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昨日(18日)在北京閉幕。今次會議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既顯示了政策推行的延續性,亦讓人感受到中央全面戰略部署的高瞻遠矚精神,對香港以至全世界都有深遠影響。全會提到,「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早在1995年正式提出,要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
近日有媒體報導,香港公務員學院今年開始將為管理人員推出全新的「中國近代史專題研習課程」,提升公務員對國家百年奮鬥史的認識。據了解,這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在2023年的《施政報告》裡提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後,配合有關政策的舉措。為何要在香港特區公務員培訓中推出這一專題研習課程?其重要目的之一,在於通過探索香港在中華民族復興歷程中的角色和貢獻,增強管理人員的國家意識,使其自覺承擔在國家民族偉大復
上月立法會全票通過香港國安條例,並在行政長官李家超簽署之後正式生效。條例與香港國安法互相有機銜接,共同構築起特區維護國家安全的屏障,堵塞一切可能存在的危害國家安全的法律漏洞。完整的國家安全法律體系,為香港推廣國家安全教育作出了明確指引,讓學校推動國安教育有更堅實的學理依據。法律和教育在共建社會和諧穩定相互輔翼,缺一不可,而學習法律,背後須建立清晰深入的觀念。所以,國安教育必先引導大家認識「總體
今年的「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別具意義,除了今年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十周年,更加是香港完成《基本法》第23條立法後的首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對香港而言,意義重大。 回顧過去,由「反修例」發展到「反送中」,暴力不斷升級,歪理不斷荼毒年輕一代,為香港帶來了巨大的慘痛經歷。筆者在立法會曾經指出,在過去的巨大慘痛經歷之中,竟然有老師和學生參與其中,令到任何有良知和愛國愛港情懷的教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於2019年發布,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和部署的國家戰略,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推動「一國兩制」發展的重要舉措和實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既包含經濟概念,也涵蓋文化概念。隨着建設進入第5個年頭,人文灣區和休閒灣區愈發受到關注,當中包括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推動教育合作發展;同時塑造灣區人文精神,加強粵港澳青少年交流;並推進旅遊發展,構建文化歷史、休
新年新氣象,龍騰萬里。踏入甲辰龍年,《橙新聞》邀請了政界、學者、商會及青年團體等代表撰文,以本命年龍年作主題,分享對香港新一年的祝願,如何令香港振翅騰飛,欣欣向榮。 2023年,香港迎來了疫後復常的首個年頭。政府於3月取消口罩令,並展開一系列復常措施,包括「開心香港」、「你好,香港」、香港夜繽紛等。我們既要追趕失去的三年,也踏進了「由治及興」的新時代,一切都在加速前進,加強「興」的動能,成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總理李強的陪同下,12月18日在北京聽取了行政長官李家超的述職滙報,並讚揚李家超帶領的特區政府敢於擔當、善作善成,堅定維護國家安全,重塑香港區議會制度,順利完成區議會換屆選舉,推動香港走出疫情、迎來整體性復蘇,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努力解決民眾急難愁盼問題,鞏固了由亂到治的大勢,促進香港邁向由治及興。 筆者認為習主席的評語,既肯定李家超和特區政府在過去
今年10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把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到國家法律的層面來持續推行,並明確界定各級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的責任,讓愛國主義教育能夠深入民心,常態推行。 說回香港特區,早在2021年,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已經旗幟鮮明地舉辦第一屆「香港愛國主義教育高峰論壇」,今年已是第三屆了,論壇匯聚內地和香港知名教育專家學者,為在香港推動愛國主義教育集思廣益、分
近日,立法會討論到一項議案,提及香港應該利用創新科技建立海洋戰略,以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政策。香港要建立海洋戰略,就必須實事求是,建立香港的海洋小戰略,來配合國家的海洋大戰略,而不是另起爐灶,自己建立自己的海洋戰略,這既不必要,也做不到。既然提到的是「海洋戰略」,那麼與其相關的海洋發展項目,就必然是具有戰略價值,而超越傳統的海洋產業,不是指一般意義下的海洋產業。根據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執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17名專家及航天員日前抵港,進行4日訪問。代表團與創科界和大中小學師生會面交流。11月29日在紅館舉行的「全港歡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大匯演」5000張門券,旋即一掃而空,可見香港市民對於有朋自太空來,不亦樂乎! 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在2003年曾訪港6日,其後每隔數年就會有航天員訪港,與業界和師生交流,有關安排是愛國教育重要的一課,藉著推廣航天科技以培養青年人的國
特首李家超昨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並表示會繼續「以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四個必須』、『四點希望』、『青年興,則香港興』作為施政藍圖,帶領香港踏上更高台階」,對此筆者表示認同及讚賞。 推廣愛國主義教育 仍記得2021年筆者競選立法會議員時,「正本清源、重振愛國教育」正是競選的重點政綱之一,筆者強調「要強化愛國教育等正向價值教育」;而今年的施政報告「強調以中華文化作為價值觀教育的主軸」。日前,
九月中下旬,在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和特區政府教育局的共同組織下,香港教育界終於恢復了自疫情以來中止的國慶訪京團之旅。一如既往,國慶訪京團之旅不會只去首都北京,通常都會再加上一個北京以外的城市,這一次則選擇去了歷史名城長沙。闊別三年的業界訪京之行,如果我只用「感受良多」來形容,為免過於寬泛。精確地講,這是一次古今並重、文理兼具的國情考察示範之旅! 此話怎講?自香港國安法頒布實施和完善特區選舉制度
8月31日,特區教育局向全港中學發通函,進一步優化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內地交流考察活動安排。其中一項變化是增加了廣東省以外的路線,特別是在五天團中包括了上海、湖南、貴州、重慶和陝西,涵蓋了較發達的東部、發展稍遜的西部,以及介乎兩者之間的中部省市,可以說是比較全面的路線,值得點讚。 無獨有偶,八月底九月初,筆者又恰好獲邀參加了由香港德州同鄉聯誼會與當地市縣統戰部門聯合組織的港澳青年交流活動
七月十七日,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就放寬或更新電視及電台節目和廣告標準業務守則的建議,展開為期一個月的公眾諮詢。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通訊局就電視台和電台的業務守則進行了審視,並提出一系列建議,當中包括「明確指出須確保節目『恰當地持平』的規定並不適用於有關國民教育、國民身份認同和正確認識《港區國安法》的節目」(見於《通訊局就檢討電視及電台業務守則諮詢公眾文件》第21至24段)。 何以會引起
剛剛過了八月一日,也就是當代中國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八一建軍節。可是,香港除了駐港部隊有軍營開放活動之外,對此幾乎沒有任何宣傳教育活動。可以不客氣地說,國防教育並未成為香港特區國情教育乃至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涵。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報告,指出:「我們的軍隊是人民軍隊,我們的國防是全民國防。我們要加強全民國防教育,鞏固軍政軍民團結,為實現
據26日媒體報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草案)》(下簡稱《草案》),首次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首先,關於融入本地法例體系的問題:如果讓《草案》內關於香港特區的條文在香港生效,那麼是否會納入到基本法附件三的全國性法律之中,從而令其在香港生效,還是採取新的法律形式?按照目前媒體報道來看,暫時不像是前者。但如果是前者,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特區是否需要制定相應的本地條例?這個非
早前,筆者參加香港偵探總會的典禮活動,不僅有很多警務人員參與,更有不少教育界人士和學生參與,場面盛大,不禁令人聯想到:有偵探總會,自然要有偵探遊戲和偵探小說。中國自晚清以來,已經開始引入外國偵探小說,其中《福爾摩斯》當然是最具代表性的,清朝著名的翻譯家張坤德是第一位翻譯福爾摩斯系列小說的中國人,據說幾乎與英文原著的出版同步翻譯!張先生精通英語和日語,又是清朝政府簽署《馬關條約》方面的日語翻譯,
說好中國故事不難,難在如何正確理解甚麼叫做中國故事,或者說,中國故事到底應該包括些甚麼。不僅要說好舌尖上的中國之類的軟性中國故事,更要直接面對一國兩制、國家安全等比較有硬度的中國故事。國家領導人非常明確地提出「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此,我們應該說好與四個自信相關的中國故事和香港特區故事。 亟需反應快文宣隊伍反駁抹黑 推廣香港教育,教育是國家軟實力的最重
特首李家超在今日(5日)的記者會上,公布了香港與內地恢復正常通關的安排。這確實是兩地人民期待已久的好消息。感謝國家領導人積極回應港人對與內地「通關」的熱切期盼。我們在疫情下走過三個年頭,多少個參與抗疫行動的畫面仍記憶猶新。在疫情期間,本港經歷了停課、復課、再停課的日子。兩地交流嚴重受阻,復課安排仍然未能覆蓋跨境學生。本人就收到不少業界同事及同學的意見,反映跨境學生面對的不同困難。 跨境學生
香港要建立與一國兩制相匹配的特區教育,那到底該怎麼建立呢?筆者認為要兩手抓:一方面要堅定不移地推動廣義的愛國主義教育,另一方面要矢志不渝地推動香港教育的國際化。前者,是夯實對下一代的正確價值觀教育,確保香港青年一代建立正確的國家民族觀念,培養國民身分認同,與一國之大義相匹配;後者,則優化香港本地課程和各類教育項目,以教育提升學生競爭力,以促進本地走上科創經濟轉型和趕上國際教育潮流的課程,培養本
國慶節翌日,國家送了一份重大的禮物給我們香港的年輕人。根據報道,為滿足載人航天工程後續飛行任務需要,國家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已於近期啓動,並首次在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讓香港年輕人參與國家載人航天工程,這不僅僅是一件的喜訊,更是破天荒第一次的大事:讓香港青年參與國家戰略級的大項目。 眾所周知,航天事業是世界任何大國的具戰略價值和意義的大工程項目。中國的航天事業起步於上世紀50年代,發展
說一千、道一萬,培養青年人國民身份認同之根本,還是在歷史教育。尤其是對於有五千年輝煌歷史文化的中國來說,中國人的國民身份認同,中國人的共同體意識,基本上扎根在從衣食住行,到禮樂道統的綿延傳承當中。即使到了近代,面臨西方列強挾堅船利炮、意識形態之強勢,大規模進入甚至侵入中國,中國人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從晚清以降,各方志士仁人為了救亡圖存,為了讓這個數千年古老國家與民族能夠擺脫積弱,能夠重新
七月十六日,由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全力打造的愛國教育支援中心,在行政長官李家超、教育局局長蔡若蓮等嘉賓的主禮之下,正式揭幕成立。同時,教聯會、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和紫荊文化集團聯合主辦的2022年香港愛國主義教育高峰論壇隆重舉行,國家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在論壇上發表視像致辭,內地和香港的權威歷史教育專家、本地前線教育工作者在論壇上作主題演講,為香港特區的愛國教育、歷史教育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