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遭遇第五波疫情衝擊,一些專家預測確診病例或會呈幾何級上升,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稱必要時將會向中央政府求援。香港已經經歷了兩年的封關,接踵而來的疫情嚴重打擊了市場信心,進而影響了股市。 香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從2012年的「反國民教育」運動,到2014年的「非法佔中」運動,緊接着是2016年的「旺角騷亂」,2019年的「修例風波」,2020年至今又經歷了
在昨天的立法會大會上,有議員提出關於反間諜方面的質詢,而保安局局長因應最新的特區國家安全形勢,作了比較詳盡的答覆,包括爭取在下半年把修訂《官方機密條例》的草案提交立法會審議,以打擊間諜活動。保護國家安全和堵塞國家安全的漏洞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從這個主題的質詢,筆者倒聯想到一個相關的重要問題,值得政府和社會各界持續關注的,這就是如何提升國家安全教育的專業性。 &nbs
今年以來,隨著“愛國者治港”在香港的進一步落實,以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國家、民族的感情,建立文化自信為目的,香港教育界開展了一系列改革舉措。憑藉這些措施,在學校中旗幟鮮明、堂堂正正地講愛國,成為一件名正言順的事,也讓長期堅持愛國主義教育的學校、團體和社會人士感到揚眉吐氣。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除了數量極少的幾所傳統愛國學校之外
九月一日新學年開課了,最引人注目的,反倒不是疫苗接種問題,疫情畢竟不會是長期現象。最值得關注的,是取代原有通識教育科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終於閃亮登場,從這一屆中四學生開始修讀了。不要低估了一門學科的意義,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說得誇張一點,這門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不僅承擔着糾正過往通識教育科弊端之功能,更是承擔着對香港青少年國民教育、法治教育和國家安全教育的重要職能,對於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
七月一日發生襲擊警察事件,震動全城。執法部門行動高效,迅速遏制了另一宗未遂恐襲,拘捕了包括大中學教職員和中學生在內的涉嫌犯罪人員,值得讚許。當然,這些帶恐怖主義性質的行動和思想傳播,的確讓市民倍感憂慮。一來,這種所謂「孤狼式」恐襲,比有組織的恐襲更難預測和防範,事前可以毫無徵兆;二來事後居然有人到現場或者網上「悼念」施襲者,換言之,這種恐襲思想不乏粉絲支持,大有長期存在和蔓延的可能性
上周五,教育局開始把新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簡稱「公民科」)教材上載網上,供學校任教老師使用。作為一個新的學科,終於有了可以在課堂使用的教材,而不是僅僅只有提綱式的課程指引。當然,這也一定會引起不同的質疑意見。只不過很多這些質疑的意見,幾乎都是翻來覆去追問的「標準化套語」。例如,幾乎例牌會問的套語式問題,就是新課程和教材只有「官方版本」內容,沒有讓學生作批判思考的空間。 &
通識教育科於今年九月一日起,從新的中四開始由「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逐步取代。公民科指引日前出爐,列明不應引導學生將探究方向「囿於正反二元對立」角度。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表示,過去有人認為通識科只提「反對意見」,沒有正面建立一些解決方案,或全面考慮一個問題,故此今次特別提及「不應限制每件事上只正反討論」。 若以培養學生的多元思考以至批判思考,在教學上強調正反論證的確沒
近日,香港社會風傳所謂“退學潮”。如個別媒體報導,在特區教育部門落實了通識教育科課程改革之後,以及即將推行國家安全教育之際,香港部分中小學出現學生退學現象,說什麼要脫離“洗腦教育”云云,然後有家長帶著退學的孩子,拿著BNO舉家遷到英國。 誠然,選擇在何處就學,純粹是個人選擇,本也無可厚非。不過,如果選擇並非出於理智與冷靜,而是想當然地以為香港存在所謂的“洗腦教
四月三十日,香港大學當局表示,收回學生會會址和其他設施的管理權,不再代收學生會會費和提供財務管理服務。眾所周知,近年大學學生會(包括但不限於香港大學學生會)屢屢做出令人瞠目結舌的言行,從宣揚極端本土論、民族論(源於學生會雜誌)這些明裏暗裏推動「港獨」的論調,到實際上參與到涉嫌違法的種種激進行動,以及在畢業典禮和公務會議上的惡劣表現,例子實在太多,但大學管理當局一直都保持沉默忍耐的態度
在香港首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上,香港中聯辦主任、香港特區國安委國家安全事務顧問駱惠甯提到,“凡破壞國家安全的,屬‘硬對抗’,就依法打擊;屬‘軟對抗’,就依法規管”。“軟對抗”這個話題,恰恰是筆者的長期關注。 過去兩年,特別是2019年,暴徒明目張膽大搞“硬對抗”,上街堵塞道路、破壞店鋪、放火燒人。到去年6月底,港區國安法實施後,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初步到位,很大
今年4月15日是實施《香港國安法》後的第一個「國家安全日」,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日前以「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認識及反思國民責任」為題撰文,表示教育局會繼續以「多重進路」方式支援學校開展國家安全教育。而為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導大中小學系統、規範、科學地開展國家安全教育,國家教育部於2020年9月28日印發《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提出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安全教育體系,系統推進國家安全教
這裏所講的紅與黑,是借用內地的說法:低級紅與高級黑。低級紅,大意是指故意用誇張失實、無知極端的方式來凸顯自己的「正確性」,反而引起大眾的反感,變成反效果;高級黑,大意是指用高超語言技巧,含沙射影、指桑罵槐,用暗示而非直說的方式來攻擊別人。這裏所說的課程改革,準確來說,是指初中中國歷史科教材的審定工作。最近有媒體報道,說教育局對幾個出版社的初中中國歷史科的課本審定,出現了有別於以往的修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近日撰文指,經歷過去的社會動盪,香港在中央的支持和社會的努力下,逐步走過「由亂到治」的道路,並指與其他受影響的社會環節一樣,教育亦需撥亂反正、正本清源,讓教育回歸教育。《憲法》和《基本法》是國民教育重要一環,建立國民身分及價值觀,成為有質素、對社會有承擔,並且具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新一代,是教育界推行教育的應有之責。 國民教育是理性認知的基礎,而國
香港國民教育應重在認同當代中國隨著香港國安法的堅定實施,香港特區社會政治氣氛為之一變,極端反華和公然主張分離的"港獨"勢力基本偃旗息鼓,失去了過去的張狂放肆。同時,特區政府教育局等部門也陸續推出國民教育、憲法基本法課程之類的教育項目,更著重從中國語文科和歷史科入手,培養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與認同。 培養青少年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與認同,的確是培養國民身份認同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內
推行國家安全教育,是一項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戰略性工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隨着大國戰略博弈日趨激烈,中國面臨的形勢也更加複雜。學校是國家安全教育的主陣地,推行國家安全教育,讓學生系統掌握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涵和精神實質,有助理解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體系,樹立國家安全底線思維,將國家安全意識轉化為自覺行動。 有意見認
鑒於有某些媒體對國家安全教育作出毫無根據的指控,亦存有誤解,教育局日前在網站發表題爲「消除有關香港學校推行國家安全教育的誤解」的文章,作出澄清,以釋公眾疑慮。 某些媒體的誤解,是接受其他國家推行其國家安全教育,卻不接受香港推行國安教育的雙重標準。針對此點,文章表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是所有國家和地方每位負責任的國民必須履行的義務。香港特區亦不例外。
近日有兩宗新聞事件,充分說明推動國家安全教育刻不容緩,必須坐言起行,而不是等到俗語說的「搭通天地線先至去做」。 第一件是壹傳媒集團老闆黎智英被控違反國安法與獲准保釋。之所以提到這件事,並不僅僅因為這是香港特區實施國安法以來的首宗大案,更是因為最近關於對黎氏保釋上訴的新聞報道,讓筆者深覺推動國安教育的迫切性,必須盡快推動,以正視聽,不能拖延時日,以至於各種誤讀曲
近日,香港語言治療師總工會製作了名為《羊村12勇士》的兒童繪本,內容是由12港人事件改編,將12港人形容為溫純綿羊,並用大灰狼形容中央政府,12隻羊因受大灰狼迫害而坐船遠走他鄉。該組織還在網上呼籲家長以及從事兒童工作人士人手一冊,向小朋友講解12港人在內地受審一事,令更多人關注事件云云。 眾所周知,12港人因偷越邊境被捕、受審及判刑,將偷越邊境淡化為「坐船遠走他鄉」,將偷越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香港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 近日教育局宣佈將大幅度改革新高中通識教育科,爭議經年的通識科又再次成為社會和教育界關注的熱點問題。說起這個熱點問題,常見的觀點包括諸如該科考試經常出政治題目、課程範圍過闊、獨立專題探究(IES)工作量太大等等。這些觀點都沒有錯,但並未觸及該學科最根本的問題:課程綱要虛而不實,但考試題目卻是實而不虛。這是一
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終審法院批准了律政司對取消壹傳媒集團老闆黎智英保釋的上訴申請許可,重新羈押了黎,直到2021年2月1日終審法院開庭審理該上訴為止。這不僅僅是特區國家安全法的第一大案,全港、全國甚至全球都關注着,同時別忘了這也是特區國家安全教育的第一示範教材! 根據特區國安法第九和第十條明文規定,學校有法定責任要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提高這方面的安全意識和守
政府去年引用《緊急情況規例條例》,以「危害公安」為由訂立《禁止蒙面規例》,一度因原訟庭裁定違反《基本法》而失效。律政司提上訴獲判部分得直,惟律政司和提控的前任泛民議員均認為條例尚有須釐清之處,並獲上訴庭批出終審上訴許可。終審法院日前宣判泛民一方的上訴被駁回,而政府的上訴則得直,日後合法與非法遊行集會均不可蒙面,只要示威者一蒙面,就馬上可以拘捕。 這次是終審庭的終極判決,判政
教育局長楊潤雄近日接受內地傳媒訪問時表示,去年反修例事件中的被捕人士有4成為學生,已要求學校為被捕學生制訂專門輔導計劃,要希望令他們明白行為不當之處,及如何理解這個社會的發展等。 教育局在今年6月發通告要求學校為被捕學生制定個人化的長期訓輔計劃,引導曾觸犯法例甚至曾被法庭判處刑責的學生重回正軌。學校是教育的地方,培養學生正面價值觀、正面思維以及正確認識社會發展、成爲負責任的
高中通識教育科將改名、削課時、修改課程,教育局長楊潤雄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社會上對於改革通識科有不少誤解和不必要懷疑,包括質疑通識科將轉為國民教育科,他指出通識科一直包含國家發展,培養國民身分認同亦是整個課程架構重要的重要一環,本港學生須認清香港與自己國家的關係及國家未來發展,而通識科日後的新名不會是國民教育。 通識教育科屬跨學科的學習設計,它幫助學生連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