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生涯規劃就是期望管理

 
一言蔽之,學生的生涯規劃,說白了就是對學生的期望管理(expectation management) --管理學生對自己升學擇業的期望值,使不同能力和性情的學生人生發展既能各得其所,又可轉移發展路徑,不至於一次分科抉擇便影響終生。
 
特首在本年度施政報告提出,為每一間學校提供一個常額度教師的資源,讓學校可以加強對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界和社會對這個舉措都頗有忽如其來的突兀感,是不是應該用增加一個常額教師的方法來促進學生生涯規劃,這一點大有商量餘地,但對學生生涯規劃這項工作,恐怕沒有教育工作者會否認其重要性。
 
在舊學制之下,學生至少面臨兩次分流:中三升中四,中五升預科。分流出來的學生,要麼投入社會工作,要麼進入不同類別的職業訓練學校或者機構。如此分流,能考大學的考大學,不能考的就走職業訓練之路,雖然似乎讓不同能力導向的同學各得其所,但最大的問題在於,同學是「一選定終身」,只要選擇了職業訓練,如果想重新考慮考大學,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了。
 
在新學制之下,職業教育的元素並非外置於文法中學,而是透過高中應用學習和文憑試後的副學位等課程選擇,融入高中新學制之中。雖然高中應用學習的升學和擇業情況目前沒見到有什麼統計資料和權威研究,但文憑試後的副學位升學選擇,無疑增加了學生在升學擇業道路上的彈性,改變了過往的「一選定終身」。
 
自開辦副學位課程以來,社會對副學位認受性的憂慮就基本沒有釋除過。但嚴格來說,副學位是包括通識化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副學士課程和職業導向的高級文憑課程,並非僅指前者。但無論前者後者,入讀的同學都有機會透過達到各大學的要求,而升讀學士學位課程,繼續升學。尤其高級文憑課程,一方面是職業培訓,培養同學一技之長,另一方面同樣讓同學有機會重新升讀大學學士學位課程,真正做到一箭雙鵰!根據傳媒提供的數據,2013/14年度職業訓練局(VTC)轄下的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和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合共提供超過一百項高級文憑課程。畢業生的升學與就業比率為4:6,約有4成畢業生選擇繼續升學,而其餘6成則選擇就業,就業率有近90%。
 
故此在新學制之下,同學面臨以下三大升學制度條件:
-通過文憑試升讀政府資助大學學位,有百分之二十機會;
-文憑試之後升讀包括高級文憑在內的副學位課程,然後再努力,力求升讀大學學位;
-文憑試之後升讀副學位課程,然後畢業就業。高級文憑有一技之長,就業相對較易。
 
面對上述三大制度條件,政府的責任當然是力求公平公開:公平,是指政府在增撥資源以資助副學位同學升讀大學學位時,應該加快審批私立大學,資助同學就讀,平衡公私營大學資源分配。公開,則是要求政府應及時公佈各類副學位課程的入學和就業情況數據資料,讓中學負責生涯規劃的老師有充足的資料,輔導本校學生及早規劃自己的升學擇業前景,既不要浪費了這筆常額資助,也不要浪費了新學制的升學靈活性,更不要浪費了學生的青春人生。
 
(教聯報第56期)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