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日)是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紀念,同時又是第六屆特區政府宣誓就職的大日子。國家主席習近平親到香港特區,主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主要官員的宣誓儀式,並且發表重要講話。從習主席的講話當中,筆者至少有三點深切的體會: 高度評價香港人的歷史貢獻,可以說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主席的講話,開宗明義就提到了位處嶺南的香港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無論是五千年以來對嶺南地區的開發,還是在近現代史中香港對
愛國教育,所愛何國?這是推動愛國教育所必須先解答的問題。一國兩制,此國為何?是歷史上的中國?是文化中國?還是當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毫無疑問,當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據中國憲法第三十一條,香港實施特別行政區制度,這是奠定一國兩制的憲法依據,同時在《基本法》序言中有明文闡述。因此,從法理邏輯上來講,從政治倫理上來講,在一國兩制之下推動的特區愛國教育,這個「國」,當然就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
香港遭遇第五波疫情衝擊,一些專家預測確診病例或會呈幾何級上升,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稱必要時將會向中央政府求援。香港已經經歷了兩年的封關,接踵而來的疫情嚴重打擊了市場信心,進而影響了股市。 香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從2012年的「反國民教育」運動,到2014年的「非法佔中」運動,緊接着是2016年的「旺角騷亂」,2019年的「修例風波」,2020年至今又經歷了
今年以來,隨著“愛國者治港”在香港的進一步落實,以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國家、民族的感情,建立文化自信為目的,香港教育界開展了一系列改革舉措。憑藉這些措施,在學校中旗幟鮮明、堂堂正正地講愛國,成為一件名正言順的事,也讓長期堅持愛國主義教育的學校、團體和社會人士感到揚眉吐氣。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除了數量極少的幾所傳統愛國學校之外
看到這個標題,可能不少讀者覺得莫名其妙,且聽我細細道來。近日,有美國軍方背景的戰爭研究所(ISW),發表一份名為《從實驗室中學習作戰Learning Warfare From Laboratory》的報告,主題是關於中國如何運用兵棋推演來推動部隊的訓練,發展部隊各級指揮官的指揮能力等等。這本來是非常常規的軍事分析報告,一年到頭各種智庫都會發表一大堆。但有趣的是在報告的第二十至二十二頁
九月一日新學年開課了,最引人注目的,反倒不是疫苗接種問題,疫情畢竟不會是長期現象。最值得關注的,是取代原有通識教育科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終於閃亮登場,從這一屆中四學生開始修讀了。不要低估了一門學科的意義,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說得誇張一點,這門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不僅承擔着糾正過往通識教育科弊端之功能,更是承擔着對香港青少年國民教育、法治教育和國家安全教育的重要職能,對於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
上兩期本欄介紹了如何通過內地和「一帶一路」國家交流考察進行國情教育,今期談談如何借助軍事訓練來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教育。談起軍事訓練教育,其實在香港不算新鮮事。除了駐港部隊有軍營開放活動之外,香港早已建立了與軍事相關的制服團隊,既有殖民地留下來的陸海空三軍各自的制服團隊,更有與駐港部隊直接相關的青少年軍制服團隊。另外,學校組織同學到內地參與軍事培訓,也一樣存在,例如筆者服務的學校,就堅
上一期本欄提到,如果通過組織學生回內地交流考察來進行國情教育。本期再補充,如何通過「一帶一路」考察來進行國情教育,當然仍是以敝校經驗為參考。如上期所言,筆者服務的學校自〇四年開始,就持續不斷地組織大批學生定期回內地交流考察,並在一五年獲得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自一七至一八學年開始,我們把考察的地方進一步拓展到「一帶一路」國家,從「一帶一路」國家的角度反過來看當代中國的發展,包括中國駐外
七月十日,香港首次舉辦愛國主義教育高峰論壇,旗幟鮮明、堂堂正正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這是邁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不要說回歸之前,即是回歸以來,除了數量極少的幾間傳統愛國學校之外,幾乎沒有人會提倡愛國教育,只會含糊地提倡國情教育;回歸之前的九十年代,教育界曾短暫提出過民族主義教育,但回歸之後迅速變為國民教育。到了2012年,香港爆發「反國教風波」,「國民教育」一詞被迅速污名化,彷彿是洗腦
七月一日發生襲擊警察事件,震動全城。執法部門行動高效,迅速遏制了另一宗未遂恐襲,拘捕了包括大中學教職員和中學生在內的涉嫌犯罪人員,值得讚許。當然,這些帶恐怖主義性質的行動和思想傳播,的確讓市民倍感憂慮。一來,這種所謂「孤狼式」恐襲,比有組織的恐襲更難預測和防範,事前可以毫無徵兆;二來事後居然有人到現場或者網上「悼念」施襲者,換言之,這種恐襲思想不乏粉絲支持,大有長期存在和蔓延的可能性
上周五,教育局開始把新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簡稱「公民科」)教材上載網上,供學校任教老師使用。作為一個新的學科,終於有了可以在課堂使用的教材,而不是僅僅只有提綱式的課程指引。當然,這也一定會引起不同的質疑意見。只不過很多這些質疑的意見,幾乎都是翻來覆去追問的「標準化套語」。例如,幾乎例牌會問的套語式問題,就是新課程和教材只有「官方版本」內容,沒有讓學生作批判思考的空間。 &
通識教育科於今年九月一日起,從新的中四開始由「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逐步取代。公民科指引日前出爐,列明不應引導學生將探究方向「囿於正反二元對立」角度。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表示,過去有人認為通識科只提「反對意見」,沒有正面建立一些解決方案,或全面考慮一個問題,故此今次特別提及「不應限制每件事上只正反討論」。 若以培養學生的多元思考以至批判思考,在教學上強調正反論證的確沒
近日,香港社會風傳所謂“退學潮”。如個別媒體報導,在特區教育部門落實了通識教育科課程改革之後,以及即將推行國家安全教育之際,香港部分中小學出現學生退學現象,說什麼要脫離“洗腦教育”云云,然後有家長帶著退學的孩子,拿著BNO舉家遷到英國。 誠然,選擇在何處就學,純粹是個人選擇,本也無可厚非。不過,如果選擇並非出於理智與冷靜,而是想當然地以為香港存在所謂的“洗腦教
女兒正讀小學,喜歡閱讀,近日陪她閱讀,有幾件趣事,引起我的聯想,可作分享: 女兒有一本有趣的小書,是兒童版的古典小說《鏡花緣》,用現在的話來說,屬於玄幻神魔文學,但改編者很有心思,原著其實是兩條主線平行敍述的:一條線是講武則天與反對她的人鬥爭,另一條線是講男主角書生唐敖到海外歷險,後來留在海外修仙不歸,天上下凡投生為唐敖女兒的百花仙子,隨之赴海外尋父。&nbs
四月三十日,香港大學當局表示,收回學生會會址和其他設施的管理權,不再代收學生會會費和提供財務管理服務。眾所周知,近年大學學生會(包括但不限於香港大學學生會)屢屢做出令人瞠目結舌的言行,從宣揚極端本土論、民族論(源於學生會雜誌)這些明裏暗裏推動「港獨」的論調,到實際上參與到涉嫌違法的種種激進行動,以及在畢業典禮和公務會議上的惡劣表現,例子實在太多,但大學管理當局一直都保持沉默忍耐的態度
在香港首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上,香港中聯辦主任、香港特區國安委國家安全事務顧問駱惠甯提到,“凡破壞國家安全的,屬‘硬對抗’,就依法打擊;屬‘軟對抗’,就依法規管”。“軟對抗”這個話題,恰恰是筆者的長期關注。 過去兩年,特別是2019年,暴徒明目張膽大搞“硬對抗”,上街堵塞道路、破壞店鋪、放火燒人。到去年6月底,港區國安法實施後,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初步到位,很大
今年4月15日是實施《香港國安法》後的第一個「國家安全日」,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日前以「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認識及反思國民責任」為題撰文,表示教育局會繼續以「多重進路」方式支援學校開展國家安全教育。而為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導大中小學系統、規範、科學地開展國家安全教育,國家教育部於2020年9月28日印發《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提出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安全教育體系,系統推進國家安全教
這裏所講的紅與黑,是借用內地的說法:低級紅與高級黑。低級紅,大意是指故意用誇張失實、無知極端的方式來凸顯自己的「正確性」,反而引起大眾的反感,變成反效果;高級黑,大意是指用高超語言技巧,含沙射影、指桑罵槐,用暗示而非直說的方式來攻擊別人。這裏所說的課程改革,準確來說,是指初中中國歷史科教材的審定工作。最近有媒體報道,說教育局對幾個出版社的初中中國歷史科的課本審定,出現了有別於以往的修
近日教育局長楊潤雄接受內媒中新社訪問時表示,局方將向全港中小學派發讀本《我的家在中國》,作為教學輔助材料。讓學生可以閱讀,教師在準備教材時亦可有更多資料供參考,可用作教學輔助。 據了解,最新版本的《我的家在中國》涵蓋6大範疇,包括山河、湖海、節日、民族、道路、城市。每個範疇亦有8本書,合共48本。讀本圖文並茂,以影像方式展現中國廣袤的自然地理風貌、歷史人文景觀及經濟社會發展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近日撰文指,經歷過去的社會動盪,香港在中央的支持和社會的努力下,逐步走過「由亂到治」的道路,並指與其他受影響的社會環節一樣,教育亦需撥亂反正、正本清源,讓教育回歸教育。《憲法》和《基本法》是國民教育重要一環,建立國民身分及價值觀,成為有質素、對社會有承擔,並且具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新一代,是教育界推行教育的應有之責。 國民教育是理性認知的基礎,而國
香港國民教育應重在認同當代中國隨著香港國安法的堅定實施,香港特區社會政治氣氛為之一變,極端反華和公然主張分離的"港獨"勢力基本偃旗息鼓,失去了過去的張狂放肆。同時,特區政府教育局等部門也陸續推出國民教育、憲法基本法課程之類的教育項目,更著重從中國語文科和歷史科入手,培養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與認同。 培養青少年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與認同,的確是培養國民身份認同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內
推行國家安全教育,是一項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戰略性工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隨着大國戰略博弈日趨激烈,中國面臨的形勢也更加複雜。學校是國家安全教育的主陣地,推行國家安全教育,讓學生系統掌握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涵和精神實質,有助理解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體系,樹立國家安全底線思維,將國家安全意識轉化為自覺行動。 有意見認
去年底,教育局宣布改革通識教育科,並提出十項改革方向。今個月,「重新冠名委員會」成立,對未來這個新通識科的科目名稱、課程綱要和考評要求,作重新改革。 坊間關於這場改革,意見固然有很多,但筆者認為,說一千、道一萬,其實歸根到柢一件事最為重要:未來這一門仍舊維持必修必考的核心科目,到底要達到甚麼教育目標。或者再簡單一些來說,透過學習該門學科,我們期望學生能夠學會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