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中史應該必修?

   中國歷史科應該必修,那麼物理化學生物科是否也應該必修呢?會計商業等科目是否一樣應該必修呢?     有論者認為,中國歷史科關乎認識國情,身為中國人應該認識中國歷史的源遠流長,所以中國歷史科應該必修。可同時身為現代科技社會的中國人,我們是否也應該有良好的科學基礎知識呢?身處現代,科學技術一日千里,更新極快,從衣食住行到工作休閒,無一處不是被現

corner

中國歷史科的學習動機

   說起中國歷史科的學生學習動機,其實也不是很抽象的學理問題。人,總是喜歡聽故事的,學生更是喜歡,因此學習歷史科最原始、最樸素的動機,莫過於想聽故事。記得以前讀書之時,男同學往往喜歡聽《三國演義》之類的英雄故事,而不少女同學則喜歡聽些宮廷幃幕的典故。中國歷史悠遠流長,上課之時還愁沒有故事可講?何況歷史科幾乎是唯一一門以「講故事」為主要講課形式的學科呢。  &nbs

corner

中史科在死記和分析的兩難

   這裡說的兩難,不是指教學法或者教育學上的兩難,而是指對學生的學習動機來說,這是兩難。先旨聲明,筆者純粹是猜測,並沒有對退修中國歷史科的同學做過系統而科學的意見調查,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對於同學來說,死記硬背幾乎肯定是苦不堪言的。子曰: 「吾未聞有好德如好色者也。」同理,吾未聞有好學如好色者也,更未聞有好背誦如好色者也!據說鄧飛老師

corner

難為正邪定分界 ------ 中史科的國民教育內涵

   「危險,並不在於我們要去掩飾革命歷史中的巨大污點,去掩飾革命帶給人類的痛苦代價,去掩飾在革命的名義下犯下的罪行。危險,在於我們企圖完全忘卻並在沈默中無視革命的巨大成就。」   這是現代英國著名歷史學家E.H.Carr在他那十卷本的鴻篇巨著《蘇維埃俄國史》的結尾中留下的警語。   同理,要在國民教育、通識教育科和中國歷史科課程中,向學生講解

corner

中國改革與傳統關係──絕非簡單二分﹗

「現代中國」單元的文化主題,筆者有三項觀點﹕ 一,改革開放和傳統文化兩者之間並不是簡單的此消彼長關係; 二,在改革開放和傳統文化之間,尚有四九年建國至改革開放前形成的共產“新傳統”; 三,對傳統文化的界定,尤其是民俗,不宜“泛儒家化”。   對於舊的文化傳統,共產新傳統和改革開放這三者關係,筆者作如下概括﹕ 新傳統批評更否定舊傳統,&nb

corner

千秋讀史心難評 ——再論中史科的國民教育內涵

   「危險,並不在於我們要去掩飾革命歷史中的巨大污點,去掩飾革命帶給人類的痛苦代價,去掩飾在革命的名義下犯下的罪行。危險,在於我們企圖完全忘卻並在沉默中無視革命的巨大成就。」這是現代英國著名歷史學家E.H.Carr在他那十卷本的鴻篇巨著《蘇維埃俄國史》的結尾中留下的警語。     同理,要在國民教育、通識教育科和中國歷史科課程中,向學生講解現代

corner

山圍故國周遭在──中國歷史科與國民教育

   無可否認,國民教育已呈七零八落之勢。有識之士提議,應該全面恢復中學必修中國歷史科,以中國歷史作為國民教育的根本。培養同學對國家民族的情懷,應該深植於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學習和認知。     如此說法,既認同,也不認同。之所以認同,是認同愛國情懷必是源自了解傳統,否則流於盲目。但之所以又不全然認同,是因為借中史科作國民教育,至少面臨兩個不易解決的

corner

國情之難 不在敏感 而在太深

   一談到國情教育,社會評論的焦點馬上像條件反射式地鎖定那些所謂「敏感議題」。To teachor not to teach,教還是不教!用這種逼供審訊式的簡單二分法來拷問各方。然而,有一點卻往往被有意無意之間遺忘了,那就是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詭異地被簡稱作「德國科」)是小學至初中必修。換言之,德國科的對象是6 歲至14 歲的少年學童。動輒用六四事件、審訊爭議、民工問題等議題

co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