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文教非常談/務實惠民 守正創新

 
特首李家超昨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並表示會繼續「以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四個必須』、『四點希望』、『青年興,則香港興』作為施政藍圖,帶領香港踏上更高台階」,對此筆者表示認同及讚賞。
 
推廣愛國主義教育
 
仍記得2021年筆者競選立法會議員時,「正本清源、重振愛國教育」正是競選的重點政綱之一,筆者強調「要強化愛國教育等正向價值教育」;而今年的施政報告「強調以中華文化作為價值觀教育的主軸」。日前,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這部法律將在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旨在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筆者樂見施政報告能夠及時對標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愛國主義教育法》,制訂相應措施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筆者有關推廣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政綱得到回應。
 
在幾項具體措施中,有兩項建議筆者認為非常有創意,就是成立「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專責策劃及舉辦推廣中華文化和歷史的活動,以及設立兩所博物館介紹國家和抗戰歷史。換句話說,無論是傳統文化還是國家當代發展皆能顧及,做到「古今並重」。不過,筆者希望特區政府能夠解釋清楚,將來在學校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的時候,到底是以何種形式進行?是專科專教?還是分布在不同學科之中?希望特區政府相關部門可以交代更多細節。
 
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
 
「打造和推廣香港教育的國際品牌」也是筆者競選政綱的重點。過去筆者在多個場合均強調香港教育必須國際化,提倡推動特區政府積極向東南亞和「一帶一路」國家和全球華人社會,推廣香港本地課程和學校教育,以打造香港教育的國際品牌。此舉既有助保持香港作為中國國際大都會的形象,又能匯聚各地人才,發揮超級聯繫人的作用。
 
特首在施政報告宣布把香港建設成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對此筆者表示歡迎。其中一項措施,是由2024/25學年起,政府資助的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將提升一倍至40%,當中既歡迎內地學生,也歡迎外國學生。在此筆者亦想強調在吸引非本地學生來港就讀的措施下,非本地生需要自付學費,即納稅人不需補貼他們來港就讀。當然,教育應有其鼓勵性及公平性,所以筆者樂見施政報告在獎學金方面,亦着重吸收「一帶一路」國家學生,由2024/25學年起增加「一帶一路獎學金」的名額五成,這將有助香港打造成為國際教育樞紐,值得點讚。
 
與此同時,特區政府即日起開放越南人才來港就業的簽證政策,並開放老撾及尼泊爾人才來港就業、受訓和就讀教資會資助的院校,並容許非本地生適當就業,此舉將有助教育的進一步完善化和挽留人才。不過,筆者亦希望政府能夠向自資院校提供同樣的機會和扶持,一起發展。
 
職業專才教育
 
施政報告亦提到發展應用科學大學和提升職業專才教育,並把本港高級文憑課程與內地進行互認,對此筆者亦表示歡迎。不過,特區政府需要釐清當中的升學路徑,因為現時由DSE升上大學,都是一條路徑,將來是否另設一條平衡路徑?換句話說,學生不一定要循學術階梯升學,而是透過職業教育的階梯升學,以兩條腿走,兩邊選擇。如果是的話,兩者在中學階段的匯合點在哪裏?初中升高中還是考完DSE之後才分流?希望教育局能夠界定清楚。
 
提升治理水平
 
筆者除重點關心施政報告中,有關教育培訓、人才提升的章節外,亦特別留意特首在提升治理水平的措施。筆者一向認為提升香港行政和立法的效率和質量,對提升治理水平極為重要。在競選時候,筆者主張須在尊重行政主導這個基本法規定的大原則下,理性有效地配合與監督特區政府施政。
 
在過去一年,筆者樂見在行政主導和「愛國者治港」相適應下,特區政府以不同方式增進政策制訂過程中,行政和立法機關的交流和協作,亦期待特首在施政報告表示會不斷探索不同方式,推動行政立法互動交流更上一層樓,為「愛國者治港」創造更大價值。
 
推動經濟發展
 
過去一年,政府除了推出一系列搶人才措施之外,也着力搶企業,包括招商引資,吸引重點企業辦公室落戶香港,特別是與「八大中心」定位相關的企業。面對全球劇烈的競爭,香港應該繼續發揮得天獨厚的優勢,開拓國內國際雙循環所帶來的龐大機遇,協助外國企業「引進來」和內地企業「走出去」。
 
關顧民生 老有所養
 
面對人口高齡化,政府需要制訂跨領域政策及措施,照顧長者需要。隨着疫後復常,兩地加速融合,北上養老已是一個大趨勢,筆者樂見當局增加跨境安老的選擇。與此同時,向「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額外注資10億元,加強資助合資格安老及康復機構購置租借樂齡科技產品,一方面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同時減輕照顧者的壓力,這方面筆者是支持的。
 
2023年10月26日 (大公報)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