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灣直資名校聖保祿學校,預告新學年高中必修的倫理與宗教科,將加入為期四節的《國家安全法》課程,被該校舊生組織「聖保祿政治關注組」質疑與倫理科的生命教育、道德探討的原意無關。教育局強調學校開展國安教育是應有之責,可擬訂校本課程內容,教授相關的知識。 聖保祿學校舊生組織認為《國家安全法》與倫理科的生命教育和道德探討無關,其實這是一種將法律和道德倫理強行分拆的思維。法律與倫理不但不是無關,相
早前,康文署轄下公共圖書館就《香港國安法》覆檢多本涉及危害國家安全的書籍。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質疑公共圖書館的做法是「政治審查」,更指摘館方違背《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Unesco Public Library Manifesto)中「館藏及服務不能屈從任何意識型態、政治或宗教審查,亦應抗拒商業壓力」的宗旨,聲稱覆檢書籍的做法是剝奪讀者的選擇權,令香港公共圖書館會逐漸淪為單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回應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質詢時表示,學校不應讓學生在校內奏唱或播放任何干擾學校運作、影響學生情緒,或帶有政治信息的歌曲,指如《願榮光歸香港》源自去年6月起的社會事件,帶有強烈政治信息,並與持續多月的社會政治、暴力及違法事件有密切關連,絕對不應讓學生在校內奏唱或播放。楊潤雄重申校園內不應進行任何政治宣傳活動,指學生在校園內、畢業典禮、開學禮等場合或學習活動中作出不尊重有關場
近日,康文署轄下公共圖書館正就《香港國安法》覆檢多本涉及政治的書籍,包括《香港城邦論》作者陳雲的六本著作,以及前「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陳淑莊的著作,全不可外借。教育局回應查詢指,無論有《香港國安法》與否,學校提供給學生的閱讀材料均不應涉及任何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閱讀材料不論圖書館內外,均應配合課程,學校因應學生的學習需要定時覆檢圖書,確保內容合適和具質素。&nbs
近日,康文署轄下公共圖書館正就《香港國安法》覆檢多本涉及危害國家安全的書籍,包括《香港城邦論》作者陳雲的著作,以及前「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陳淑莊的著作,將有可能下架。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質疑,這些書籍都不是近期出版,有些更早於2013年出版,如何能夠違反七年後的法律呢?他聲稱,《基本法》第27條確保「香港居民享有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圖書館貿然將某些政治人物或政治議題書籍
《香港國安法》在6月30日由人大常委會以162票全票通過,並於深夜由特區政府刊憲實施。《香港國安法》一共有66條,其中第十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應當通過學校、社會團體、媒體、網路等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提高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的國家安全意識和守法意識。」 回歸23年,香港教育中的國家安全教育可以說是一片空白,甚至連基本的國家安全教育意識都沒有,因為當年的23條立法擱淺,而且多年都無法訂立,因
今年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頒佈30周年,根據香港善德基金會發佈有關學校《基本法》教育的調查指出,三至四成幼稚園、中小學課堂沒有教授《基本法》;近兩成半校長或教師認為,教育局為教師提供的《基本法》教育專業發展課程不足,並建議教師要通過相關考核,才可入職或晉升。 以往香港《基本法》教育長期採用不定期展覽,嘉賓講座,組織《基本法》知識競賽等 “嘉年華”式、碎片化
雖然目前港區國家安全法(下面簡稱為「安全法」)的法律細節尚未出台,但在特區要推動國家安全法教育,則是沒有什麼異議的共識。畢竟執法是除患於已然,而推廣教育才是防患於未然。一個健康而穩定的社會局面,當然是防患於未然最好。另外,推廣安全法教育,本身也是有助於消除香港社會對安全法的不必要的疑慮心理,有利於有效落實該法和重建社會穩定。 筆者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對安全法教
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三次會議順利通過「港區國安法」決定。 媒體便是認識論,客觀的真相不會自動呈現在市民的眼前,市民也不可能事事直接觀察,何況眼見亦未必為實。誰在文宣上掌握更大的優勢,誰擁有更大的話語權,誰就能塑造網民可見和能見的印象。三人成虎,眾口鑠金,三種文宣,不可不防。 第一項反宣傳是針對社會普羅大眾的妖魔化文宣。這種文宣幾乎不用多加解釋了,在這個
自去年6月以來,香港幾乎每逢週末就會爆發黑衣蒙面暴徒打砸搶燒的嚴重違法行動,而且截至1月16日被警方拘捕的人數已超過7000人。更令人憂心的是,這些被拘疑犯中,大中學生比例高達四成。全香港470多所中學之中,據報超過200所是至少有一名學生被拘捕過。另外,有數十名教師涉嫌參與違法行動而面臨檢控或者紀律處分。這麼多老師同時面臨刑事檢控和紀律處分,可以說在香港教育史上從未曾有過。&nbs
最近整個有組織的年輕人暴力行動(別跟我爭論說沒有暴力,如果連撬扔磚頭、操起鐵枝都不算暴力,那我無話可 說),很可能只是一場網絡遊戲真實版,既不需要洪秀全(太平天國前期精神領袖),也不需要楊秀清(太平天國 實際行動領導),一切都以P2P的方式醞釀、組織和實踐,把網絡遊戲和網絡社交平台上習以為常的遊戲和社交模式 轉移到真實世界中。 據說有八成以上的受訪示威者都搞不
1月11日,特區政府將《國歌條例草案》刊登憲報,並將於1月23日提交立法會首讀和二讀。自2017年9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第75號國家主席令,公佈生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之後,香港特區依據「一國兩制」應有的政治倫理和立法責任,草擬制定與香港特區相應的國歌法律。關於國歌條例的法律和政治意義,有識之士已經論述良多,本文主要提一下其在教育層面上的意義。 首先,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剛過去的星期天中聯辦開放日,那就是內地所說的「接地氣」!上個星期天,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舉辦了面向香港教育界的專場開放日,接待了包括筆者在內的600多位教師、校董等教育工作者,非常熱鬧,有文娛康樂、茶點招待等輕鬆環節,也有增長知識的科技講座和歷史圖片展覽,整個過程輕鬆愉快,毫無悶場。那麼為什麼說是「接地氣」呢? 中聯辦展現平
自港英殖民地時代以來,對如何「政治正確地」表述歷史事件,從媒體報道到課本教材,都是一種抱着「闊佬懶理」的放任態度,只要不過分攻擊殖民統治體制,便可過得了殖民政府似無實有的新聞審查機制和向來存在的教材審訂機制。從來對於諸如「一黨專政」、「中港關係」之類表述,並無規範化,各人自由發揮。 表疑慮未必是反對派 現在從特區官方表述,到課本教材開始
11月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將《國歌法》納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政務司長張建宗表示,港府會盡快展開本地立法程序,訂立本地的《國歌法》條例。因為內地和香港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法律制度,所以把本身屬於大陸法的《國歌法》轉變成普通法的《國歌法》條例,難免出現若干爭論。對於這些爭論,筆者整理了以下自己的看法: 爭論一,國歌條例通過後,會否增加學校國歌教育的壓力?&nb
十月份是一個精彩的月份,既是世界矚目的中共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又是香港特首推出第一份施政報告。前者,中央領導人著重提出了要牢牢掌握憲法和基本法賦予的中央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深化內地與港澳的交流合作,「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後者,社會輿論普遍認為,林鄭提出了新的理財管治哲學,對於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乃至一帶一路發展鴻圖充滿期待。 筆者認為,
9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國歌法》,下一步就是通過《基本法》第18條而將之列入附件三,正式成為特區實施的全國法律,並由特區自行立法落實實施的細節,此舉馬上引起了社會的又一番爭論。筆者認為,國歌法的落實細節,可以詳細而充分地討論,但在討論乃至本地立法的過程中,不宜逐步演變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意無意之間稀釋乃至抵消了在包括香港特區之內的全國範圍實施國歌法的本意。 &
8月1日,特區政府正式宣布委任不久前辭去教聯會副主席的蔡若蓮校長出任教育局副局長。自坊間流傳這項委任之時,反對派便猛烈以各種手法作「預防針式」地反對該項委任。綜觀各種反對委任理由,其實主要集中在一條:教聯會是一個建制陣營歷史悠久的愛國教育團體,在過去的國民教育科事件、違法佔中、旺角暴動等事件方面,支持特區落實國教,反對佔中、暴動等激進政治行動,立場鮮明。而今次被委任的蔡若蓮校長,長期
近日,媒體傳出候任特區政府將會委任蔡若蓮博士為教育局副局長,彷彿動了有部分反對派人士的奶酪,發起所謂的網路聯署反對委任蔡博士的聲明。其中一位聯署的發起人饒戈老師,日前在《星島日報》教育版刊登一篇文章,闡述為甚麼要發起聯署。筆者既是教聯中人,認識蔡博士超過十年的了,更是饒老師提到的蔡博士「只負責校本課程及語文教學支援工作」的實際參與者,蔡博士對於我來說亦師亦友,我想我應該有資格回應饒老師的諸般質&n
隨着課程發展議會通過《中學教育課程指引》,在初中實施三年十五個小時的基本法教育,可以說是勢在必行。在 基礎教育階段實施基本法教育,這是理所當然而毫無異議的好事,正如即使在殖民地時代,在初中階段也是有專門 介紹香港公共事務的經濟及公共事務科,初中階段恰好是進行有關特區公民教育的適合學習階段──比小學階段有 更高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又沒有高中學習階段的應試壓力。為了更好落實
誠然,如果同學在校園內要提及「港獨」,是無可避免的。撇除社會運動式的所謂關注「港獨」之類的行動,在校園之內至少有兩個場合會觸及「港獨」議題:第一是通識教育科課堂上,第二是同學總有可能在課堂之餘問起「港獨」問題。筆者一直堅持認為,對於「港獨」違法性這方面,再怎麼專業的老師也不是專業的法律工作者,不可能完全從法律專業的角度去辨析哪一種涉及「港獨」的言行是違法,哪一種不是違法。對於老師來說,他們只能從教
魯迅曾經說過: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理,那些一再宣稱「港獨只是偽命題」的人,其實有沒有想過:即使「港獨」是個偽命題,但偽命題說多了,也就有可能成為真命題了。由於持這種「港獨偽命題論」的人,不僅有來自傳統反對派的,而且似乎更多是來自中間派甚至建制派的,故此很有必要花一番唇舌來縷析一下「港獨偽命題論」到底能不能真的站得住腳。 「港獨偽命題論」一個非常核心的觀點是,所謂
今年暑假最吸引媒體報道的校園事件,竟然是來自十幾間學校的中學生,各自成立所謂的「港獨」關注組,以推動在校園內進行「港獨」活動。此等舉動,頓時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爭論。畢竟校園是一個供學生學習的場所,有別於其他社會場所,同時「港獨」又是明顯違反基本法和其他相關法例的行為,而中學生又屬於十八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士,箇中爭議的分寸拿捏,尺度掌控,可以說比校園以外的成年人社會來得更加複雜。 違法與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