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小組委員會」主席、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在全球化與國家發展戰略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教育國際化已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綜合競爭力與影響力的關鍵指標。
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強調,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必須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力求使中國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香港作為享譽全球的國際大都會,不僅體現在金融、創科領域,更應延伸至教育層面,通過打造獨特「留學中國香港」品牌,提升國家與特區的國際軟實力及話語權。審視近期國家與東南亞3國發表的聯合聲明,可清晰看到國家在推動教育「走出去」方面的系統性布局與多元化策略,這為香港如何推動教育國際化提供了寶貴的借鑑與啟示。
教育國際化 與東盟多層次合作
從國家與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等國的聯合聲明中可見,內地的教育「走出去」策略並非單一層次,而是涵蓋了從高等教育到職業教育,再到數字教育、語言文化交流等多個層面。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馬來西亞關於構建高水平戰略性中馬命運共同體的聯合聲明》明確提出,要全面提升中馬教育合作水平,特別強調深化職業教育、聯合科研與數字教育的合作。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關於持續深化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加快構建具有戰略意義的中越命運共同體的聯合聲明》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柬埔寨王國關於構建新時代全天候中柬命運共同體、落實三大全球倡議的聯合聲明》中,也都將深化職業教育、數字教育合作列為重要內容,並提及加強師生及學者交流,這是一種多層次、全覆蓋的教育雙邊合作布局。
另外,從合作平台的搭建上,中馬聲明中提及支持廈門大學與馬來亞大學共建國際高等研究院、北京大學與馬來亞大學共建「人工智能+新材料」聯合實驗室,以及支持兩國高校共建「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等。而中柬聲明中也提到,要共同辦好魯班工坊等職業教育合作項目。
這些常態化的合作平台,不僅是學術交流的載體,更是雙邊長期穩定合作關係的基石,有利於資源共享和成果轉化。以前強調經貿合作是發展中外關係的壓艙石,現在拓展到教育合作,從而促進民心相通和分享科研成果。
至於促進人員的雙向流動,特別是吸引國際學生來華,是內地教育國際化的戰略重點。各份聯合聲明普遍強調要鼓勵雙向留學,加強師生互訪,並承諾提供政府獎學金以吸引優秀人才。中越聲明中更具體地提出,要合作培養越南本土中文教師,落實國際中文教師獎學金,並發揮好孔子學院及「漢語橋」等語言文化推廣平台的作用;中柬聲明亦表達了對孔子學院的支持;中馬則簽署互免簽證協定,旨在促進包括教育在內的各領域交流。
教育國際化與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和外交大局是緊密相連的,多份聲明都將教育合作置於共建「一帶一路」、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等宏大框架之下。換言之,這是國家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港須主動走出去 推廣留學品牌
相較於內地積極而全面的國際化布局,香港教育雖擁有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公認的高質量,但在國際舞台的推廣宣傳方面,仍有提升空間。「留學中國香港」的品牌認知度,遠未達到與其實力相匹配的水平,在國際留學市場的主要榜單上甚至榜上無名。非本地生的來源過於集中在內地,來自其他國家與地區的生源比例偏低,這限制了校園的多元文化氛圍和國際影響力。
此外,相較於蓬勃發展的高等教育,香港在職專教育和基礎教育領域的國際化進程,仍有加大提升的空間,尤其是發展應用科學大學是國際高等教育的新興發展趨勢,香港在這方面的發展可謂迎頭趕上,令人欣喜。但在培養本地學士程度的職專人才之餘,也不要低估了「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對這類資歷的職業教育的龐大需求。
內地教育「走出去」的豐富實踐,為香港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首先,香港應借鑑內地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模式,不能僅僅將目光聚焦於高等教育,而應積極探索和推動職專教育,乃至基礎教育的對外開放。內地在職業教育(如魯班工坊)和師資培訓等領域與東南亞國家的成功合作,證明了這些領域同樣具有廣闊的國際市場空間。
其次,香港需要採取更為主動的「走出去」姿態,加強精準推廣。深入了解潛在生源國的教育需求和市場狀況,針對性地進行宣傳。例如,聚焦東南亞華人社區、「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等重點區域,識別當地名校進行重點推介,並定期在海外舉辦「留學香港教育展」,提升香港教育的國際能見度。建立機制化的合作平台,鼓勵香港高校與海外院校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或雙學位項目,能夠有效提升合作的深度和吸引力。
國際教育樞紐戰略意義 勿低估
特區政府在前年主動提出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無疑是一個積極的訊號和良好的開端,但要應對日益激烈的全球教育市場競爭,還需要一套更系統、更深入的策略和配套措施。切勿低估國際教育樞紐的戰略意義,在此借用1906年美國傳教士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遊說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退還「庚子賠款」,以推動中國學子赴美留學的說話:「隨着每年大批的中國學生從美國各大學畢業,美國將最終贏得一批既熟悉美國又與美國精神相一致的朋友和夥伴。沒有任何其他方式能如此有效地把中國與美國在經濟上政治上聯繫在一起。」昔日彼如是,今日我亦復如是。
2025年5月10日 (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