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教育局長宣布,在九月新學年開學日,學生不可回校上課,而是留在家中進行網上學習,以符合限聚令等防疫的規定。星期二上午,局長又在一個媒體採訪場合補充,中小學幼稚園將分階段回校上課,高中可以先回校,但仍應該以半日制為主,一如六月復課的安排。另外,對幼稚園的津貼資助和來年新高中文憑考試,亦有相關的初步構想。 這裏起碼涉及兩個大的議題,需要教育界和社會關注: 第一,上
當坊間和業界提及STEM教育時,往往非常強調它的跨學科性質。因為這個術語就是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的頭一個英文字母合併而成。 但是,跨學科本身並沒有說明任何教育內涵,它只是一種教學策略。當初STEM教育倡導者就是因為看到傳統的教學分科過於涇渭分明,導致學生在學習數理學科之時,未能融會
香港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預計於今年年底向特區政府遞交中小學課程修改方向性建議報告,受到香港社會關注。 曾任港大校長的香港科學院院長徐立之早先曾調查指出,五成半受訪中學花費超過六成課時在「新課程」的4個核心科目(中文、英文、數學、通識)上,變相擠壓了科學及科技等選修課的課時,又以通識科為例,課程著重文科,即使內含許多批判性思考,但缺乏實在的科學根據支撐。希望能通
本文題目是疫情下對學前教育的關注,其實不僅僅講疫情問題,同時指在這個疫情停課下,我們借此多些關注平常相對較少關注的學前教育。近日與幼稚園同工就着防疫和停課復課問題接觸多了,同時又一同約見教育局表達意見,對幼稚園乃至學前教育也增加了認識,頗為學前教育同工的努力付出而感動,而他們面臨相對比中小學更辛苦的處境,更是值得教育界和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注和資源投入。 眾所周知,今日任何一個成熟
關於本屆歷史科試題,考評局已經決定取消。但是,僅僅取消題目,是遠遠不足以殷鑑往後的。在此,懇請考評局公開三項資料: 第一,公開這條題目原定的評卷參考marking scheme,也就是一般所指的標準答案,讓大眾可以了解,到底如何設定「利大於弊」可以高分的答案。仍然有意見堅持認為,這條題目是有「思考空間」的。那好,請公開評卷參考,讓大眾可以看看二十世紀上半段日本對中國到底在甚麼地
本年度的歷史科DSE試題,爭論日久,不必再提事緣,直接入正題:支持這條試題的人士堅稱這是「政治干預專業」,堅稱這是經過專業擬題審題程序的。好,本文就從專業論專業。 一、程序的專業與實體的(substantial)專業並不是一碼事。前者當然非常重要,但不等於從前者一定得出後者。何以試題一出,社會譁然,舉國譁然?以至於常人都感覺這道歷史題目有問題,而「專業的」教育人士反而覺得一
今屆中學文憑試歷史科其中一條有關20世紀初的中日關係題目弄得滿城風雨。教育局長楊潤雄馬上召開記者會,回應稱試題具引導性,不符課程目標,考生可能因而達至偏頗的結論,因此決定取消這條試題。同時,教育局會派員到考評局了解出題及審批機制。各界正待考評局開會後的處理方法,特別關注局方如何減低對考生造成的負面影響。 應取消試題三大理由 若從考試題目本身而言,確實
近日又掀起教材和試題方面的風波,而且不僅限於本來已飽受爭議的通識科,這次蔓延到中學中國歷史科,甚至小學常識科中包含中史內容的單元。不少評論者很自然把矛頭指向了出版社和學校負責任教的老師,其實這是本末倒置。嚴格來說,出版社和前綫老師只是嚴格按照課程和考試的「遊戲規則」來執行而已。 簡單來說,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科教育,可以包括上游的課程綱要和考評要求,以及下游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本周五文憑試應該可以順利復考。無論是復考,還是復課,都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如果遲遲不復,那麼本年度考試和上課都面臨不得不取消的局面;如果倉卒復課復考,那麼疫情傳染的風險始終存在。一如許多公共政策一樣,沒有完美無缺的方案,總是不得不在兩難之間取捨。 先說復考,平心而論,這次教育局和考評局在復考問題上,算是處理得不錯的了。雖然未能以二十八日沒有新確
自從教育局宣布DSE考試要押後之後,令人心裏一沈,最不想遇見的情況終於真的出現了。另外,有防疫專家認為,這個學年復課恐怕遙遙無期了。其實公開考試與復課上學是息息相關,不能考試,自然也難以復課。這是一個史無前例、同時毫無官方指引的教育大難題。教育界一向秉承教育專業原則來工作,簡單來說,包括教學和學校前線的專業判斷,以及依循教育主管部門的證詞指引。 但這次疫情對教育和學校的衝擊實在
上周,特首和教育局長相繼提到:原定的四月二十日復課,「機會很微」。雖然後面還補充了一句,再視乎疫情發展,到三月底再作確實的決定,但同時也宣布了新高中文憑考試要順延四周才復考。至此,是時候要未雨綢繆,仔細研究四月底不能復課時,這個學年的教學到底該怎麼辦。甚至從最壞角度打算,這個學年到暑假都無法復課了,怎麼辦? 這不是上少幾日課那麼簡單,也不是單憑停課期間的網上教學,便能如正常上課
經過去年的政治風波和今年疫情的雙重打擊,香港經濟的確面臨巨大的困難,經濟負增長和倒閉失業潮陸續出現。同時,政府財政支出激增,但收入卻減少,如財政司長之前預算,香港將有五百多億赤字。在這樣艱難困境之下,呼籲各界共度時艱,本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因此而把教師薪酬政策的檢討工作完全停滯下來,甚至不了了之,則絕對不是公道做法。 眾所周知,香港絕大部分中小學都是不同
剛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簡稱「綱要」)中,第八章第一節提到推動灣區教育合作發展。除了已開展的大學高等教育灣區辦學和研究合作之外,在中小學基礎教育乃至幼稚園學前教育階段,綱要也提出了不少加強灣區教育合作的舉措。概括來說可分成4類:(1)鼓勵締結姊妹學校;(2)建設港人子弟班和寄宿學校;(3)開放香港老師到廣東考取教師資格並任教;(4)增加內地學位,研究賦予在珠三角工作生活的港人子女,在
學習是一個漫長的持久戰過程,尤其是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各佔六年,比大學學士學位階段要長至少兩年。而且大學所學的學科比較集中在同一學系專業之下,但中小學要求全面均衡地掌握各門彼此不相關的學科知識,加上少年和青少年時期身心尚在成長發育,沒有大學階段的成熟和自覺性,也就是粵語所謂的「未定性」,要應付繁重的學習及功課壓力,殊為不易。 學習動機低 上課易分心
北宋王安石的《孟嘗君傳》有一名言:「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講的是戰國時代「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號稱門下食客三千,最為禮遇各種人才。可奇怪的是,儘管如此,孟嘗君並沒有憑着手下人才濟濟而做出了什麼豐功偉績。王安石寫下一篇短評,認為孟嘗君其實手下並沒有真正能夠安邦定國、經世濟民的人才-士人!有的只是一些只懂偷雞摸狗、鬼蜮伎倆之徒。正因為門下充斥這些不入流、不上檔次的人,所
十一月初,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發表研究顯示,逾半教育工作者認為中小學品德教育不足,建議政府將品德教育獨立成科,在中小學全面推行,改變以往滲透在不同科目的做法。這個研究發現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筆者在電台作評論節目時,也發現聽眾對這個問題表現出比別的新聞更大的關注興趣,因此有必要在本欄目談談這個問題。 理工大學的研究分兩個部分,一是對現時學校推行品德教育
之前寫了觀課和功課的文章,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教學步驟,甚至這一步是發生在觀課上課和功課之前—這就是備課。 說起備課,人們容易有一個錯覺,以為當老師的年年如是,一門學科、一個課程,只要剛開始任教的那一年或者那三年(初中和高中都以三年為教學周期)辛苦一點,之後便年年重複,一生受用不盡了。有一句刻薄的話,所謂幾十年的工作經驗,其實只是把第一年的經驗重複了幾十次而已。
上一期本欄提到觀課的「初心」,即觀課的本來目的,就是從旁觀但專業的角度,檢視上課的學與教成效。觀課文化在香港教育界已經蔚然成風,但筆者還是要指出一點,觀課雖然受到廣泛重視,但觀課之後的功課,卻往往沒有得到與觀課同等重視的程度。試問如果觀課之後,不接着檢視該課堂之後的學生功課,僅憑上課的情況,如何足以了解該課堂的學與教成效?尤其是如何得以了解學生對該課堂學習的掌握程度? &
觀課,是學校管理尤其是教學管理中的重要一環。校長和負責教學管理的行政主管老師透過對老師進行觀課,從而了解教師的教學技巧、同學的學習情況,繼而掌握每一個班級、每一個學科和每一課的學與教效能。 觀課文化在香港教育界不可謂不流行,早在八十年代剛剛落實九年義務教育之後,以教育部門(當時主要是教育署)主導的觀課已經盛行,簡單講就是不同學科的督學官來學校觀課,以了解學校不
本欄目上一篇談到,北京八一學校沈校長總結出十組學校教育所面臨的矛盾,用香港慣常術語歸納之,就是標準化應試教育與全方位優質教育之間的取捨與平衡。學校教育只講求應試,固然扼殺個性,流於極度功利;完全只求後者,家長也不會答應。學校教育就要在兩種價值之間取得平衡,但關鍵之處在於,教育價值的落實,歸根到底是通過學校的管理來推行。 這樣說,好像有點廢話的感覺。如果是商界的
國慶期間,我參加教育局主辦的訪京團,其中一個專業交流活動,就是參訪北京八一學校。雖然參訪的時間非常緊迫,但該學校的沈軍校長一席分享,還是深感啟發,頗有參考價值的。 首先是學校背景,可以說是強中有憂。八一學校,顧名思義,就知道該校的歷史淵源與軍隊有關,建國之後也是以軍隊幹部子弟有重要生源。改革開放之後,生源當然多元化了,尤其學校位處赫赫有名的中關村,區內盡是科技
九月二十六日至十月一日,我參加了由特區教育局主辦的教育界國慶訪京團活動。我不是第一次參加這類活動,但這次活動卻讓我對教育專業工作得到了更多啟發。一言蔽之,這種啟發在於:教育重視理念,理念貴在實踐。實踐要有規劃,規劃着重平衡。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取平衡 怎麼說呢?這次活動的內容非常豐富,不一而足,我主要講講三個項目:參觀曲阜孔廟、參訪北京
上一篇講到校本管理的政策本意和理論淵源,這次談校本管理在實際運用中出現的變異。 校本管理原本重點是,透過成立包含辦學團體、家長、教師和校友代表組成的法團校董會,賦予學校在人事和財務上比以往更大的自主權和管理責任,既方便學校以更靈活和更適合學校自身校情的方式來調配資源,促進校務和學生發展,亦同時增加學校各方持分者的參與,以期達致更能各方問責、令其滿意的學校管治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