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還是講「一帶一路」的教學,重點是不要糾纏在歷史懷舊意識之中。什麼叫做歷史懷舊意識呢?本無此說,這裏是借用戰略學的一個名詞:戰略懷舊意識Strategic Nostalgia,本意指那些為國家研究發展戰略的專家智囊,過度沉湎在對過往歷史的類比之中,以至於所提出的發展戰略或者軍事戰略,僅僅是對過去歷史經驗的重複,頂多加上若干小修小補而已(見於西方戰略研究學的經典作品《T
全球化單元是一個師生皆覺苦難的單元,而政治全球化更是難中之難。因此,在業界呼籲之下,政治全球化順應民意而從通識科全球化單元中給取消掉了。好了,恰好爆發ISIS伊斯蘭國等一系列恐怖主義襲擊事件了,那麼到底該不該向學生介紹這些佔據全球媒體頭條和全球社會普遍關注的大熱門時事議題呢?如果應該介紹,在哪個單元說好呢?如果不應該介紹,那以後就不要再提通識科關注社會時事了,最引關注的
最近有一條新聞,提到德國駐華大使說:中德兩國應該共同制定下一次工業革命的標準。這條新聞恐怕不是引起很多香港人的關注,但這的確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新聞。重要在哪呢? 第一,提起中國工業,香港人尤其是香港年輕一代,往往只有兩個極端的印象。一個印象是珠江三角洲和沿海一帶的所謂「山寨廠」、「血汗工廠」,另一個印象就是改革開放前的「兩彈一星」,前
老實說,之前我也沒有想過本文的題目。話說剛剛過去的9月20日的全國港澳研究會在香港舉行的研討會,倒是第一次讓我想起,可以通過「一帶一路」的國家政策,引導學生理解當下的中國發展和國情。 一談起認識國情,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往往有兩類指向:要麼指向歷史上的中國、文化中國,要麼大而化之地介紹改革開放政策。像「一帶一路」這種指向當下的國情內容
留意,我不是說香港抗戰幾近空白,我是說香港抗戰史教育的幾近空白。香港幾乎人人都知道什麼叫做「三年零八個月」,也就是日本佔領香港的時間。但是,對香港在整個中國抗戰之中扮演什麼角色,以及當時的香港人在日本統治之下遭遇過什麼苦難,卻知之不多。為何會這樣呢?這是基礎教育缺失之故,在中國歷史科課程範疇內,能夠提到香港抗戰歷史的,根本就沒有幾句話。 &nb
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九月三日又是國家第一次規定的抗戰勝利紀念日假期,那麼在中小學進行抗戰教育就是應有之義。既然如此,那為什麼本文標題又稱作「矛盾心理」?總不見得不作教育吧? 從歷史教育、國情教育乃至公民教育(反對戰爭、珍惜和平是一項毫無爭議的普世價值和公民教育價值觀)的宏觀角度來看,當然是要進行抗日紀念的教育。但是,當你從老師微觀教學
今年通識科終於將中國單元議題納入卷一必答題,而且一下子設定兩題,這本是好事,畢竟重新反映通識科課程的全面性。第一題問及「三農問題」,看罷題目,又覺得有點擔心。倒不是說題目設計有什麼大問題,而是擔心兩點:一是對什麼是熱門時事議題有所疑慮,二是對評卷的要求有所憂慮。 先說第一點,記得在2012年第一屆正式考試之前,曾經出過一份練習卷。練
筆者很少在通識科課堂討論領土爭端,倒不是說通識科不關注這些,而是不容易說得清、道得明;直到最近,中緬邊境的果敢問題被傳媒一再報道,然後有些網上評論(居然包括香港)開始關注這個問題,甚至連釣魚島爭端等問題也一併扯入,然後又是一番上溯中國歷史,下陳當下戰略等等高大宏觀的論斷。 美國歷史學家、戰略專家Edward Mead Earle教授
上期談到,中國歷史教育應該「兩頭要緊」──上古歷史一頭和近現代史另一頭,都應該成為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點。 上一期文章重點在討論上古歷史的重要性和近年內地官方和學術界在國家文明探源考古工程上的重要舉措,這一期講近現代史。 近現代史,從來就不是香港中國歷史教育的課程重點。要麼是課程上淡化近現代史,要麼在實際
上一期談到,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一方面處心積慮侵略中國,但另一方面又毫不掩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偏愛,這造成了當時的中國人在處理對日關係時有敵友難辨的情緒迷惑。其實,甚至連作為侵略者的日本,有時似乎也表現出中日文化同源的「身份認同」情意結,下面聊舉數例: 「卧薪嘗膽」運動:讀過中國歷史關於甲午戰爭的人都會知道,甲午戰後,根據《中日馬關條
所謂兩頭要緊,是指上古歷史一頭,以及近現代史一頭。所謂上古歷史,不是僅僅包括很大程度屬於神話傳說的三皇五帝,更重要的是,以考古發現有依據的華夏文明開端的歷史,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中華大地上散播各處的文化遺跡。至於近現代史,就是指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之後,一直到改革開放這段「兩千年未有之變局」的中華民族與內憂外患奮鬥的激盪歷史。  
佔領行動終於清場,後佔中的檢討及重建工作擺上日程。各方各界陸續建言,不乏真知灼見。筆者留意到一點意見,似乎沒有人提出來過──政府應該編撰並公佈一份關於佔領事件經過,以及各部門處理應對的總結性報告。既上呈中央以作彙報,亦呈交立法會及公眾以作事件交代。 可能有意見認為,一份報告有何作用?既非重建的措施匯總,更可能惹起更多社會爭論,不利往
2014年通識教育科DSE考試報告出版了,卷一第一題目自然又成為社會和傳媒關注的熱點,皆因為該題是問及社會政治參與和法治的。題目的第(b)題,是要求考生指出資料B中所示的兩個出現矛盾的香港社會核心價值。根據報告公布的評卷參考(第27-28頁),建議評改準則認為,兩項矛盾的核心價值分別是言論╱遊行自由和公眾安全╱公眾秩序。前者比較容易理解,就是涉及自由權利,後者雖然一般都
報章頭版頭條報道,說有建制派議員建議特首,將通識科課程設計法治和政治的內容刪減,然後加入一些關於「一國兩制」、中國經濟近年發展等內容。報道更煞有介事地提到,有計劃將法治政治的內容由原來的25%減少到18%。 筆者當然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曾經有過這麼一段對話,但讓我感到納悶的是,上述報道內容基本上並不符合現在的通識科課程的實況。如果真的曾
無論「佔領中環」行動是警方全面清場,還是佔領者自行離開,總會有徹底結束的一天。筆者曾經兩次去過金鐘現場,一次白天,一次半夜,無可否認的是,佔領行動的參加者80%以上都是十來二十歲的學生或青年人。一般論者的着重點在於這次佔領行動是一個自發的、去中心化、網絡發散動員型的社運,也就是說從社會組織學的角度來分析佔領行動的運作模式。筆者更着重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到底這次佔領行動反
早前,有宣稱將會參加罷課的學生向其所讀學校校長呈交匿名信,信件提及了若干問題,要求校方回應。對於學生的罷課行動,教聯會深表關注。為此,本會就信件內容作出如下回應: 答:本來按照通行做法(國際標準乎?),對於一切匿名信函,皆可不作回應。現在姑且相信來函者你真的是我校學生,稍作破例,予以答覆如下: 原文:2014年8月31日,人大通過了對香
人類歷史並不總是暴露在陽光之下的,在學校歷史科那近乎蓋棺論定式的課文敘述之外,以及在通識科課堂對新聞報道作煞有介事地探究之外,似乎總是存在着其他不為大眾所知的推動歷史變遷、影響社會變化的真正動力。從塵封日久而尚未解密的檔案,到小說《達文西密碼》所提及的「共濟會陰謀」,對於這些我們尚未得知,甚至連是否真正存在也說不清的力量,我們唯有將之命名為「陰謀論」。人們對「陰謀論」這
如果我們把去年「反國教」事件看成是一次社會運動的話,那麼現時仍在進行的「香港電視發牌」事件,也可以說是一場社會運動。這是最為直觀的觀察和判斷,不少政論人士都持這種觀點。 然而,如果我們細心深入比較的話,兩次表面看起來可以歸為一類的社運,其實內裡組織邏輯是大相逕庭的。前者,組織社運的所謂家長團體、學生團體,乃至據稱是其背後遙控的政黨,
美國自從斯諾登爆出竊聽行為之後,似乎有越演越烈之勢。不止中國被美國廣泛竊聽或者截取通訊訊號和網絡數據,現在連歐盟各國甚至教皇也據稱是美國情報部門的竊聽範圍之內。據說美國情報部門希望藉此而達到無遠弗屆、無所不知的程度,如上帝般「全知全能」。 據「大數據」(Big Data)這個概念的提出者之一Viktor Mayer-Schonber
周日上有線電視清談節目,有觀眾提到,中國不要只顧着搞衛星火箭上天來「攞威攞面」(耍威風要面子),先搞好奶粉生產再說吧。這種將科技進步為「面子工程」,甚至不自覺地將近年科技進步看成與國計民生背道而馳的思維,不僅在香港非常有市場,似乎在內地同樣存在這種爭論。老實說,筆者非常不同意這種說法。 忘記科技改善了生活 莊子曰
筆者曾言,通識科一大弊端是被傳媒意見左右,不易養成獨立思考的自覺。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缺陷,就是缺乏深入,流於表面。什麼意思呢?且看下例: 當前最熱門的中國議題之一是民生問題。當提到民生問題時,不可能不提及城鄉戶籍制度。自上世紀50 年代以來,中國國民被劃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也就是城市戶口)。兩種戶口的國民,在就業保障、
通識科要教學的議題、概念有很多,又要追趕熱門時事, 課時很緊。故此,無法真的對每一個議題都深入探究一番。化繁為簡,甚至過度簡化,成了不得已而為之之舉。因此,每個議題當前最流行的輿論看法,成為教師教授學生掌握議題、儲備例子的最簡便方法,簡直是「通識即食麵」。 根據通識課程指引,中國單元包括兩大部分:政經議題和文化議題。說起社會文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