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文教非常談/港生內地考察 不能止步於國情認知

 
8月31日,特區教育局向全港中學發通函,進一步優化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內地交流考察活動安排。其中一項變化是增加了廣東省以外的路線,特別是在五天團中包括了上海、湖南、貴州、重慶和陝西,涵蓋了較發達的東部、發展稍遜的西部,以及介乎兩者之間的中部省市,可以說是比較全面的路線,值得點讚。
 
無獨有偶,八月底九月初,筆者又恰好獲邀參加了由香港德州同鄉聯誼會與當地市縣統戰部門聯合組織的港澳青年交流活動。雖然我對組織學生回內地交流考察有比較完整的理念和相對豐富的經驗,此行也着實讓我開了眼界,對這方面工作有了更深的思考,在此撰文分享,以博方家一哂。
 
考察地點應覆蓋「點」與「面」
 
首先,追尋歷史脈絡,傳承優秀文化,不能止步於古都巨邑。說起山東省,香港人當然不會不知道,但講到具體的城市,則更多聚焦在青島、省會濟南,以及孔子故鄉曲阜和泰山所在的泰安市,甚至包括近年火旺的淄博市,畢竟是齊國古都,上述都不乏香港各類交流考察團。
 
但當筆者向朋友們提起德州,不是說笑,絕大多數都誤以為我在講美國得州!卻少有聽聞山東有這麼一個地級市。其實,德州是一個歷史文化底蘊非常厚重的地方,從大禹治水功成之處,到明清運河、齊河和黃河交界的「九達通衢」交通樞紐地位,再到董仲舒、東方朔等大批歷史文化名人的故鄉,與上述山東其他城市比較,毫不遜色,但在香港的知名度卻遠不如人。
 
這就出現一個有趣現象:歷史文化名人事件,人所共知;但所源之地,卻並未所聞。德州只是其中一個例子,類似情況的二線城市例子,恐怕不在少數。畢竟我們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非常悠久的國度,大河上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山區,從漢地到邊疆,五千年文化遺跡與國故,遍地皆是,無處不在。
 
因此,筆者認為,組織香港青少年回內地考察,省會以上的一線城市,固然應該前往,但也別忘了二三線城市和田園風貌。歷史文化之考察,應該從一線城市之「點」,逐漸覆蓋至非一線城市乃至鄉村之「面」,這樣才更加全面。
 
其次,認識當代國情,掌握發展脈絡,更不能止步於最為發達的一線城市。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經濟發展總量固然佔全國經濟總量的八分之一以上,再累加其他省會級城市,更是不可小覷。根據2020年底清華大學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以人均收入七萬以上的十個省市為例,GDP佔全國的55%。然而,這十個省市的總人口只佔全國總人口的38%。換言之,一線及省會級城市雖然發展很快,但這種速度和體量畢竟目前還只是少數。二線城市以及其他城鄉地區,才是大多數。大城市高樓場館林立,知名院校集中,大型企業薈萃,發展活力充沛,令人炫目羨慕,這也常常讓前來考察的香港青少年感到驚訝和意外。
 
然而,要全面認識國情,就不能遺漏了一線城市之外的大多數,二線城市一樣可以找到其適合自身之定位。以筆者這次參訪的德州為例,雖然沒有騰訊、華為、阿里巴巴之類香港人耳熟能詳的巨企集團,但一樣有能充分調動和利用本地要素和特色品牌的優質企業。例如德州扒雞是馳名全國的名菜,德州是金絲小棗的發源地。它們不是港人熟知的品牌,但卻善於發掘自身條件和地方優勢,照樣走出一條適合當地的發展道路。
 
全力趕超國際的一線城市,固然代表中國當代發展那種迎戰全球化競爭的強勁動力;但因地制宜、船小好掉頭的二線城市及農村地區,一樣是當代中國發展的另一種不容忽視的力量與面貌。所以我才認為,港人港青認識國情,又怎麼能遺漏了它們。
 
認識國情和發展狀況,看一線城市如何更上層樓,再創高峰,這當然令人振作激奮。但是,看二線城市如何打破局限,衝出瓶頸,一樣令人欽佩讚嘆。正如德州當地縣市統戰幹部所總結:德州是有水無山,有歷史名氣而無歷史遺跡,這就使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處於一種相對弱勢的格局,尤其與同省的其他城市相比,人家不是名山美湖,就是聖人遺跡,要麼西洋遺緒,要麼弔古戰場。那怎麼辦?一座委託著名古建築設計師團隊興建的黃河文化博物館,拔地而起,不僅包容歷代建築特色,而且館藏的藝術真跡與工藝品極為豐富,令參觀者瞠目結舌,嘆為觀止,這才配得上禹王功成、河運交會、京津門口之名!
 
另外,德州又是抗戰時期中共建立的第一個根據地──冀魯邊區之所在,紅色資源豐富,這是愛國教育一個重要基地。德州是平原地帶,無險可守,真正平原游擊,抗戰之艱難,唯有迎難而上。不僅戰績彪炳,而且為全國的解放事業,輸送了大批優良幹部和戰士。
 
讓學生對「國之大美」產生共鳴
 
我可不是僅僅在介紹當地的抗日事跡,而是看到了當年抗戰和今天發展這兩者在思路上的相近之處,就是前文所提的因地制宜,突破局限。諸如地方知名度、地形、各種要素條件不足等局限性的確存在,但關鍵還是要找準突破口,揚長避短,因地制宜,無論以前抗戰,還是今天發展,都能打開局面,形成新的優勢和動能。德州雖然沒有跨國科創企業、獨角獸企業,但仍有利用區位優勢而落地的承擔重大項目的半導體國企,仍有利用當地盛產玉米等農產品優勢而建立的生態科技企業,仍有利用當地陶土和燒製工藝而建立的黑陶文化產業,仍有當地土生土長而充滿創業頭腦的科技人員所創立的體育用品企業和新能源新材料重裝備企業,在全國乃至全球市場也佔有不可估量的份額或地位。戰爭年代,以游擊戰來避實擊虛,以弱勝強;建設時期,憑靈活性來找準特色,實現發展。
 
所謂內地考察,認識國情,終究都要促進對我們青少年家國情懷之培養。所言愛國教育,說到底都是一種情感教育,一種能夠使學生懂得理解、欣賞和愛護國家民族的情感教育。因此,愛國教育,要始於增進對國情的認知,但絕對不能止步於此。情感往往源於美感,情感教育往往需要美感教育。無論是一線城市發展之盛大壯麗,還是二線城市發展之靈動妙姿,都是值得欣賞領會之美,都是我們中華傳承創造之美。這份家國之美,是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去發掘,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去喚醒學生的家國意識和啟蒙他們的審美經驗。當我們的愛國教育能讓青少年對這份「國之大美」產生共鳴之時,才是成功之日!
 
 2023年9月6日 (大公報)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