才的結合。當中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二十大報告和三中全會均把教育、創科和人才放入同一章節中,視此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可見今次《施政報告》成立的跨部門委員會,對標了國家的大戰略、大政策,令人鼓舞。教育已不僅僅是讀書,創科亦不僅僅是研發產品寫入國際期刊裏,人才在創新科技時代,即使是傳統行業,亦需要運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科技去重新裝備。隨着應用科學大學的出現,以及職專教育愈來愈受重視和受歡迎,「工字不出頭」這個講法,對於新一代家長來說已不再流行,因為現今職專教育的科技含金量很高,由中層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以至高管人員和高級科技人員,這兩條路已愈來愈通。更何況在創新科技推動之下,出現了不少新興行業,所以人才培訓和人才吸引都是重要的工作。
未來香港特區以至整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功,取決於是否有足夠的人才去迎上創新科技大時代的來臨,尤其是在波詭雲譎的國際環境下,我們必須要有足夠的競爭力。筆者樂見行政長官成立這個高端委員會,並且放在《施政報告》較前篇章,將教育、科技和人才這三方面的工作相互結合,既要吸收高端國際人才和中層技術人才進入香港,同時亦要培養好本地學生。筆者特別要指出,建設國際高等教育樞紐的同時,中小學教育亦要不斷提升質素,才能支撐高端的專上教育,否則便會形成「頭重尾輕」。至於這三個政策局未來如何相互協調,我們且拭目以待。
國家對香港的定位,在二十大報告和三中全會裏,都強調要打造成國際高端人才聚集地。筆者認為,我們要吸取2008年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簡稱國家「千人計劃」)的經驗教訓,例如對國際高端人才要有清晰界定。國際人才和國際高端人才,中間欠了一個形容詞,何謂「高諯」,是否意指有機會取得諾貝爾奬的人才呢?
其次,面對變幻莫測的國際地緣政治環境,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香港和內地實施了不少打壓措施,如果我們高調宣傳香港是國際高端人才聚集地,便要小心引起注意,不但有可能令美西方限制人才來港交流,更可能限制高端人才來港從事科研及科創企業發展工作,因此,最重要還是做實事。
最後,產學研是香港薄弱的環節,我們一定要將這個薄弱環節補上去,才能讓高端人才發揮其優勢,否則,來港後無用武之地,最終他們只會離開。
2024年10月16日 (橙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