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六日,由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全力打造的愛國教育支援中心,在行政長官李家超、教育局局長蔡若蓮等嘉賓的主禮之下,正式揭幕成立。同時,教聯會、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和紫荊文化集團聯合主辦的2022年香港愛國主義教育高峰論壇隆重舉行,國家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在論壇上發表視像致辭,內地和香港的權威歷史教育專家、本地前線教育工作者在論壇上作主題演講,為香港特區的愛國教育、歷史教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指導意見。回歸25年了,愛國教育終於可以名正言順、旗幟鮮明地正式提出,並配合專業的課程和教材設計,堂堂正正地進入香港學校的課堂教學之中!
結合各方專家的權威意見,再加上個人的經驗總結和反思,筆者認為,當前香港特區的愛國教育有兩個重要關注焦點,需要在推行過程中特別注意和不斷優化相關的教育措施:
第一個焦點是愛國教育要達到什麼重要效果。香港特區的愛國教育,並不是一般意義、泛泛而行的愛國教育,而是要與「一國兩制」相適應,要與當前國際大環境和大變局相適應。誠如教聯會會長黃均瑜在上述活動中的致辭所言:在當前中西方博弈的格局之下,我們的愛國教育要讓香港的學生們擺脫西方「妖魔化」中國的話語霸權所設之陷阱。
提升愛國教育質素與效果
愛國教育,所愛何國?既包括歷史文化的中國,更要愛當代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區是實行「一國兩制」,這個「一國」,當然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西方國家已經容不下中國發展和民族復興,各種圍堵遏制政策層出不窮。對中國的政治體制、社會體制之「妖魔化」更是無日無之,從未消停過。
香港位處中西方交接之處,各種信息自由流通,西方「妖魔化」中國的言論,在傳統媒體以及新興媒體上氾濫蔓延。在校園課堂內有再多的國民教育內容,也難以抵銷鋪天蓋地的抹黑詆毀。因此,推動愛國教育不僅僅是追求數量,比方說課時要足夠、教材要充足等,更要有意識地追求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
愛國教育的實施,不僅需要立正面積極之正論,而且要駁斥負面抹黑之歪論。前者,需要既定的、事先準備的教材和各類輔助教學資源,以支持課堂內教學和課堂外活動;後者,需要即時的、臨機處置的補充教學材料,對於在師生中乃至社會上開始蔓延的各種「妖魔化」怪論,予以迅速地反駁回應,以正視聽,而且這種反駁回應是作為補充教學材料,隨時提供給學校和前線老師的。
第二個焦點是以歷史科教育為載體的愛國教育所面臨的全新學習心理學問題。當今的網絡時代,是一個爭奪(青少年)注意力和趣味心(Attention Catching & Interest Catching)的時代。網絡科技主導的世界,對學生學習心理產生全然有別於過往的衝擊和影響,繼而直接影響到教師教學方法的成效。
歷史科教育是愛國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載體。提起歷史科教育,人們總是自然聯想到,歷史是由各種歷史故事所構成的,而歷史故事的趣味性是吸引學生喜歡上歷史課的天然優勢。
設計新方法推動歷史教學
在筆者成長的前網絡時代,各種充滿歷史元素的故事的確對我們充滿及其有趣的吸引力。無論是歷史演義故事,還是包含歷史元素的武俠文學故事;無論是以圖書文本的方式,還是以影視廣播的形式,都能對當時青少年學生帶來很大的趣味滿足。對歷史知識的了解認識,不一定通過正經八百的歷史科課堂來學到,課堂之外眾多充滿歷史元素的故事,同樣起到增進歷史知識的巨大作用。歷史故事的趣味性,誘導學生更多地了解歷史,激發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動機,增進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最後由對歷史的了解,潛移默化地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我們都是中國人」這種共同體的心理基礎,就是在這種「故事趣味促進學習」的模式中打下的。
但到了如今網絡時代,網絡故事與手機遊戲的情節可謂無奇不有、遠超想像。青少年學生對有趣故事的心理需求,前網絡時代與網絡時代並無區別,人總是喜歡聽故事的。但兩個時代相比之下,歷史故事的趣味性與吸引力,其實難以比拼網絡時代的各種光怪陸離的網絡故事和遊戲情節。正如打機不一定只玩「三國志」一樣,實事求是地講,比「三國志」更有趣的遊戲,多如牛毛。奇幻的遊戲情節,創意不受限制;但歷史的遊戲情節,始終不能過於偏離史實。這就決定了在青少年注意力和趣味心爭奪的競爭之中,歷史故事往往不如網絡創意故事。
一言蔽之,我們很難再以過去那種「故事趣味促進學習」的模式來推動歷史教學。對於很多當今時代的青少年來說,歷史故事並不見得特別有趣。故此,針對當今網絡時代的學生,如何能夠設計更具教學成效、更能提升學習動機的教學法,是推動歷史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
2022年7月18日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