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課程發展議會通過《中學教育課程指引》,在初中實施三年十五個小時的《基本法》教育,可以說是勢在必行。在基礎教育階段實施《基本法》教育,這是理所當然而毫無異議的好事,正如即使在殖民地時代,在初中階段也是有專門介紹香港公共事務的經濟及公共事務科。初中階段恰好是進行有關特區公民教育的適合學習階段——比小學階段有更高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又沒有高中學習階段的應試壓力。為了更好地落實《基本法》教
誠然,如果同學在校園內要提及「港獨」,是無可避免的。撇除社會運動式的所謂關注「港獨」之類的行動,在校園之內至少有兩個場合會觸及「港獨」議題:第一是通識教育科課堂上,第二是同學總有可能在課堂之餘問起「港獨」問題。筆者一直堅持認為,對於「港獨」違法性這方面,再怎麼專業的老師也不是專業的法律工作者,不可能完全從法律專業的角度去辨析哪一種涉及「港獨」的言行是違法,哪一種不是違法。對於老師來說,他們只能從教
魯迅曾經說過: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理,那些一再宣稱「港獨只是偽命題」的人,其實有沒有想過:即使「港獨」是個偽命題,但偽命題說多了,也就有可能成為真命題了。由於持這種「港獨偽命題論」的人,不僅有來自傳統反對派的,而且似乎更多是來自中間派甚至建制派的,故此很有必要花一番唇舌來縷析一下「港獨偽命題論」到底能不能真的站得住腳。 「港獨偽命題論」一個非常核心的觀點是,所謂
今年暑假最吸引媒體報道的校園事件,竟然是來自十幾間學校的中學生,各自成立所謂的「港獨」關注組,以推動在校園內進行「港獨」活動。此等舉動,頓時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爭論。畢竟校園是一個供學生學習的場所,有別於其他社會場所,同時「港獨」又是明顯違反基本法和其他相關法例的行為,而中學生又屬於十八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士,箇中爭議的分寸拿捏,尺度掌控,可以說比校園以外的成年人社會來得更加複雜。 違法與言論
今天還是講「一帶一路」的教學,重點是不要糾纏在歷史懷舊意識之中。什麼叫做歷史懷舊意識呢?本無此說,這裏是借用戰略學的一個名詞:戰略懷舊意識Strategic Nostalgia,本意指那些為國家研究發展戰略的專家智囊,過度沉湎在對過往歷史的類比之中,以至於所提出的發展戰略或者軍事戰略,僅僅是對過去歷史經驗的重複,頂多加上若干小修小補而已(見於西方戰略研究學的經典作品《T
上兩期分別談到有關「一帶一路」的教學必須掌握歷史背景知識,以及必須掌握的現況背景知識。關於現況,上一期主要介紹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和技術合作關係上,這一期主要講是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政治關係上。本文還是如上兩期一樣,略去中國與歐美國家在「一帶一路」上的關係,集中談及東南亞、中亞細亞、南亞、中東。 除了南亞的巴基斯坦之外,中國自改革開放以
隨着「一帶一路」政策宣講,這個課題也自然而然進入通識科的課題,成為教學和探究的議題。看過坊間業界一些為數不多的「一帶一路」通識科教學材料,還是那種通病:介紹課堂教學設計的多,介紹課題教學內容的少。誠然,這個題目的確非常新鮮,沒有多少成熟的參考資料可供中學教育使用,但這也不等於可以淡化處理課題內容。 筆者認為,有關「一帶一路」的背景知
最近有一條新聞,提到德國駐華大使說:中德兩國應該共同制定下一次工業革命的標準。這條新聞恐怕不是引起很多香港人的關注,但這的確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新聞。重要在哪呢? 第一,提起中國工業,香港人尤其是香港年輕一代,往往只有兩個極端的印象。一個印象是珠江三角洲和沿海一帶的所謂「山寨廠」、「血汗工廠」,另一個印象就是改革開放前的「兩彈一星」,前
上一期談到,可以藉助「一帶一路」這個題目來向學生推廣認識中國國情。本期探談,可以具體用什麼活動形式來加以推廣。一言蔽之,至少可以有三類活動形式──採訪報道比賽、專題研習比賽和辯論比賽。 先說採訪報道比賽。藉「一帶一路」來認識國情,首先起碼要知道什麼是「一帶一路」。除了上網和圖書館找資料之外,不妨可以組織同學找出與「一帶一路」政策相關
老實說,之前我也沒有想過本文的題目。話說剛剛過去的9月20日的全國港澳研究會在香港舉行的研討會,倒是第一次讓我想起,可以通過「一帶一路」的國家政策,引導學生理解當下的中國發展和國情。 一談起認識國情,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往往有兩類指向:要麼指向歷史上的中國、文化中國,要麼大而化之地介紹改革開放政策。像「一帶一路」這種指向當下的國情內容
留意,我不是說香港抗戰幾近空白,我是說香港抗戰史教育的幾近空白。香港幾乎人人都知道什麼叫做「三年零八個月」,也就是日本佔領香港的時間。但是,對香港在整個中國抗戰之中扮演什麼角色,以及當時的香港人在日本統治之下遭遇過什麼苦難,卻知之不多。為何會這樣呢?這是基礎教育缺失之故,在中國歷史科課程範疇內,能夠提到香港抗戰歷史的,根本就沒有幾句話。 &nb
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九月三日又是國家第一次規定的抗戰勝利紀念日假期,那麼在中小學進行抗戰教育就是應有之義。既然如此,那為什麼本文標題又稱作「矛盾心理」?總不見得不作教育吧? 從歷史教育、國情教育乃至公民教育(反對戰爭、珍惜和平是一項毫無爭議的普世價值和公民教育價值觀)的宏觀角度來看,當然是要進行抗日紀念的教育。但是,當你從老師微觀教學
今年通識科終於將中國單元議題納入卷一必答題,而且一下子設定兩題,這本是好事,畢竟重新反映通識科課程的全面性。第一題問及「三農問題」,看罷題目,又覺得有點擔心。倒不是說題目設計有什麼大問題,而是擔心兩點:一是對什麼是熱門時事議題有所疑慮,二是對評卷的要求有所憂慮。 先說第一點,記得在2012年第一屆正式考試之前,曾經出過一份練習卷。練
筆者很少在通識科課堂討論領土爭端,倒不是說通識科不關注這些,而是不容易說得清、道得明;直到最近,中緬邊境的果敢問題被傳媒一再報道,然後有些網上評論(居然包括香港)開始關注這個問題,甚至連釣魚島爭端等問題也一併扯入,然後又是一番上溯中國歷史,下陳當下戰略等等高大宏觀的論斷。 美國歷史學家、戰略專家Edward Mead Earle教授
上期談到,中國歷史教育應該「兩頭要緊」──上古歷史一頭和近現代史另一頭,都應該成為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點。 上一期文章重點在討論上古歷史的重要性和近年內地官方和學術界在國家文明探源考古工程上的重要舉措,這一期講近現代史。 近現代史,從來就不是香港中國歷史教育的課程重點。要麼是課程上淡化近現代史,要麼在實際
上一期談到,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一方面處心積慮侵略中國,但另一方面又毫不掩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偏愛,這造成了當時的中國人在處理對日關係時有敵友難辨的情緒迷惑。其實,甚至連作為侵略者的日本,有時似乎也表現出中日文化同源的「身份認同」情意結,下面聊舉數例: 「卧薪嘗膽」運動:讀過中國歷史關於甲午戰爭的人都會知道,甲午戰後,根據《中日馬關條
所謂兩頭要緊,是指上古歷史一頭,以及近現代史一頭。所謂上古歷史,不是僅僅包括很大程度屬於神話傳說的三皇五帝,更重要的是,以考古發現有依據的華夏文明開端的歷史,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中華大地上散播各處的文化遺跡。至於近現代史,就是指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之後,一直到改革開放這段「兩千年未有之變局」的中華民族與內憂外患奮鬥的激盪歷史。  
佔領行動終於清場,後佔中的檢討及重建工作擺上日程。各方各界陸續建言,不乏真知灼見。筆者留意到一點意見,似乎沒有人提出來過──政府應該編撰並公佈一份關於佔領事件經過,以及各部門處理應對的總結性報告。既上呈中央以作彙報,亦呈交立法會及公眾以作事件交代。 可能有意見認為,一份報告有何作用?既非重建的措施匯總,更可能惹起更多社會爭論,不利往
上期談到在杭州參觀良渚文化博物館,這一期繼續談談考古文物與歷史教育的一些粗淺看法。 現在的香港中國歷史教育,從課程上基本集中在商代作為開端,而資料當然以文獻為主,附以少量的文物相片資料。何為文獻?朱熹在註釋《論語》時解釋道: 「文,典籍也;獻,賢也。」也就是說, 「文」是指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字證據,包括各種典章制度紀錄、官修史書等等。
十一月頭去了一趟杭州,杭州景色固然美得無話可說,但此行卻有一處景點引起了我的思考─良渚文化考古博物館。雖說良渚文化不是第一回聽說,但真的去它的遺跡博物館,這卻是第一次。 博物館的館藏不止豐富,而且對良渚文化與其他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跡之間的關係,乃至與整個中原文化形成的關係,全部用文物證據和地圖描繪解釋得清清楚楚!並且得出一個非常重要的
報章頭版頭條報道,說有建制派議員建議特首,將通識科課程設計法治和政治的內容刪減,然後加入一些關於「一國兩制」、中國經濟近年發展等內容。報道更煞有介事地提到,有計劃將法治政治的內容由原來的25%減少到18%。 筆者當然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曾經有過這麼一段對話,但讓我感到納悶的是,上述報道內容基本上並不符合現在的通識科課程的實況。如果真的曾
無論「佔領中環」行動是警方全面清場,還是佔領者自行離開,總會有徹底結束的一天。筆者曾經兩次去過金鐘現場,一次白天,一次半夜,無可否認的是,佔領行動的參加者80%以上都是十來二十歲的學生或青年人。一般論者的着重點在於這次佔領行動是一個自發的、去中心化、網絡發散動員型的社運,也就是說從社會組織學的角度來分析佔領行動的運作模式。筆者更着重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到底這次佔領行動反
早前,有宣稱將會參加罷課的學生向其所讀學校校長呈交匿名信,信件提及了若干問題,要求校方回應。對於學生的罷課行動,教聯會深表關注。為此,本會就信件內容作出如下回應: 答:本來按照通行做法(國際標準乎?),對於一切匿名信函,皆可不作回應。現在姑且相信來函者你真的是我校學生,稍作破例,予以答覆如下: 原文:2014年8月31日,人大通過了對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