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雖然教育部分的資源投入並未令人眼前一亮,但在策略布局上卻顯示了清晰的方向——以「北部都會區」為支點,開啟香港教育產業化的新篇章。筆者認為,這份預算案在教育投資的取態上,既體現了「量入為出」,亦釋放出突破傳統框架的革新信號,其中「北都大學教育城」的規劃,更可視為香港教育與經濟深度協同的關鍵落子。
北部都會區作為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地帶,其地理位置鄰近大灣區核心城市,擁有得天獨厚的地區優勢。預算案提及,政府在該區預留約九十公頃土地,規劃打造「北都大學教育城」,其中包括第三所醫學院。由此可見,北都大學教育城的規劃,不僅僅是單純的學校建設,而是一項立足未來、以教育推動經濟轉型的重大工程。
在未來的北部都會區,不僅將會有先進的實驗室和研究中心,還會通過與內地高校、科研機構以及企業的深度合作,推動產學研協作,促使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正如預算案中提及,政府新推出的15億元研究配對補助金計劃,正是鼓勵這種跨界合作的一項有力措施。藉由加強北部都會區內各方資源的整合,打造一個集學術研究、創科產業、人才培育與國際交流於一身的綜合性教育樞紐,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北都大學教育城將成為推動香港科技創新和經濟升級的重要引擎。
此外,政府表示將計劃舉辦國際教育會議和展覽,以吸引全球優秀學生與學者前來深造,並進一步推廣「留學香港」品牌。財政預算案中提及將「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的名額增至每年400個,無疑是積極信號,筆者表示歡迎。然而,設置獎學金的目的是「搞旺個場」,要真正實現「留學香港」產業化,政府必須構建一個完整的留學生態系統,使留學生能自負盈虧繳納學費,例如,會否研究推出「教育簽證+實習許可」的捆綁政策,允許留學生畢業後在港實習兩年,從而在經濟上自給自足,進而促進香港經濟發展?
當前香港面臨持續的財政赤字壓力,政府在教育開支上需要作出精明的選擇。儘管今年的教育經常開支略降至1,029億元,但這仍然佔政府總經常開支的17.5%,足見政府對教育這一國家競爭力基石的重視。但同時,為了達到財政整合的目標,政府無可避免削減部分資助。這樣固然有助於資源更好地集中,但也可能引發基層家庭的不滿,需要小心處理。
在「北都大學教育城」逐步落實之際,政府需要仔細考慮如何確保資源的合理分配,並確保每位學生都能獲得高質量的教育服務,避免因資源分配不均而導致學術質量的下降。北都大學教育城的成功,將取決於政府在規劃、資源分配及教育質量保障上的綜合管理,這是一個全新挑戰,但也是推動香港未來教育產業化與經濟轉型的關鍵機遇。
2025年2月28日 (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