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6月以來,香港幾乎每逢週末就會爆發黑衣蒙面暴徒打砸搶燒的嚴重違法行動,而且截至1月16日被警方拘捕的人數已超過7000人。更令人憂心的是,這些被拘疑犯中,大中學生比例高達四成。全香港470多所中學之中,據報超過200所是至少有一名學生被拘捕過。另外,有數十名教師涉嫌參與違法行動而面臨檢控或者紀律處分。這麼多老師同時面臨刑事檢控和紀律處分,可以說在香港教育史上從未曾有過。&nbs
已故英國軍事學家富勒將軍(J.F.C Fuller)有一句名言:「當戰爭的技術已經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而對戰爭的指導(Conduct of War)卻還停留在煉金術的階段。」他的意思是說,人們對新技術威力的認識,總是嚴重滯後於新技術所實際帶來的巨大影響,以至於在指導像戰爭這麼事關重大的事務上,仍保持以新技術尚未出現時的手法來應對。 好了,回到筆者的本行和本文
最近整個有組織的年輕人暴力行動(別跟我爭論說沒有暴力,如果連撬扔磚頭、操起鐵枝都不算暴力,那我無話可 說),很可能只是一場網絡遊戲真實版,既不需要洪秀全(太平天國前期精神領袖),也不需要楊秀清(太平天國 實際行動領導),一切都以P2P的方式醞釀、組織和實踐,把網絡遊戲和網絡社交平台上習以為常的遊戲和社交模式 轉移到真實世界中。 據說有八成以上的受訪示威者都搞不
1月11日,特區政府將《國歌條例草案》刊登憲報,並將於1月23日提交立法會首讀和二讀。自2017年9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第75號國家主席令,公佈生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之後,香港特區依據「一國兩制」應有的政治倫理和立法責任,草擬制定與香港特區相應的國歌法律。關於國歌條例的法律和政治意義,有識之士已經論述良多,本文主要提一下其在教育層面上的意義。 首先,
上一篇講到理工大學關於中小學品德教育的調查研究,本篇繼續談談品德教育的幾個爭議焦點: 第一,品德教育是五育之首,但德育教學的專業化程度卻是五育之末。內地講「德、智、體」三育,而香港一般講「德、智、體、群、美」五育。無論是依照內地,還是依照香港,品德教育都是位列各個教育項目之首。 筆者記得,本身也是大學教育工作者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聯辦副
北宋王安石的《孟嘗君傳》有一名言:「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講的是戰國時代「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號稱門下食客三千,最為禮遇各種人才。可奇怪的是,儘管如此,孟嘗君並沒有憑着手下人才濟濟而做出了什麼豐功偉績。王安石寫下一篇短評,認為孟嘗君其實手下並沒有真正能夠安邦定國、經世濟民的人才-士人!有的只是一些只懂偷雞摸狗、鬼蜮伎倆之徒。正因為門下充斥這些不入流、不上檔次的人,所
九月十日教師節,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召開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全體政治局常委都有參加,充份體現了中央對國家教育事業這種根本大計的高度重視。會議不僅對國家的教育事業作出了高屋建瓴的總結和定調,同時也詳細地提到了香港特區的教育,習近平提出要提升兩地青少年國情交流質素,增強青少年對祖國的認同感。這不僅大幅度提高了教育在國家宏觀層面上的意義,同時對於加強內地和香港教育交流也起到了非常大的鼓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剛過去的星期天中聯辦開放日,那就是內地所說的「接地氣」!上個星期天,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舉辦了面向香港教育界的專場開放日,接待了包括筆者在內的600多位教師、校董等教育工作者,非常熱鬧,有文娛康樂、茶點招待等輕鬆環節,也有增長知識的科技講座和歷史圖片展覽,整個過程輕鬆愉快,毫無悶場。那麼為什麼說是「接地氣」呢? 中聯辦展現平
昨天星期日,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也就是香港市民習慣以其所在地「西環」作為簡稱的中聯辦,舉辦了面向教育工作者的專場開放日,接待了包括筆者在內的大批香港教師、校董和其他教育界持份者。 逢九月十日星期一是敬師日,中國人向來重視要挑選適當的日子做適當的事件,西環在敬師日之前安排給香港教育工作者的專場開放日,已經充份反映了其對香港教育界的重視和敬意之
上次筆者提到,香港基礎教育非常缺乏拓展學生國際視野的內容,即使包含「全球化」單元課程內容的通識教育科也不例外。這次談談筆者對如何進行拓展學生國際視野教育的看法。 表面上看,「拓展學生視野」似乎是不證自明的觀點,但實際上在具體教育實踐上,卻更多是從學生生活所處的「社區」來展開各種教育,從與學科學習有關各類社區考察活動,到OLE(其他學習經歷,即課堂學科以外的學習
今年是中國開啟改革開放的四十周年紀念。而上個星期,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舉辦了名為「共享偉大榮光 -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港澳同胞參與改革開放奉獻祖國大型圖片展覽」,向全港社會展示了在這四十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中,香港人通過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和學術交流等多種形式,對中國內地經濟騰飛、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所作出過的許多重要貢獻。 無獨有偶,在七月書展期
普通話和粵語相互對立,這完全是一個偽命題,無論從學術和教育的角度,還是從政治現實的角度! 一方面,反對派政客們固然借助挑起普粵對立來煽動起恐懼內地的社會情緒,從而累積政治資本,而另一方面,有些提供「專業」意見的一些學者,則也無視香港教學語言的獨特發展歷程,屢屢給香港社會一個印象,就是要粗暴地抹去粵語的地位,至少在客觀上配合了反對派政客們這種挑動普粵對立的政治陽
自港英殖民地時代以來,對如何「政治正確地」表述歷史事件,從媒體報道到課本教材,都是一種抱着「闊佬懶理」的放任態度,只要不過分攻擊殖民統治體制,便可過得了殖民政府似無實有的新聞審查機制和向來存在的教材審訂機制。從來對於諸如「一黨專政」、「中港關係」之類表述,並無規範化,各人自由發揮。 表疑慮未必是反對派 現在從特區官方表述,到課本教材開始
我一直覺得(但從未寫文章提過,止步于不同場合口頭上分享),國防軍事教育的內容,不能僅僅是軍姿軍操、整理內務和射擊訓練,就算把六套軍體拳全部教了,甚至把特戰隊、偵察兵專用的軍體拳都公開教了學生,那又如何呢?不是説這些不重要,而是要強調一條:國防軍事教育,本身也是屬於教育和教育學範疇內的分支,因此也必須按照教育學原理和教育的規律來檢視國防軍事教育的內容。 比方説,
中國歷史科,今年又再成為教育和社會焦點議題。 其實,當前關於中國歷史科的討論,社會和媒體往往混淆了兩件事情:一是中史科必修,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到的,從2018-19學年開始,中國歷史科將列為初中獨立必修學科。二是採用新的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大綱。根據教育局和課程發展議會中史課程委員會的工作進度,新的課程大綱在完成了第二階段的業界諮詢之後,再進行修訂和試教,最快都
中國歷史科,今年又再成為教育和社會焦點議題。其實,當前關於中國歷史科的討論,社會和媒體往往混淆了兩件事情:一是中史科必修,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到的,從 2018-19學年開始,中國歷史科將列為初中獨立必修學科;二是採用新的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大綱。 根據教育局和課程發展議會中史課程委員會的工作進度,新的課程大綱在完成了第二階段的業界諮詢之後,再進行修訂和試教,最快
11月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將《國歌法》納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政務司長張建宗表示,港府會盡快展開本地立法程序,訂立本地的《國歌法》條例。因為內地和香港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法律制度,所以把本身屬於大陸法的《國歌法》轉變成普通法的《國歌法》條例,難免出現若干爭論。對於這些爭論,筆者整理了以下自己的看法: 爭論一,國歌條例通過後,會否增加學校國歌教育的壓力?&nb
十月份是一個精彩的月份,既是世界矚目的中共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又是香港特首推出第一份施政報告。前者,中央領導人著重提出了要牢牢掌握憲法和基本法賦予的中央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深化內地與港澳的交流合作,「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後者,社會輿論普遍認為,林鄭提出了新的理財管治哲學,對於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乃至一帶一路發展鴻圖充滿期待。 筆者認為,
9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國歌法》,下一步就是通過《基本法》第18條而將之列入附件三,正式成為特區實施的全國法律,並由特區自行立法落實實施的細節,此舉馬上引起了社會的又一番爭論。筆者認為,國歌法的落實細節,可以詳細而充分地討論,但在討論乃至本地立法的過程中,不宜逐步演變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意無意之間稀釋乃至抵消了在包括香港特區之內的全國範圍實施國歌法的本意。 &
8月1日,特區政府正式宣布委任不久前辭去教聯會副主席的蔡若蓮校長出任教育局副局長。自坊間流傳這項委任之時,反對派便猛烈以各種手法作「預防針式」地反對該項委任。綜觀各種反對委任理由,其實主要集中在一條:教聯會是一個建制陣營歷史悠久的愛國教育團體,在過去的國民教育科事件、違法佔中、旺角暴動等事件方面,支持特區落實國教,反對佔中、暴動等激進政治行動,立場鮮明。而今次被委任的蔡若蓮校長,長期
近日,媒體傳出候任特區政府將會委任蔡若蓮博士為教育局副局長,彷彿動了有部分反對派人士的奶酪,發起所謂的網路聯署反對委任蔡博士的聲明。其中一位聯署的發起人饒戈老師,日前在《星島日報》教育版刊登一篇文章,闡述為甚麼要發起聯署。筆者既是教聯中人,認識蔡博士超過十年的了,更是饒老師提到的蔡博士「只負責校本課程及語文教學支援工作」的實際參與者,蔡博士對於我來說亦師亦友,我想我應該有資格回應饒老師的諸般質&n
生涯規劃是香港教育術語,簡單來說,就是指對學生進行升學和擇業的輔導和教育。國情教育,毋庸再多言,就是引導學生更為準確客觀地認識中國國情與發展狀況,從而培養對國家民族的感情,提升國民身份認同。驟眼看起來,兩者好像風馬牛不相及,前者是屬於學生升學就業輔導,後者是價值教育。 但是,筆者認為,這兩者在香港不但高度相關,而且只有相結合起來,才能使這兩方面的教育工作做得比
隨着課程發展議會通過《中學教育課程指引》,在初中實施三年十五個小時的基本法教育,可以說是勢在必行。在 基礎教育階段實施基本法教育,這是理所當然而毫無異議的好事,正如即使在殖民地時代,在初中階段也是有專門 介紹香港公共事務的經濟及公共事務科,初中階段恰好是進行有關特區公民教育的適合學習階段──比小學階段有 更高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又沒有高中學習階段的應試壓力。為了更好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