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普教中又是教育陰謀論?

   教育局一篇文句不甚通順的文章,掀起了一陣反對「普通話教中文」(簡稱「普教中」)的輿論。嚴格來說,這陣反「普教中」的輿情應該分成兩股:一股是對教學效果的爭論,另一股則又是泛政治化的教育陰謀論。     難道不是泛政治化的陰謀論嗎?好端端的教學爭論,居然上綱上線成「用普教中來消滅香港特性」,有些激進反對派還煞有介事地印發大量的反對普教中消滅香港特色的

corner

來說洗腦者,便是洗腦人

   好一個國民教育學校版圖!被列入該版圖的學校,恰恰反映了這些學校及其背後的辦學團體,能夠堅守教育專業,提供符合學生最大利益的課程。   對,您沒看錯,我的確是講「國民教育課程符合學生最大利益」。難道不是嗎?當全世界都把眼光放向中國發展之時,香港如果能夠充分發揮內地和外國都不俱備的「一國兩制」優勢,為我們的下一代提供一個比內地和外國都更全面的視野來了解國

corner

社運的去政治組織化

   如果我們把去年「反國教」事件看成是一次社會運動的話,那麼現時仍在進行的「香港電視發牌」事件,也可以說是一場社會運動。這是最為直觀的觀察和判斷,不少政論人士都持這種觀點。     然而,如果我們細心深入比較的話,兩次表面看起來可以歸為一類的社運,其實內裡組織邏輯是大相逕庭的。前者,組織社運的所謂家長團體、學生團體,乃至據稱是其背後遙控的政黨,

corner

舌尖上的國民教育

   《舌尖上的中國》,是本年度內地中央電視台製作的飲食紀錄片─一部難能可貴的國民教育生動教材。     在香港推行國民教育,除了被冠以莫須有的「洗腦」罪名之外,教材的刻板硬銷,也的確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不足之處。國民教育的內涵核心,歸根究底都是發掘文化的獨特意義和價值,培養學生不僅了解中國文化,同時懂得欣賞中國文化。由認識客觀事實,逐步昇華到審美情

corner

非此則彼的中國形象

在BBC紀錄片《成吉思汗》中,蒙古大軍在西征歐亞大陸後,回師攻打中國的金朝。片中描繪金朝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近郊,盡是楊柳輕揚、平湖光影、山巒翠綠、水稻盈野,中州北國居然是一片江南風光!     不少人對中國有一種慣性思維,要麼覺得中國人依舊生活在傳統當中,要麼覺得中國人已把傳統摧毀殆盡。荷李活電影多傾向前者,海外華人學者多傾向後者。   先說前者。不少西方人不但把現代中國想像

corner

反對國民教育洗腦 支持「公民教育」洗腦!?

   坊間不少評論將國民教育喚作「洗腦」,藉此而反對之,更提出以「公民教育」取代之。此說相當流行於主流傳媒,但流行不等於真理,主流不等於可以豁免用批判性思考檢視之。此說之誤有三:第一,洗腦一詞,可用於政爭之扣帽,無益於事實之明辨。平常聽到學生說: 「我讀書讀唔入腦啊。」什麼叫「讀書入腦」?無人與生俱來就掌握知識。學習知識的過程,本來就是一個從無到有、由外入內的過程。香港學生非

corner

「多數服從少數」的奇談怪論

   質疑國民教育的論調有很多,但近日有一種怪論,是我從來沒有想到過的:香港有許多少數族裔人士,向他們的子女宣揚中華文化、國民教育,不但與其族裔本身的文化有衝突,而且甚至違反種族歧視條例。好了,那接下來的結論是什麼呢?國民教育有違種族平等,不宜實施!     真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香港是中國領土,在中國領土上宣教中國文化,對於華人來說,自是文化

corner

國情之難 不在敏感 而在太深

   一談到國情教育,社會評論的焦點馬上像條件反射式地鎖定那些所謂「敏感議題」。To teachor not to teach,教還是不教!用這種逼供審訊式的簡單二分法來拷問各方。然而,有一點卻往往被有意無意之間遺忘了,那就是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詭異地被簡稱作「德國科」)是小學至初中必修。換言之,德國科的對象是6 歲至14 歲的少年學童。動輒用六四事件、審訊爭議、民工問題等議題

corner

一棍打死國民教育欠理性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一出現,社會馬上就會出現一些條件反射的言論:     這是不是洗腦教育?     會不會教敏感議題?     不能只談愛國、不談人權等核心價值;不能只歌功頌德而不允許批評國家的弊端。一如當初推出通識教育科那樣,彷彿教育當局在設計這類課程時,背後總是存在某些政治陰謀。因此,一出頭

corner

國民素質 只是表象 不是本質

   不知是誰發明「國民素質」這個概念,魯迅?柏楊?這是一個貌似合理、實則廢話的概念。每當祭起「國民素質」這個法寶,總會激起人們一番慷慨激昂的褒貶,但絕少能引起冷靜沉着的思考。     我不反對用「國民素質」一詞來衡量一國之民的共同品格、公德、知識等各方面的水平高低。但要強調的是, 「素質」只是表象,不是本質; 「素質」是果,不是因!如果我們不問

corner

中國單元之提綱挈領─制度變遷

   研習中國單元,如何在眾多零碎材料中理出頭緒?若理不出頭緒,所謂研習,只不過在追逐一大堆每天每處都在劇變的數據、資料,沒有任何價值。那如何理出頭緒呢?有一處可作提綱挈領——制度變遷。     整個中國當代問題,都是與制度變遷有關。研究中國問題,必須從制度方面着手,方能扼其核心。那有什麼制度呢?從大處着手,即中國的整個社會經濟制度。從小處來看,

corner

國民素質的「萬金油」論斷

   通識科要教學的議題、概念有很多,又要追趕熱門時事, 課時很緊。故此,無法真的對每一個議題都深入探究一番。化繁為簡,甚至過度簡化,成了不得已而為之之舉。因此,每個議題當前最流行的輿論看法,成為教師教授學生掌握議題、儲備例子的最簡便方法,簡直是「通識即食麵」。     根據通識課程指引,中國單元包括兩大部分:政經議題和文化議題。說起社會文化,自

corner

不對稱的關注

   不要被我這個標題嚇住了,我的意思很簡單:不少人對中國問題的關注,是關注內政多於關注外交;關注表象多於關注本質。     中國內政有諸多不完善的地方,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人權問題,更是其中最為人詬病的。打開每天的主流報紙,對中國人權的抨擊,可謂舉目皆是。通識科時事主導,那麼對中國問題的探究,自然就變成報紙主導。報紙集中批評中國的內政人權,那麼

co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