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科學成績銳跌反映了什麼?

 「國際數學與科學趨勢研究」(TIMSS)2019結果昨日出爐,研究結果顯示,過往6屆TIMSS中,香港學生在數學方面,小四顯示上升趨勢,而中二則相對平穩。科學方面,2019年小四及中二學生的成績分別排第15及17位,均顯著低於2015年的第5及第6位。   學生科學成績嚴重下跌,反映本港教育對科學數理知識的忽視,其原因在於大學入學考試制度「重文輕理」。考試是教學的

corner

STEM與國防教育相結合

 甚麼是STEM教育,簡單講就是結合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注重培養學生從科學創意的角度來解決實際問題。至於國防教育,雖然是國家安全教育的重點項目,但目前在香港幾乎沒有,最多只是少量學生能進入軍營進行軍事體育訓練、體驗部隊生活之類,少有軍事科技、軍史方面的知識教育。其實,這兩者可以完全結合起來。 毫無疑問,軍事問題從來首先就是一個科技問題,倒不是說單憑一兩樣先進武器,便能決定

corner

跨學科不是STEM教育的重點

 當坊間和業界提及STEM教育時,往往非常強調它的跨學科性質。因為這個術語就是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的頭一個英文字母合併而成。   但是,跨學科本身並沒有說明任何教育內涵,它只是一種教學策略。當初STEM教育倡導者就是因為看到傳統的教學分科過於涇渭分明,導致學生在學習數理學科之時,未能融會

corner

港人子女應否在大灣區升學?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出台後,教育是其中一個重要關注焦點。當港人決定北上大灣區發展之時,子女教育是繞不過去的重要因素。理由很簡單,如果子女本身是在香港出生並就讀,雖說可讓家裏人照顧,自己回內地打拼,但畢竟錯過了在子女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陪伴作用。如果子女在內地出生,而港人父或母的事業人生已在內地扎根了,那麼更要考慮在內地的入學問題。一言蔽之,如果真的安排子女回大灣區入學,首先要考慮甚麼因素?&n

corner

如何從教育上突破「High Tech揩嘢,Low Tech撈嘢」?—— STEM創科教育普及之困難

 一個很簡單的資料,歷屆DSE高考狀元的大學選科,從來不脫這幾個所謂「神科」:醫科(包括牙醫)、法律、商科(包括金融類),尤其是醫科和法律,從2012年至今,也就是有DSE以來,一直都是八成以上高考狀元的大學選科。換言之,香港高考成績最好的的頂尖級學生,沒有一個選擇與STEM或創意科學相關的學科,這麼多年以來一個都沒有!   無狀元選擇STEM學科  &n

corner

香港科創要克服拉牛上樹的慣性

 早前,習主席回覆香港一眾科學院院士的信函,明確表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並且讓中央對科研基金開放給香港大學科研人員申請。這對於香港加快朝向創新型經濟轉型,首次起到了以中央財政資助撥款的方式,來加以引導和鼓勵發展的作用,這在香港回歸來說,幾乎是破天荒第一次。   首次財政撥款資助   同時,在習主席指示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為香港和內地

corner

談品德教育與科技教育相結合

 國家對教育事業愈來愈重視,無論是在中小學全面引入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創新理科教育課程,還是進一步更新完善思想品德教育,都有可喜的創新和進步。然而,現在的課程設置中,一般都是嚴格分開不同的專門學科來進行,知識教育是知識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涇渭分明、缺乏聯繫,不利於培養青少年的綜合能力,也不利於為社會培養複合型人才。筆者忽發奇想,覺得以創新科技教育為核心的知識教育,其實完全可

corner

通識爭議豈在政治,更在科教

 近日,報紙忽然報導,教育局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正檢討包括通識科在內的課程,有指通識科將改為只有「及格」和「不及格」的等級,甚至計劃剔出核心科目,自然引起教育界和社會人士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講起新高中學制之下的通識教育科,首先要釐清的是,作為高中必修科目的通識教育科,與香港各間大學的通識教育,並無必然的聯繫。大學與中學都稱為「通識教育」,但無論從設立通識教

corner

香港專上教育應該向大灣區拓展

  根據特區政府的教育政策,香港大約有百分之二十的適齡學生能夠升讀政府資助大學學士學位課程,餘下百分之八十左右的適齡學生,分別就讀自資大學學士學位課程(通俗講就是私立大學)、副學士課程(非職業技能課程佔六成以上)、高級文憑課程(職業技能課程佔六成以上),以及到境外留學(海外、內地、台灣等)和極少量出來社會就業。   如果說,社會的進步更多取決於前百分之二十相對精英的學生之未來成就,那麼社會的穩定就

corner

在中學推動STEM的三大考慮

  近年,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英文首個字母合併簡稱)教育方興未艾,從美國到歐盟等西方發達國家,頻繁推出與之相關的教育改革,把STEM教育中的核心元素,例如編程教育Coding Education和AI人工智能在不同領域的應用等,逐步納入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之中,將這些以往屬於大學教育或者高中理科選修科目的內容,提前到在整個中小學階段普及進行。    作為發展勢頭迅猛的中國,當然也

corner

行有餘力,則以學STEM?

 剛過去的十二月十一日,教育局宣布持續更新了中小學課程(參見教育局網頁之「課程發展」分頁),有兩處更新特別惹人注目:《推動STEM教育——發揮創意潛能》報告和「計算思維——編程教育︰小學課程補充文件(二○一七年十一月擬訂稿)」。   前者其實並非新的文件,而是二○一六年十二月發布的關於業界和社會持份者對STEM教育的意見彙集,以及針對這些意見而制定在基礎教育階段實施

corner

說好了的編程教育呢?

 八月底,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指出人工智能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coding education)、建立人工智能學科,形成我國人工智能的人才優勢。今年二、三月特首選舉期間,三位特首候選人中有兩位,包括當選的林鄭月娥,都在他們政綱中提及,要盡快在中小學課堂引入電腦編程教育,可見在特區政府高層眼中

corner

編程教育刻不容緩

 說好了的編程教育呢?   上月底,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指出人工智能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coding education)、建設人工智能學科,培養複合型人才,形成我國人工智能的人才優勢。今年特首選舉期間,三位特首候選人中有兩位,包括當選的林鄭月娥,都在他們政綱中提及,要盡

corner

STEM教育的前身——史普尼克危機

STEM教育是不是全然新生的事務?當然不是,這倒不是說廣義的現代教育中的數理化教育,這裏要說的反而是一場類似於今天STEM教育的課程改革運動——史普尼克危機(Sputnik Crisis)及其相應課程改革。   若對美蘇冷戰稍有認識,一定知道什麼叫史普尼克一號SputnikI(史普尼克Sputnik是俄語「旅行者」之意)——這是1957年蘇聯

corner

另類STEM教育

在去年十月左右,英國政府通訊總部(GCHQ)出版了一本小書,名叫《The GCHQ Puzzle Book英國通訊總部邏輯拼圖遊戲》,馬上熱賣起來,聖誕節前後更是幾乎賣斷市。一本小書有什麼值得在這裏大書特書?原因在於這個英國 政府通訊總部,絕不是普通的電訊管理部門,而是貨真價實的英國情報部門!同時,這本由情報部門出版的書,號稱是考驗讀者有沒有能力成為特工人員,而筆者又認為這本書帶有STE

corner

對STEM新教具的兩點思考

與幾位理科老師討論STEM新教具:航拍設備和VR(虛擬現實)設備。科技高速進步使教學工具也再急促改變,但這裏有一個似乎容易被業界忽視了的根本問題:新科技教具到底在哪些方面促進教學呢?更精確的表述是:新科技教具到底在哪些方面比傳統教具更促進教學呢?這必須是前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念茲在茲的問題意識。否則的話,新科技教具會迅速蛻變為純粹的花哨裝飾,用不得其所。 新科技教具至少在兩方面促進教學:一

corner

一帶一路教學所必須的背景知識:歷史和現況(中)

   上一期談到有關「一帶一路」的教學所必須掌握的歷史背景知識,今期談談必須掌握的現況背景知識。關於現況,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需要了解:一個是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和技術合作關係上,另一個是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政治關係上,兩者缺一不可。本文還是如上期一樣,略去中國與歐美國家在「一帶一路」上的關係,集中談及東南亞、中亞細亞、南亞、中東和俄羅斯。     先

corner

工業中國

   最近有一條新聞,提到德國駐華大使說:中德兩國應該共同制定下一次工業革命的標準。這條新聞恐怕不是引起很多香港人的關注,但這的確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新聞。重要在哪呢?     第一,提起中國工業,香港人尤其是香港年輕一代,往往只有兩個極端的印象。一個印象是珠江三角洲和沿海一帶的所謂「山寨廠」、「血汗工廠」,另一個印象就是改革開放前的「兩彈一星」,前

corner

面子工程還是國計民生?

   周日上有線電視清談節目,有觀眾提到,中國不要只顧着搞衛星火箭上天來「攞威攞面」(耍威風要面子),先搞好奶粉生產再說吧。這種將科技進步為「面子工程」,甚至不自覺地將近年科技進步看成與國計民生背道而馳的思維,不僅在香港非常有市場,似乎在內地同樣存在這種爭論。老實說,筆者非常不同意這種說法。     忘記科技改善了生活   莊子曰

co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