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近期,多個技術行業再次響起「請人難」的警號。據悉,政府將啟動新一輪輸入技術外勞計劃,涵蓋升降機維修、冷氣技工、飛機維修、建造工人等8個工種,預計首階段可引入1萬人,申請人年齡上限亦放寬至40歲。面對工程進度延誤、服務供應不足的壓力,此舉雖可緩解業界燃眉之急,不過外勞並非萬能藥,解決技工荒的根本之道,仍需落實本地人才培育。 根據政
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人工智能(AI)對全人類帶來了既震撼又深遠的革命性衝擊,在質與量兩方面,都刷新人類的認知與體驗。如今,AI的影響力無遠弗屆。對於教育,AI的最大衝擊有兩方面:(1)從教育實踐上,AI科技發展速度遠遠快過課程指引的更新速度,使教育面對巨大的適應壓力;(2)從教育本質上,AI衝擊教育的最根本問題在於「人算不如AI算」,AI比你更了解你的時代裏,還要教學生什
行政長官李家超周五率領特區政府及立法會大灣區訪問團,到4個大灣區內地城市包括深圳、東莞、佛山及廣州問4天。訪問團還有政務司司長、4名局長和83位立法會議員。筆者認為是次訪問有三方面意義。 (一)體現行政立法關係新篇章 首先是展現了在行政主導原則下立法行政關係的新篇章。這次行程由行政長官親自構想,行政部門和立法機關共同實現,一改過往反對派主導議會話語權之下,陸港兩地交流完全被窒礙的局面。
上個周末,筆者參加了由香港廣州青年總會、青年聯合會等組織的香港中學校長團,前往廣州考察,考察的單位包括博物館、學校和企業,可謂既有反映嶺南傳統民俗文化的華僑博物館,也有反映高科技和創新營運方式的中科企業和希音企業,更有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以及代表不同課程和辦學理念的中小學校,例如公立的執信中學、暨大港澳子弟學校和英東中學。整個行程可以說是從傳統到現代、從教育到職業的元素都包括在內。儘管主辦機
最近社會討論中國歷史科問題,其實這類議題的討論,總是圍繞學習興趣、考試壓力等角度。筆者有多年前教學和考評經驗,也談談自己的觀察和看法。 很多時候,人們總以為學生決定在高中選修甚麼科目,以及報考大學甚麼學系,是取決於興趣。升學就業輔導往往強調學習興趣的重要性,我們古老的智慧也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注:知道怎樣學習的,不如喜歡學習的,喜歡學習的,又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這
中大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早前獲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撥款研究。研究調查了二百五十名高中生,當中八成七稱對政府無信心,認為是警號。研究團隊稱學生信任政府,背後原因是他們覺得自己有份參與青年政策,要予機會年輕人做改變社會的事。 調查研究似乎認為,青年對政府無信心是因為政府沒有讓青年覺得有份參與青年政策。但有幾個問題值得注意:第一,導致高中生對政府無信心的真正原因是甚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出台後,教育是其中一個重要關注焦點。當港人決定北上大灣區發展之時,子女教育是繞不過去的重要因素。理由很簡單,如果子女本身是在香港出生並就讀,雖說可讓家裏人照顧,自己回內地打拼,但畢竟錯過了在子女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陪伴作用。如果子女在內地出生,而港人父或母的事業人生已在內地扎根了,那麼更要考慮在內地的入學問題。一言蔽之,如果真的安排子女回大灣區入學,首先要考慮甚麼因素?&n
記得讀會考中國語文科的課文《出師表》時,文中有一句:“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這句話講的是諸葛亮向後主劉禪推薦向寵將軍,讓他擔任掌管中軍都督,就能做到軍中上下團結和睦,無論是能力強的、弱的,都能得到適當的安排而有所發揮。 最近重讀這句話,發覺這對於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竟是有着非常提綱挈領的指導意義。何以故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第
自教改以來,到課室之外,甚至校園之外進行交流考察活動,在基礎教育階段變得愈來愈普遍。對於同學來說,能間中離開課室外出活動,這當然是好事,可以紓緩一下日日如是的坐在課室櫈子上聽課所帶來的壓力。不過,有趣的活動不等於有教學價值的活動。有時候我們在推行這些考察活動時,真的會有意無意中忘記了教育的元素,只着重考察活動的趣味性,最後變成為考察而考察,很可能會浪費了同學老師的學與教時間。&nbs
生涯規劃是香港教育術語,簡單來說,就是指對學生進行升學和擇業的輔導和教育。國情教育,毋庸再多言,就是引導學生更為準確客觀地認識中國國情與發展狀況,從而培養對國家民族的感情,提升國民身份認同。驟眼看起來,兩者好像風馬牛不相及,前者是屬於學生升學就業輔導,後者是價值教育。 但是,筆者認為,這兩者在香港不但高度相關,而且只有相結合起來,才能使這兩方面的教育工作做得比
下學期考試快結束了。又經過一年的學習,對通識的感覺如何?上學期成績如何?是時候要自我檢視學習的情況了,看看下列問題: 這一學年的測驗、考試,你成績如何?是一直都是合格以上,還是一直都是不合格?或者有時合格,有時不合格?最尷尬、最常見的是最後一種,如果老師評改水平不變,這種時高時低的成績趨向,說白了,反映其實你仍然未能掌握通識的竅門,
一言蔽之,學生的生涯規劃,說白了就是對學生的期望管理(expectation management) --管理學生對自己升學擇業的期望值,使不同能力和性情的學生人生發展既能各得其所,又可轉移發展路徑,不至於一次分科抉擇便影響終生。 特首在本年度施政報告提出,為每一間學校提供一個常額度教師的資源,讓學校可以加強對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界和社會對這個舉措都頗有忽如其來的突兀感,是不是應該用增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