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了八月一日,也就是當代中國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八一建軍節。可是,香港除了駐港部隊有軍營開放活動之外,對此幾乎沒有任何宣傳教育活動。可以不客氣地說,國防教育並未成為香港特區國情教育乃至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涵。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報告,指出:「我們的軍隊是人民軍隊,我們的國防是全民國防。我們要加強全民國防教育,鞏固軍政軍民團結,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凝聚強大力量!」
國防教育的重大意義在於,不僅增強國民對國防的認識和重視,加強軍民團結,更非常有利於提升國民身份認同和民族認同,這對於香港來說,顯得特別重要。
國防教育與國民教育和國家安全教育有着相當程度的重合部分,但也不是完全等同於後兩者,而是有其自身獨特的教育內涵和教育方式。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與地區都很重視國防教育,內涵豐富,形式多元。概括來講,國防教育的內涵包括軍事歷史教育、軍事技能教育和軍營生活體驗等;而教育形式則可以包括書本教學、遊戲教學和軍營活動等。
海內外實踐經驗可供借鑒
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在去年刊出一份資料便覽(FS07/2022),對香港、新加坡和美國等國民教育、國安教育做了梳理比較。其中新加坡和美國的國民教育與國安教育,就明顯比香港多了國防教育、軍事教育的內容。
新加坡自1984年以來,就在學校推動「全民防衛」的概念,推動中小學生認識各種軍事和非軍事防衛威脅,其中軍事防衛指「由正規軍人和國民服役人員組成精銳強大的國防軍力,並以全國人民作為其堅實後盾」,連同其他防衛概念,最終達到「讓他們(學生們)了解新加坡如何由一個發展中國家蛻變成世界級城邦,以及國家所受到的限制和威脅。」
至於教學方式,則包括在全民防衛日設立各種軍營和危機體驗活動之外,新加坡更設計了「獅城護衞者II」全面防衛策略遊戲卡,協助青少年從中加深了解新加坡所面對的威脅,以及他們在維護國家安全時能夠扮演的角色。另外,新加坡亦推出制服團體全面防衛徽章計劃,當中分為金、銀、銅三級徽章,藉此提升學生對國防和國安議題的意識和參與榮譽感。
總括而言,新加坡雖然沒有很豐富的軍事歷史,難以從這方面入手來進行國防教育,但卻通過各種體驗、遊戲等軍事模擬活動,來加強青年人對國防安全的危機意識和知識儲備,同時通過制服團隊這種組織來強化體能技能訓練,更提升榮譽感,最終促進國家全民意識的凝聚和傳承。
至於美國,更是一個自立國以來就非常重視「尚武精神」的國家,國防教育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上述立法會資料便覽重點提及了美國中小學的歷史教育,以及由美國國防部管理的「初級預備役軍官訓練團」教育項目。但其實最為根本的政策基礎,應該是在1958年艾森豪威爾總統任期內通過的《國防教育法》。這是一部並不完全名實相符的法律,它的出現的確源於對蘇聯航天科技搶先成功所帶來的國家安全焦慮(也就是著名的「史普尼克危機」),但整部法律卻是對大中小學教育的全面規範,從各級政府資助,到課程規劃(尤其數理學科,也就是今天提及的STEM教育),無所不包。一如艾森豪威爾總統所言:「這個法律,大大加強了我們美國的教育制度,使之能滿足國家安全所提出的要求。」換言之,美國今天的教育,其整體規劃是出於提升競爭力以保護國家安全為終極政策目標,真正的「教戰守冊」!
因此,必須從這項教育政策的社會政治心理基礎來理解,才能透徹明白,美國的國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與一般教育融為一體的。首先是歷史教育,尤其是高中歷史教育,美國常用的AP課程歷史課本,就是一再更新版本的《美國人民:創建一個民族國家與社會》。這本近乎統一要求修讀的歷史課程課本有兩大特點:一是旗幟鮮明地以美國民族和國民身份塑造與形成過程的史觀,來對中學生進行歷史教育,其書名已經足以說明之;二是包含大量的戰爭歷史,雖然人類歷史大部分都是由戰爭構成,但美國立國二百四十多年,當中只有十六年沒有戰爭,其他時間都是處於大大小小的戰爭狀態當中。美國前總統卡特曾言:「美國堪稱歷史上最好戰的國家。」每一次戰爭,幾乎都具有加固美國人國民身份認同的作用。因此,美國的歷史教育自然就突出這方面的內容,戰爭史構成了歷史教育一個不可能繞得開的核心組成部分。
另外,美國的個人英雄主義文化又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歷史教育中各類戰爭名人的英雄崇拜情意結,使得這種「尚武精神」深深地嵌入教育體系當中。總括而言,歷史教育塑造「尚武精神」和英雄情結,這才是根本之綱。所謂綱舉目張,其他諸如童軍活動、預備役軍官訓練、軍事博物館參觀、軍隊體驗學習等等活動,便順勢展開。
從三方面強化國防教育
回到香港特區,到底應該有什麼樣的國防教育?筆者認為,應該扎根國情國史之根本,強化現有教育項目之優勢,增加對標國防教育之新猷。
首先是國情國史,目前無論當代國情教育,還是傳統歷史教育,都是「重文輕武」,不是說沒有軍事國防的元素存在,而是輕描淡寫,似有若無。特區教育局曾經委託中文大學編撰一套網上教材,是關於中國軍事歷史的,內容中英並重,專業性強,可惜厚古薄今,止步於抗戰的香港保衛戰,不及其他,尤其對於新中國人民軍隊的革命軍事史是一片空白,不能說不是一個遺憾。因此,應該加深加大歷史教育中的軍事歷史部分,無論是歷代保家衛國的名臣幹將,還是追求革命解放的當代軍人,都應該成為我們歷史教育的重要內容。中華民族自古愛好和平,但並不害怕戰爭,我們從來不缺為保衛和平而參加正義戰爭的英雄人物。
其次是強化香港既有的各種準軍事項目,尤其是十幾個制服團隊,雖然不是所有團隊都具備軍事性質,但對於加強青少年的紀律觀、合作精神、團隊精神和野外及急救技能,還是大有裨益的。但據筆者了解,現在這個世代的中小學生似乎不太喜歡參與制服團隊,因此政府部門和這些團隊的主辦機構應該加強合作,盡量把制服團隊普及化!
最後,應該進一步開拓新的國防教育活動形式,學習內地和外國成功經驗,內地有墨子杯兵棋推演大賽,新加坡有上述「全民防衛推演大賽」,美國則有更多的軍事模擬和兵棋推演教育活動,幾乎陸海空各個軍種都有提供,更與STEM教育相結合,不僅培養青少年建立正確的國防知識和觀念,更有利於挖掘未來的軍工科技人才。雖然香港沒有這種軍事模擬教育活動,但類似的活動並非沒有,例如由家安全人發展協會開發、在愛國教育支援中心展示的「國安大棋盤遊戲」,就是一種以兵棋推演方式設計的國家安全教育項目。國安教育如此,國防教育更應如此。國防教育,又豈止軍營體驗和整理內務。
2023年8月3日 (大公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