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文教非常談/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對教育的衝擊

 
去年11月,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橫空出世,引起全球廣泛關注、興趣和爭議。對於教育界來說,最直接的衝擊,莫過於瞬間帶來抄襲作弊的危機。即使不使用需要付費的更精準、更深入的人工智能軟件賬號,就算僅僅使用免費試用版的賬號,其資料蒐集和整理的全面性與高效性,也着實讓人感覺震撼而無力與之相當。
 
於是乎,教育界尤其高等教育界首先「發難」,因為大學的學業評估多數採取論文寫作和研究報告等形式,閉卷考試倒是其次的,所以難免讓高等教育工作者擔心,大學同學會忍不住大量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替代自己寫論文和研究報告,這等同於抄襲作弊。
 
雖然大學本身有查驗學生論文和報告功課是否抄襲的軟件工具,但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威力遠非人手抄襲作弊可比,可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以至於不少大學對於如何規範這種新工具,表現出進退兩難的窘態:完全禁止一種新科技,這既做不到,也有礙科技傳播應用;對這種新科技的應用採取一定的規範,可這規範的尺度和反作弊技術的難度,又不好把握。
 
中小學基礎教育雖然以考試為主,但在強調培養自我學習能力的今天,非考試式的評估和課業,例如專題研習、讀書報告之類,也越來越流行,這等於面對與高等教育同樣的防作弊困境了。
 
筆者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現和加速度式的發展,對於教育的衝擊,又豈止抄襲作弊!毫不誇張地講,這簡直是直接衝擊教育的本質。
 
適應新形勢不斷求變
 
歸根到底一句話: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今天和未來,教育到底還有什麼可以教給學生?
 
從目前世界主流的教育理論來說,對於培養學生的教育目標之界定,通常分為三個方面:知識、技能和價值態度(這種界定也同樣為香港教育政策所應用)。簡單來說,知識就是培養學生認知和掌握某類學科的理論、概念;技能就是培養學生能把這些知識理論和概念予以應用,包括各種分析、推理和解難能力;價值態度就是在教育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正面價值觀等。
 
先看知識教育: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在匯集知識的速度、周延和精準方面,人類根本不可企及。教育,本來是幫助學生逐步建立知識架構,但人工智能瞬間建立一個比整個中小學甚至大學階段更完整的知識架構,分秒問答之間,已抵十年之學。這好比吃東西,小時候寶寶時期,吃奶、米糊之類流質食品,然後吃米飯、肉菜,然後長大再吃各類大餐,讓一個人的消化能力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但有了人工智能,等於瞬間可以出現滿漢全席!這讓人無法消化,望而生畏!
 
再看技能教育:自我學習的人工智能工具,在分析和提出解決方案的速度和深度方面,自從戰勝人類圍棋高手以來,已經證明其「算無遺策」的程度,是遠超過人類,而且會不斷優化下去!這好比如本來我學習爬山,從一個小土坡開始,然後小山丘,然後高山大山,循序漸進掌握爬山技能。有了不斷自我學習的人工智能,別說爬山,像愚公移山故事裏面的天帝一樣,瞬間夷平山脈。
 
至於價值觀教育,則爭議更多,從小到上述的防止抄襲作弊,大到對「強人工智能」發展對人類的威脅,不一而足,且更無定論。就算不討論將來人工智能是否真的威脅人類,僅僅討論人類與人工智能化的虛擬人之間互動對話和情感依賴,就讓人憂慮。2013年美國電影《觸不到的她》,就是深刻地展示了一個與虛擬人網戀所引起的道德與心理危機。雖然有研究顯示,智能手機的人工智能助理,對於陪伴有自閉傾向的青少年有一定的正面治療作用,但還是沒有解決一個根本問題:就是我們是否在心理上和道德倫理上已經準備好接受,人與人工智能機器之間的「人機關係」建立,可以等同甚至超越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係」之維繫?
 
那麼我們的教育又如何適應這個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目前最為流行但人們並不自覺的教育觀點是:工具應用學習論,也就是說,盡快把人工智能工具和技術,融入到各級課程體系當中,讓學生學習各種人工智能軟件的應用,這很大程度上是普及化的教育,同樣也是一種極為現實主義的觀點,盡快把人工智能技術裝備學生和成年人,無論為了國家富強、經濟發展,還是為了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7月發布的「教育中的科技」報告提出一系列對數碼科技教育應用的質疑和反對觀點,且明確提及全球也沒有哪個國家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有成熟的課程,但這種技術審慎主義的觀點絲毫不能影響各國在人工智能教育上的急步嘗試,尤其面對國際博弈和科技競爭日益白熱化的今日,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與地區更加快在這方面的投資和教育改革嘗試。早在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正式把人工智能列入到不同程度的教育和課程之中,以便加快人工智能科技人才的培養和搶佔此項科技發展的制高點。在中國面對日益嚴峻的國際競爭環境的今天,這一步完全可以理解,甚至可以說是應該這樣做。
 
加強培養學生「元認知」
 
但不要以為內地在推動人工智能教育的過程中,就完全只是流於現實主義考慮,而缺乏對本文上述提到的教育本質上的反思和審慎行事。2018年4月,經過大批前線教育工作者和人工智能專家的共同合作之下,《人工智能基礎(高中版)》課本出台,人工智能成為中國高中一門選修科目(順帶一提,筆者立法會同事尚海龍議員是重要編撰作者)。
 
這本教材厲害之處,並不在於培養教授高中同學各式各樣令人炫目的人工智能軟件工具,甚至不在於教授很深的編程技能。恰恰相反,教材和課程的設計更多是從人工智能本體論和知識論的基礎角度,讓高中同學能夠一步一步掌握人工智能科技賴以發展的各種學理基礎,例如數學統計、概率、語言邏輯、觀看和聆聽等各種感知和神經網絡、文字和圖像閱讀感知與創造原理等等,用最深入淺出的語言來闡述說明,當然也輔以動手實踐的實驗課,來加以直觀體驗人工智能是如何在認知、思考與創作方面模仿人類,更青出於藍而勝過人類。
 
相比上述的工具應用學習論,這種選修課程的設計讓學生更深入理解人工智能之本源。前者是知其然、用其器而不知其所以然,後者是「進乎技,好其道」!不僅讓學生為將來真的從事人工智能學習與科研打下更好的基礎,更讓學生能更好地自覺認知和理解自己在學些什麼知識和技能,面對人工智能相關的價值爭議和態度取捨時,能有更強的技術敏感度和道德敏感力,這也是教育界常常提到的所謂「元認知」、「元教育」。
 
香港教育在這方面也要跟得上啊。
 
 2023年8月25日 (大公報)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