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拓展境外招生 須以DSE成績優先

 
 
參加完特區政府《施政報告》教育政策諮詢會,與會各教育界代表幾乎異口同聲都支持特區政府應該開放對非本地學生對招生比例,無論是政府資助學士學位課程,抑或自資院校課程,以至包括副學士和高級文憑的副學位課程等等。筆者當然支持這個提議,畢竟近年因為出生率下降和移民的因素,香港中小學生源不斷下降,這也直接影響到香港的大學和專上教育收生數量和質素,沒有數量,自然也談不上質素。不過,筆者並不主張只顧著擴大招生人數,就不考慮對香港教育尤其課程所帶來的衝擊和影響。筆者認為:
 
一,在招收非本地生的標準方面,應該把香港DSE成績作為優先的錄取標準,從而鼓勵更多包括內地生在內的非本地生修讀和報考香港DSE課程,增加DSE的域外認受性。我支持增加政府資助大學和自資院校的非本地學生錄取比例,從前者的20%和後者的10%,一視同仁予以增加到相同比例,這一點是無庸贅言的了。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在目前公立大學的20%和私立大學的10%(除了三間自資院校部分課程已經增加到20%)的非本地生之中,錄取的標準包括內地高考成績、IB課程成績、GCE A-Level成績以及其他不同的課程考試成績標準,各個大學和院校的學系到底用哪個課程成績錄取這些非本地生?每種課程成績各自錄取了多少非本地生?每種課程的錄取成績水平又有什麼?這些課程的成績與DSE又能否有成績兌換機制,一如之前英國大學聯招有TARIFF機制以便把香港DSE成績與英國A Level成績兌換(疫情兩年之後取消了這個機制)。目前來說,幾乎毫無透明度可言。特區政府應該透過UGC(大學資助委員會)這個機制,促進各大學和院校儘量優先採取香港DSE成績來錄取非本地生。在非本地生之中,壓倒性以內地學生為主,海外生為次,而內地生基本上以內地高考成績來報考本港大學和院校,海外生則以其他課程成績來報考。隨著香港DSE成績在內地越來越受歡迎,內地省市計劃開辦和實際上已經開辦的DSE課程和學校如雨後春筍,可謂越開越多。那不如順水推舟,本地大學和院校在招手內地生時,一併以DSE成績作為優先錄取標準,從而從數量上大幅度擴大香港DSE課程的普及率,為下一步把DSE推廣到東南亞和「一帶一路」國家華僑生作好準備,厚植實力。真正意義的教育國際化,不僅僅是「引進來」------ 引進外面的國際課程,更加要推動「走出去」------ 把香港DSE課程推出香港之外!
 
二,同時應該擴大對職業培訓專上院校的非本地生錄取比例,以配合特區政府輸入境外人才(尤其中端技術人才),提早讓非本地學生接受香港行業和工業標準的職業培訓,從而更加對標本地經濟對人才的技能要求。目前對本地職業導向的專上院校的非本地生錄取比例,理論上也是停留在10%左右,但有兩點需要進一步優化:首先是理順放寬非本地生錄取機制。前文我說「理論上是10%」,但實際上不一定,據說開辦這類課程的院校只要能向教育部門提交申請,要求增加招生非本地生的名額(一般也都是來自內地),經過一定程序審批之後,是允許錄取超過10%的。雖然這也的確為院校招生提供了一定的彈性,但畢竟要個別審批,不是劃一政策,筆者認為還是要採取統一的標準、具透明度的政策,這樣比較好些;其次,目前非本地生必須是修讀學士或以上學歷課程,畢業之後才能留港工作,副學士和高級文憑並未具有這種留港工作的政策便利,當然修讀後兩者課程的非本地生可以爭取進階至學士學位課程,而且機會也不低,從而留港工作,但目前香港人才短缺並不只限於學士學位或以上程度的畢業生,具職業技能的中端人才一樣非常缺乏,何不乾脆把這種留港工作的政策便利,一併延伸到修讀職業導向的副學位課程的非本地生?用內地說法,這是直接培訓上崗工作!同時,那些想繼續進修至學士學位課程的非本地生,可以繼續進修,並無政策障礙。
 
三,「論縮班殺校應當緩行」,自從復常和實施高才通等輸入人才計劃之後,從內地來的學生人數其實是增多了,而且隨著各項人才輸入計劃的深化實施,外來人才拖家帶口進入香港,未來學生人數將持續增長,因此應該延緩對中小學的合併重置,同時做好更精準的學生人數估算。教育,是細水長流的工作。教育基建(包括人才),可謂拆卸容易重建難!
 
 2023年8月21日 (橙新聞)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