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立法會全票通過香港國安條例,並在行政長官李家超簽署之後正式生效。條例與香港國安法互相有機銜接,共同構築起特區維護國家安全的屏障,堵塞一切可能存在的危害國家安全的法律漏洞。完整的國家安全法律體系,為香港推廣國家安全教育作出了明確指引,讓學校推動國安教育有更堅實的學理依據。法律和教育在共建社會和諧穩定相互輔翼,缺一不可,而學習法律,背後須建立清晰深入的觀念。所以,國安教育必先引導大家認識「總體
今年的「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別具意義,除了今年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十周年,更加是香港完成《基本法》第23條立法後的首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對香港而言,意義重大。 回顧過去,由「反修例」發展到「反送中」,暴力不斷升級,歪理不斷荼毒年輕一代,為香港帶來了巨大的慘痛經歷。筆者在立法會曾經指出,在過去的巨大慘痛經歷之中,竟然有老師和學生參與其中,令到任何有良知和愛國愛港情懷的教
政府正式展開基本法23條立法的公眾諮詢,意味着相關籌備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香港回歸祖國26年多以來的國安漏洞有望短期內堵塞,絕對堪稱2024年施政開局的頭等好事。 正如行政長官李家超所指,23條立法是基本法賦予的憲制責任,是人大「528決定」和國安法的明文要求,香港特區必須建立健全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及執行機制。既然23條立法是特區應盡之義,該盡之責,為何仍然有人反對?筆者認為,反對者主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總理李強的陪同下,12月18日在北京聽取了行政長官李家超的述職滙報,並讚揚李家超帶領的特區政府敢於擔當、善作善成,堅定維護國家安全,重塑香港區議會制度,順利完成區議會換屆選舉,推動香港走出疫情、迎來整體性復蘇,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努力解決民眾急難愁盼問題,鞏固了由亂到治的大勢,促進香港邁向由治及興。 筆者認為習主席的評語,既肯定李家超和特區政府在過去
今年10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把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到國家法律的層面來持續推行,並明確界定各級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的責任,讓愛國主義教育能夠深入民心,常態推行。 說回香港特區,早在2021年,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已經旗幟鮮明地舉辦第一屆「香港愛國主義教育高峰論壇」,今年已是第三屆了,論壇匯聚內地和香港知名教育專家學者,為在香港推動愛國主義教育集思廣益、分
先說筆者的結論:在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但在不同階段的國家安全工作重點,是有所不同的。在之前由亂到治的階段,維護國家安全的工作重點在於防止出現顏色革命式的動亂;在當下由治及興的階段,除了繼續防範上述模式的安全風險之外,更要防範敵對勢力干擾、刺探和破壞香港特區各種推動由治及興的政策措施和科研發展,尤其是香港要大力發展創新科技和再工業化,總體國家安全觀所包含的科技安全、數據安
近日,立法會討論到一項議案,提及香港應該利用創新科技建立海洋戰略,以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政策。香港要建立海洋戰略,就必須實事求是,建立香港的海洋小戰略,來配合國家的海洋大戰略,而不是另起爐灶,自己建立自己的海洋戰略,這既不必要,也做不到。既然提到的是「海洋戰略」,那麼與其相關的海洋發展項目,就必然是具有戰略價值,而超越傳統的海洋產業,不是指一般意義下的海洋產業。根據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執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17名專家及航天員日前抵港,進行4日訪問。代表團與創科界和大中小學師生會面交流。11月29日在紅館舉行的「全港歡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大匯演」5000張門券,旋即一掃而空,可見香港市民對於有朋自太空來,不亦樂乎! 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在2003年曾訪港6日,其後每隔數年就會有航天員訪港,與業界和師生交流,有關安排是愛國教育重要的一課,藉著推廣航天科技以培養青年人的國
七月十七日,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就放寬或更新電視及電台節目和廣告標準業務守則的建議,展開為期一個月的公眾諮詢。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通訊局就電視台和電台的業務守則進行了審視,並提出一系列建議,當中包括「明確指出須確保節目『恰當地持平』的規定並不適用於有關國民教育、國民身份認同和正確認識《港區國安法》的節目」(見於《通訊局就檢討電視及電台業務守則諮詢公眾文件》第21至24段)。 何以會引起
剛剛過了八月一日,也就是當代中國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八一建軍節。可是,香港除了駐港部隊有軍營開放活動之外,對此幾乎沒有任何宣傳教育活動。可以不客氣地說,國防教育並未成為香港特區國情教育乃至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涵。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報告,指出:「我們的軍隊是人民軍隊,我們的國防是全民國防。我們要加強全民國防教育,鞏固軍政軍民團結,為實現
最近在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的會議上,討論到大學資助委員會(簡稱UGC)及其屬下的研究資助局(簡稱RGC)的撥款審批機制,尤其是負責審批的RGC委員會和屬下不同研究範疇撥款小組委員會的成員組成。過去兩者在高等教育界和社會上引起一定的爭議,例如委員會和學科小組的主席和相對比例的成員,都是來自海外特別是英語系國家的學者,因此對這些海外學者是否能夠充分理解香港研究所需,尤其是否能理解在「一國兩制」之下
早前,筆者參加香港偵探總會的典禮活動,不僅有很多警務人員參與,更有不少教育界人士和學生參與,場面盛大,不禁令人聯想到:有偵探總會,自然要有偵探遊戲和偵探小說。中國自晚清以來,已經開始引入外國偵探小說,其中《福爾摩斯》當然是最具代表性的,清朝著名的翻譯家張坤德是第一位翻譯福爾摩斯系列小說的中國人,據說幾乎與英文原著的出版同步翻譯!張先生精通英語和日語,又是清朝政府簽署《馬關條約》方面的日語翻譯,
今日(1日)是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紀念,同時又是第六屆特區政府宣誓就職的大日子。國家主席習近平親到香港特區,主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主要官員的宣誓儀式,並且發表重要講話。從習主席的講話當中,筆者至少有三點深切的體會: 高度評價香港人的歷史貢獻,可以說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主席的講話,開宗明義就提到了位處嶺南的香港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無論是五千年以來對嶺南地區的開發,還是在近現代史中香港對
愛國教育,所愛何國?這是推動愛國教育所必須先解答的問題。一國兩制,此國為何?是歷史上的中國?是文化中國?還是當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毫無疑問,當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據中國憲法第三十一條,香港實施特別行政區制度,這是奠定一國兩制的憲法依據,同時在《基本法》序言中有明文闡述。因此,從法理邏輯上來講,從政治倫理上來講,在一國兩制之下推動的特區愛國教育,這個「國」,當然就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
近日,《大公報》連續報道了大學資助委員會轄下的研究資助局(簡稱「研資局」)曾經資助過的本地學者研究中,有宣揚「港獨」思想的重大嫌疑,而這個受資助的本地學者,也獲得外國的資助,從事各種涉嫌為「港獨」製造政治論述和宣傳教育之類的政治活動。報道一出,社會為之嘩然。 這個當然令人震驚,大學學者和研究人員為「港獨」意識形態作「學術包裝」和政治宣傳,為錯誤和違法的觀點披上
香港遭遇第五波疫情衝擊,一些專家預測確診病例或會呈幾何級上升,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稱必要時將會向中央政府求援。香港已經經歷了兩年的封關,接踵而來的疫情嚴重打擊了市場信心,進而影響了股市。 香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從2012年的「反國民教育」運動,到2014年的「非法佔中」運動,緊接着是2016年的「旺角騷亂」,2019年的「修例風波」,2020年至今又經歷了
在昨天的立法會大會上,有議員提出關於反間諜方面的質詢,而保安局局長因應最新的特區國家安全形勢,作了比較詳盡的答覆,包括爭取在下半年把修訂《官方機密條例》的草案提交立法會審議,以打擊間諜活動。保護國家安全和堵塞國家安全的漏洞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從這個主題的質詢,筆者倒聯想到一個相關的重要問題,值得政府和社會各界持續關注的,這就是如何提升國家安全教育的專業性。 &nbs
今年以來,隨著“愛國者治港”在香港的進一步落實,以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國家、民族的感情,建立文化自信為目的,香港教育界開展了一系列改革舉措。憑藉這些措施,在學校中旗幟鮮明、堂堂正正地講愛國,成為一件名正言順的事,也讓長期堅持愛國主義教育的學校、團體和社會人士感到揚眉吐氣。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除了數量極少的幾所傳統愛國學校之外
九月一日新學年開課了,最引人注目的,反倒不是疫苗接種問題,疫情畢竟不會是長期現象。最值得關注的,是取代原有通識教育科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終於閃亮登場,從這一屆中四學生開始修讀了。不要低估了一門學科的意義,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說得誇張一點,這門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不僅承擔着糾正過往通識教育科弊端之功能,更是承擔着對香港青少年國民教育、法治教育和國家安全教育的重要職能,對於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
七月一日發生襲擊警察事件,震動全城。執法部門行動高效,迅速遏制了另一宗未遂恐襲,拘捕了包括大中學教職員和中學生在內的涉嫌犯罪人員,值得讚許。當然,這些帶恐怖主義性質的行動和思想傳播,的確讓市民倍感憂慮。一來,這種所謂「孤狼式」恐襲,比有組織的恐襲更難預測和防範,事前可以毫無徵兆;二來事後居然有人到現場或者網上「悼念」施襲者,換言之,這種恐襲思想不乏粉絲支持,大有長期存在和蔓延的可能性
上周五,教育局開始把新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簡稱「公民科」)教材上載網上,供學校任教老師使用。作為一個新的學科,終於有了可以在課堂使用的教材,而不是僅僅只有提綱式的課程指引。當然,這也一定會引起不同的質疑意見。只不過很多這些質疑的意見,幾乎都是翻來覆去追問的「標準化套語」。例如,幾乎例牌會問的套語式問題,就是新課程和教材只有「官方版本」內容,沒有讓學生作批判思考的空間。 &
通識教育科於今年九月一日起,從新的中四開始由「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逐步取代。公民科指引日前出爐,列明不應引導學生將探究方向「囿於正反二元對立」角度。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表示,過去有人認為通識科只提「反對意見」,沒有正面建立一些解決方案,或全面考慮一個問題,故此今次特別提及「不應限制每件事上只正反討論」。 若以培養學生的多元思考以至批判思考,在教學上強調正反論證的確沒
近日,香港社會風傳所謂“退學潮”。如個別媒體報導,在特區教育部門落實了通識教育科課程改革之後,以及即將推行國家安全教育之際,香港部分中小學出現學生退學現象,說什麼要脫離“洗腦教育”云云,然後有家長帶著退學的孩子,拿著BNO舉家遷到英國。 誠然,選擇在何處就學,純粹是個人選擇,本也無可厚非。不過,如果選擇並非出於理智與冷靜,而是想當然地以為香港存在所謂的“洗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