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解決校園欺凌須優化政策與教育引導雙管齊下

本港校園再度發生校園欺凌事件,確實令人痛心。教育局發言人表示對任何欺凌行爲「零容忍」,學校如發現任何欺凌事件,必須按其校本機制嚴肅處理,特別是保護受欺凌的學生,以及即時制止欺凌者及加以輔導。   其實,一直以來,教育局都是以校本政策應對校園欺凌。所謂校本政策,即是要求每間學校各自制訂校園欺凌的舉報機制及處理程序,嚴肅對待每宗欺凌事件,但沒有強制規定學校須向教育局通報。另外,也建

corner

科技禁毒與時並進 家校教育仍是關鍵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與科技公司聯科集團合作,開展「Project RADAR II─隱蔽吸毒及干犯毒品罪行輔導計劃」,推行本港首個分析毒品相關帖文的研究項目,運用人工智能系統及大數據分析,嘗試以客觀角度分析社交媒體用戶對毒品的想法及吸食原因,期望能制定出具針對性的抗毒教育策略。   研究發現,近年社交媒體涉及毒品相關的帖文數目及瀏覽量大幅上升。帖文數目由2016年的1,

corner

遏止校園欺凌需多方合力

 去年6月反修例風波爆發,示威導致警民關係緊張,有議員關注警員子女在校園被同學或教師欺凌的情況。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在立法會質詢環節回應指,局方對任何校內欺凌都是「零容忍」,又指自去年中至本月收到25宗有關個案。經調查後確立的個案,校方已對涉事教師與學生採取紀律行動,當局會對涉事老師作跟進調查及行動。   一般而言,校園欺凌行為多來自暴力模仿、壓力宣洩、法律意識淡薄、情

corner

開學準備

 根據日前教育局長的宣布,雖然九月一日將如期開學,但卻是因為防疫需要而學生普遍不能回校上課的開學,變成「開學而不上學,復課而不上課」的無奈局面。轉眼已到八月底了,正常來說,一所中學怎麼都應該要準備開學的各項工作的了。但沒有學生回校上課,只能進行網上學習的開學,應該如何做好準備呢? 首先,當然要準備好新的各班級、各學科上課時間表。不能回校上課,只能網上學習的時間表,一如五、六月中學

corner

處理校園欺凌應以心理教育立足,道德教育為本

近日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博士在教育局「局中人語」撰文,指近月發生多宗涉及青少年毆打和欺凌朋輩的行為,必須正視。她認爲去年的社會事件以及「私了」風氣,令青少年耳濡目染,誤以為社會接受「私了」、以仇恨言論宣洩情緒的行為,導致價值偏差,守法意識薄弱,以為暴力和不當行為可以解決問題,結果肆無忌憚犯下大錯。   一般而言,青少年欺凌事件的產生有個人原因、同伴交往、家庭環境、學校教育和社會價

corner

沒有復課的開學

 星期一教育局長宣布,在九月新學年開學日,學生不可回校上課,而是留在家中進行網上學習,以符合限聚令等防疫的規定。星期二上午,局長又在一個媒體採訪場合補充,中小學幼稚園將分階段回校上課,高中可以先回校,但仍應該以半日制為主,一如六月復課的安排。另外,對幼稚園的津貼資助和來年新高中文憑考試,亦有相關的初步構想。 這裏起碼涉及兩個大的議題,需要教育界和社會關注: 第一,上

corner

不易轉化的自信心

 這個題目似乎有點文句不通,其實我想說的是,同學在此領域所培養出來的自信心,不易轉化到彼領域也能保持同等程度的自信心,更不容易把這份本來只局限於某個領域的自信心,昇華為對整個人生的自信。這是一個日常學校教育中常見的微觀現象。 這麼說還是很抽象,好,舉個常見的具體例子。對學習失去自信心的同學,在今天來說並不罕見。如果僅僅是對某一個學科失去學習信心,例如對數學或者英文科,這還相對

corner

疫情下對學前教育的關注

 本文題目是疫情下對學前教育的關注,其實不僅僅講疫情問題,同時指在這個疫情停課下,我們借此多些關注平常相對較少關注的學前教育。近日與幼稚園同工就着防疫和停課復課問題接觸多了,同時又一同約見教育局表達意見,對幼稚園乃至學前教育也增加了認識,頗為學前教育同工的努力付出而感動,而他們面臨相對比中小學更辛苦的處境,更是值得教育界和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注和資源投入。 眾所周知,今日任何一個成熟

corner

復考與復課的兩難抉擇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本周五文憑試應該可以順利復考。無論是復考,還是復課,都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如果遲遲不復,那麼本年度考試和上課都面臨不得不取消的局面;如果倉卒復課復考,那麼疫情傳染的風險始終存在。一如許多公共政策一樣,沒有完美無缺的方案,總是不得不在兩難之間取捨。   先說復考,平心而論,這次教育局和考評局在復考問題上,算是處理得不錯的了。雖然未能以二十八日沒有新確

corner

史無前例 毫無指引的教育難題

 自從教育局宣布DSE考試要押後之後,令人心裏一沈,最不想遇見的情況終於真的出現了。另外,有防疫專家認為,這個學年復課恐怕遙遙無期了。其實公開考試與復課上學是息息相關,不能考試,自然也難以復課。這是一個史無前例、同時毫無官方指引的教育大難題。教育界一向秉承教育專業原則來工作,簡單來說,包括教學和學校前線的專業判斷,以及依循教育主管部門的證詞指引。 但這次疫情對教育和學校的衝擊實在

corner

復課無期 早作籌謀

 上周,特首和教育局長相繼提到:原定的四月二十日復課,「機會很微」。雖然後面還補充了一句,再視乎疫情發展,到三月底再作確實的決定,但同時也宣布了新高中文憑考試要順延四周才復考。至此,是時候要未雨綢繆,仔細研究四月底不能復課時,這個學年的教學到底該怎麼辦。甚至從最壞角度打算,這個學年到暑假都無法復課了,怎麼辦? 這不是上少幾日課那麼簡單,也不是單憑停課期間的網上教學,便能如正常上課

corner

學習成就感比興趣更重要

 學習是一個漫長的持久戰過程,尤其是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各佔六年,比大學學士學位階段要長至少兩年。而且大學所學的學科比較集中在同一學系專業之下,但中小學要求全面均衡地掌握各門彼此不相關的學科知識,加上少年和青少年時期身心尚在成長發育,沒有大學階段的成熟和自覺性,也就是粵語所謂的「未定性」,要應付繁重的學習及功課壓力,殊為不易。   學習動機低 上課易分心 

corner

德育之難豈止獨立成科

 十一月初,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發表研究顯示,逾半教育工作者認為中小學品德教育不足,建議政府將品德教育獨立成科,在中小學全面推行,改變以往滲透在不同科目的做法。這個研究發現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筆者在電台作評論節目時,也發現聽眾對這個問題表現出比別的新聞更大的關注興趣,因此有必要在本欄目談談這個問題。   理工大學的研究分兩個部分,一是對現時學校推行品德教育

corner

誰來關心老師的教學動機?

 在教育學方面和教育界,一般只提學生的“學習動機”,幾乎沒有聽説過有提及教師的“教學動機”。箇中原因,似乎是假定了一名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只要你一天在教師的崗位上,就自然具備一名教師所應該具備的、合乎職業操守要求的教學動機。   不一定源自躲懶   然而,“應該”與“實然”在邏輯上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任何職業都講究專業精神、操守之類職業倫理要求,

corner

惹火的一校一社工政策

 財政預算案提出在小學設立一校一社工,非但未能贏得預期的掌聲,卻引來社福機構、團體和教育團體爭相質疑,這恐怕是自預算案「派糖」措施被罵之後,又一樁政府始料不及的賠了買賣也賺不了喝采的政策事故。   任何公共政策都是為了解決某個社會問題,那麼一校一社工政策到底為了解決甚麼問題呢?教育界其實倡議這個政策許多年了,事緣在香港的基礎教育階段,從來是重應試教育、輕成長教育,造

corner

偏見是怎樣煉成的──也談通識科的爭議

   十一月二十四日,教育局公布展開為期三個月的「新學制中期檢討及前瞻」諮詢,通識教育科自然又成為關注焦點。筆者留意到媒體報道的一個關注焦點,就是建議 刪去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的「影響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的因素」。由全港收視率第一的電視台新聞報道,到公信力第一和銷售量第一的報章傳媒,都把這 一建議放在報道的頭版,繼而聯繫到近年學生參與社運、佔領行動之類事件,最後例牌採訪

corner

後佔中的思考

   無論佔領中環行動是警方全面清場,還是佔領者自行離開,總會有徹底結束的一天。筆者曾經兩次去過金鐘現場,一次白天,一次半夜,無可否認的是,佔領行動的參加者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十來二十歲的學生或青年人。一般論者的著重點在於這次佔領行動是一個自發的、去中心化、網絡發散動員型的社運,也就是說從社會組織學的角度來分析佔領行動的運作模式。筆者更著重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到底這次佔領行動反

corner

「佔中」打開潘多拉魔盒

   無論「佔領中環」行動是警方全面清場,還是佔領者自行離開,總會有徹底結束的一天。筆者曾經兩次去過金鐘現場,一次白天,一次半夜,無可否認的是,佔領行動的參加者80%以上都是十來二十歲的學生或青年人。一般論者的着重點在於這次佔領行動是一個自發的、去中心化、網絡發散動員型的社運,也就是說從社會組織學的角度來分析佔領行動的運作模式。筆者更着重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到底這次佔領行動反

corner

通識科的價值教育

   新高中的通識教育科,總是在左右為難的困局之間徘徊遊走。其中一個左右為難的局面,就是該不該在通識科中進行價值教育:進行價值教育,唯恐變成價值灌輸,有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之原意;不作價值教育,更恐出現價值偏差,縱容甚或誘發學生極端價值觀。怎麼辦?     在筆者接觸中,同學討論、探究時事議題,不盡是搬字過紙、人云亦云的。能形成自己見解的,仍是不乏

corner

教育的成功取決於補底——向佛教筏可紀念中學惲福龍校長致敬

   2013年12月3日,「2012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Assessment簡稱PISA)發布成績。在參與的65個國家╱地區中,香港十五歲學生以母語閱讀的能力和科學能力均排名第二,數學能力則排名第三,成績繼續名列國際前茅,這當然讓教育部門和不少關心教育的人士彈冠相慶。    &nb

corner

取消環境和衛生單元

   最近風聞坊間有意見認為,為了減少通識教育科的學與教壓力,建議取消單元五和單元六,也就是環境教育和公共衛生兩個單元,對此筆者大不認同。     環境單元和衛生單元,涉及一些科學科技的常識性知識,對於不是修讀理科的同學來說,似乎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同理,對於不是教授理科的老師來說,同樣具有一定的備課壓力。但是,環境議題和衛生議題,卻是最適合學生用

corner

從弒親案看品德教育(下)

   上一期談到學校在品德教育上面對的第一個困難:內涵難有共識。這一期談第二個困難:流於形式,走馬看花。     教學時數有限   所謂流於形式,如上期所言,學校必須編訂品德教育的課程內容,然後分配教學人手,規定教學時間,劃分課內課外。品德教育有眾多的內容項目,每一個項目所能分到的教學時數其實非常有限。熟習學校運作的人士就一定明白

corner

從弒親案看品德教育(上)

   一周之內,連續揭發兩宗青年弒殺父母兇案,不少有識之士又「例牌」責怪學校教育在品德教育上的缺失。光埋怨學校沒有用,問題的重點是:為什麼學校在品德教育會有所缺失,到底學校進行品德教育之時,會面臨什麼困難?     一個「例牌」的說法是,學校過分重視應試教育,以致忽略了品德教育。這種說法非常流行,但卻經不起嚴謹的思考檢驗。品德教育有一個很重要的內

co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