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對教育事業愈來愈重視,無論是在中小學全面引入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創新理科教育課程,還是進一步更新完善思想品德教育,都有可喜的創新和進步。然而,現在的課程設置中,一般都是嚴格分開不同的專門學科來進行,知識教育是知識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涇渭分明、缺乏聯繫,不利於培養青少年的綜合能力,也不利於為社會培養複合型人才。筆者忽發奇想,覺得以創新科技教育為核心的知識教育,其實完全可
我一直覺得(但從未寫文章提過,止步于不同場合口頭上分享),國防軍事教育的內容,不能僅僅是軍姿軍操、整理內務和射擊訓練,就算把六套軍體拳全部教了,甚至把特戰隊、偵察兵專用的軍體拳都公開教了學生,那又如何呢?不是説這些不重要,而是要強調一條:國防軍事教育,本身也是屬於教育和教育學範疇內的分支,因此也必須按照教育學原理和教育的規律來檢視國防軍事教育的內容。 比方説,
中國歷史科,今年又再成為教育和社會焦點議題。 其實,當前關於中國歷史科的討論,社會和媒體往往混淆了兩件事情:一是中史科必修,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到的,從2018-19學年開始,中國歷史科將列為初中獨立必修學科。二是採用新的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大綱。根據教育局和課程發展議會中史課程委員會的工作進度,新的課程大綱在完成了第二階段的業界諮詢之後,再進行修訂和試教,最快都
中國歷史科,今年又再成為教育和社會焦點議題。其實,當前關於中國歷史科的討論,社會和媒體往往混淆了兩件事情:一是中史科必修,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到的,從 2018-19學年開始,中國歷史科將列為初中獨立必修學科;二是採用新的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大綱。 根據教育局和課程發展議會中史課程委員會的工作進度,新的課程大綱在完成了第二階段的業界諮詢之後,再進行修訂和試教,最快
近日,教育局推出新的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大綱,並向教育界進行公眾諮詢。講起香港的中史教育,並無因為回歸而受到更大的重視,相反,修讀人數每況愈下。今年報考新高中中國歷史科文憑試的人數是不足七千考生,比起舊課程最後一年2011年的兩萬八千多報考人數來說,就算把整體考生人數逐年下降這個因素一併考慮,中史科人數大幅減少是一個不容再作爭辯的事實。同時,有47間中學,亦即是十分一的中學,決定在高中階段不再開設中
上兩期分別談到有關「一帶一路」的教學必須掌握歷史背景知識,以及必須掌握的現況背景知識。關於現況,上一期主要介紹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和技術合作關係上,這一期主要講是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政治關係上。本文還是如上兩期一樣,略去中國與歐美國家在「一帶一路」上的關係,集中談及東南亞、中亞細亞、南亞、中東。 除了南亞的巴基斯坦之外,中國自改革開放以
隨着「一帶一路」政策宣講,這個課題也自然而然進入通識科的課題,成為教學和探究的議題。看過坊間業界一些為數不多的「一帶一路」通識科教學材料,還是那種通病:介紹課堂教學設計的多,介紹課題教學內容的少。誠然,這個題目的確非常新鮮,沒有多少成熟的參考資料可供中學教育使用,但這也不等於可以淡化處理課題內容。 筆者認為,有關「一帶一路」的背景知
留意,我不是說香港抗戰幾近空白,我是說香港抗戰史教育的幾近空白。香港幾乎人人都知道什麼叫做「三年零八個月」,也就是日本佔領香港的時間。但是,對香港在整個中國抗戰之中扮演什麼角色,以及當時的香港人在日本統治之下遭遇過什麼苦難,卻知之不多。為何會這樣呢?這是基礎教育缺失之故,在中國歷史科課程範疇內,能夠提到香港抗戰歷史的,根本就沒有幾句話。 &nb
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九月三日又是國家第一次規定的抗戰勝利紀念日假期,那麼在中小學進行抗戰教育就是應有之義。既然如此,那為什麼本文標題又稱作「矛盾心理」?總不見得不作教育吧? 從歷史教育、國情教育乃至公民教育(反對戰爭、珍惜和平是一項毫無爭議的普世價值和公民教育價值觀)的宏觀角度來看,當然是要進行抗日紀念的教育。但是,當你從老師微觀教學
官方課程文件沒有取消中史科,但實際行動卻是推動中史教育合併化,教育業界先是被迫依循,實踐未如理想後,自行恢復設科。今天獨立設科的學校佔大多數,純屬民間自救行為的結果。 對中國歷史科的不同理解 民間強調的中國歷史科,是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來看待,而且有時模糊了到底是指高中中國歷史科必修,還是指初中中國歷史科必修。官方
今年通識科終於將中國單元議題納入卷一必答題,而且一下子設定兩題,這本是好事,畢竟重新反映通識科課程的全面性。第一題問及「三農問題」,看罷題目,又覺得有點擔心。倒不是說題目設計有什麼大問題,而是擔心兩點:一是對什麼是熱門時事議題有所疑慮,二是對評卷的要求有所憂慮。 先說第一點,記得在2012年第一屆正式考試之前,曾經出過一份練習卷。練
與其抽象地討論應否中西史課程合併,不如落到實處,看看能否孤立地只教中國歷史而不觸及世界,或者相反,只教世界史而不教中國史。後者比較容易理解,在中國香港這個地方,只教世界史,不碰中國史,這是不可理喻的。總不能叫學生只去了解天腳底那麼遠的事,卻對身邊的事視若無睹。問題在於前者。 中國,說到底也只是這個地球的其中一分子而已。從古到今,這個地方上生存着的
上周擔任了一場由大中華青年連線和《大公報》等機構合辦的「當代中國」辯論比賽的決賽評判。辯論題目是: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對香港是挑戰大於機遇。兩間參賽學校辯論隊的同學都非常努力,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從辯論內容上來看,卻讓人深以為憂。坦白說,正反雙方都沒怎麼觸及「一帶一路」政策的具體內容,只是泛泛地討論中國內地的發展對香港的影響。換句話說,正反雙方似乎都不了解「一帶一路」
筆者很少在通識科課堂討論領土爭端,倒不是說通識科不關注這些,而是不容易說得清、道得明;直到最近,中緬邊境的果敢問題被傳媒一再報道,然後有些網上評論(居然包括香港)開始關注這個問題,甚至連釣魚島爭端等問題也一併扯入,然後又是一番上溯中國歷史,下陳當下戰略等等高大宏觀的論斷。 美國歷史學家、戰略專家Edward Mead Earle教授
上期談到,中國歷史教育應該「兩頭要緊」──上古歷史一頭和近現代史另一頭,都應該成為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點。 上一期文章重點在討論上古歷史的重要性和近年內地官方和學術界在國家文明探源考古工程上的重要舉措,這一期講近現代史。 近現代史,從來就不是香港中國歷史教育的課程重點。要麼是課程上淡化近現代史,要麼在實際
上一期談到,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一方面處心積慮侵略中國,但另一方面又毫不掩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偏愛,這造成了當時的中國人在處理對日關係時有敵友難辨的情緒迷惑。其實,甚至連作為侵略者的日本,有時似乎也表現出中日文化同源的「身份認同」情意結,下面聊舉數例: 「卧薪嘗膽」運動:讀過中國歷史關於甲午戰爭的人都會知道,甲午戰後,根據《中日馬關條
所謂兩頭要緊,是指上古歷史一頭,以及近現代史一頭。所謂上古歷史,不是僅僅包括很大程度屬於神話傳說的三皇五帝,更重要的是,以考古發現有依據的華夏文明開端的歷史,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中華大地上散播各處的文化遺跡。至於近現代史,就是指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之後,一直到改革開放這段「兩千年未有之變局」的中華民族與內憂外患奮鬥的激盪歷史。  
上期談到在杭州參觀良渚文化博物館,這一期繼續談談考古文物與歷史教育的一些粗淺看法。 現在的香港中國歷史教育,從課程上基本集中在商代作為開端,而資料當然以文獻為主,附以少量的文物相片資料。何為文獻?朱熹在註釋《論語》時解釋道: 「文,典籍也;獻,賢也。」也就是說, 「文」是指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字證據,包括各種典章制度紀錄、官修史書等等。
十一月頭去了一趟杭州,杭州景色固然美得無話可說,但此行卻有一處景點引起了我的思考─良渚文化考古博物館。雖說良渚文化不是第一回聽說,但真的去它的遺跡博物館,這卻是第一次。 博物館的館藏不止豐富,而且對良渚文化與其他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跡之間的關係,乃至與整個中原文化形成的關係,全部用文物證據和地圖描繪解釋得清清楚楚!並且得出一個非常重要的
全球化單元,似乎一直是通識教育科的最大難點。若果淡化處之,那不僅讓通識教育科的課程內涵大打折扣,而且也跟香港這個號稱國際化都會的地位配不上。香港的通識教育,總不能只通於中、港,甚至只通於香港,而不通於全球吧? 參考過往的考卷題目,全球化的題目一般都集中在全球文化方面,雖然也會滲入一些經濟全球化的因素,畢竟文化全球化的背後動力往往是經濟全球化,但說
人類歷史並不總是暴露在陽光之下的,在學校歷史科那近乎蓋棺論定式的課文敘述之外,以及在通識科課堂對新聞報道作煞有介事地探究之外,似乎總是存在着其他不為大眾所知的推動歷史變遷、影響社會變化的真正動力。從塵封日久而尚未解密的檔案,到小說《達文西密碼》所提及的「共濟會陰謀」,對於這些我們尚未得知,甚至連是否真正存在也說不清的力量,我們唯有將之命名為「陰謀論」。人們對「陰謀論」這
上一期談到,不少影評對電影《大明劫》都提到治國與治病的關係,彷彿明朝因治不了瘟疫所以才亡國,更有不少借古諷今的論調。於是乎, 瘟疫的防治與管治的興廢,兩者似乎成了正比例關係——瘟疫得治,則管治維持;瘟疫失治,則管治崩潰。好,不妨用通識教育科的批判性思考評論一下這個說法。 不錯,不少歷史文獻記載,明朝末年的大瘟疫的確耗盡了國家和社會的
最近內地有一部名叫《大明劫》的電影,講述明朝末年民間醫生吳又可( 姓吳, 名有性, 字又可)為明朝軍隊醫治瘟疫。電影分兩條線敘事,一條線是講述明朝崇禎皇帝面對闖王軍隊的壓力,起用名將孫傳庭,練兵修械,準備反擊,但卻偏偏遇上前所未見的瘟疫,大批軍民飽受感染,持傳統診治方法的醫官束手無策。另一條線則是講述吳又可醫生,嘗試用有別於傳統診治的觀念和方法,重新界定瘟疫的病理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