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科應該必修,那麼物理化學生物科是否也應該必修呢?會計商業等科目是否一樣應該必修呢? 有論者認為,中國歷史科關乎認識國情,身為中國人應該認識中國歷史的源遠流長,所以中國歷史科應該必修。可同時身為現代科技社會的中國人,我們是否也應該有良好的科學基礎知識呢?身處現代,科學技術一日千里,更新極快,從衣食住行到工作休閒,無一處不是被現
這裡說的兩難,不是指教學法或者教育學上的兩難,而是指對學生的學習動機來說,這是兩難。先旨聲明,筆者純粹是猜測,並沒有對退修中國歷史科的同學做過系統而科學的意見調查,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對於同學來說,死記硬背幾乎肯定是苦不堪言的。子曰: 「吾未聞有好德如好色者也。」同理,吾未聞有好學如好色者也,更未聞有好背誦如好色者也!據說鄧飛老師
早前反預算案遊行中,例牌不斷有政團提及,用「全民退休保障」取代現時的「強積金」。這是一個頗令人納悶的提法。前者是一種養老保障,後者其實也是養老保障,有何區別呢? 大多數的通識科時事議題,均涉及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的一個重要的工具,莫過於成本效益。 成本效益分析政策 論成本,前者是否低於
教育休養生息,是特首在施政報告中對其競選政綱承諾所作的為數不多的落實。然而所謂「休養生息」,與其說是教育上的需要,毋寧說是政治上的權宜。 何以是政治上的權宜呢?教育界功能組別的選民有9 萬多人,歷次選舉結果顯示,即便有教育界人士不是泛民反對派的支持者,也不大可能是特首建制派的鐵票擁躉。加上近10 年的教改,工作數量暴增,職業保障驟降
自入行成為教育工作者以來,所謂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學習動機」這類的問題,一直使我深思困擾。社會上總有這麼一種觀點,認為考試扼殺了學生與生俱來對事物的好奇心,從而剝奪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使學生為應付考試而學習,整個教育被異化為應試教育。 關於應試教育的害處,論者已多,不必再議。筆者倒想討論一下一個更為根本的前提假
事物發展總是這樣的,開頭轟轟烈烈,經過一番四處摸索、大膽嘗試之後,就會慢慢地平靜下來。先前的行動、躁動、盲動,當逐漸發覺不大對勁時,要麼就放慢腳步,要麼驟然停下。筆者沒有做什麼統計調查,不知道有多少學校現在教授通識教育科之時,仍舊擺開陣勢,在課堂上打搞分組討論、角色扮演、辯論之類活動教學。但從常理常識上判斷,也就是通識科經常唸叨的所謂common sense,應該不會再
政治學有句名言:剝除一切意識形態之後,剩下的只有財政問題。近年教育改革,舉措眾多,以至家長教師,窮於應付,怨忿漸生。候任特首呼籲,教育要「休養生息」,冀解政繁民擾之苦。 休養生息,表面上看,讓人有如釋重負之感。但縱觀古今,休養生息從來都不等於輕描淡寫。古代,平民要當差納糧,休養生息等於輕徭薄賦,當然利民紓困,但對朝廷就意味着稅入大減
如果用一句話甚至一個詞來形容新制課程改革的特徵,就是「化實為虛」——以能力培養、知識應用,取代過去的知識灌輸、記憶;以真實的事件,取代過去以虛構的處境作教材和命題。知識資料為實,技能應用為虛,故此我稱之為「化實為虛」。這種風格的課程改革,最集中體現的科目莫過於通識教育科。當然,其實不止通識科,其餘核心科目和文理商科的課程改革,或多或少都滲入了這種化實為虛的特徵。&nbs
社會對教育的期望和理想越來越高,這是正常不過的。但是,在資源沒有與期望同步增加的前提下,多一分期望、多一份理想,就會轉化成多一分負擔、多一份壓力,既壓向教改的實施者——老師,更壓向教改的承受者——學生。 從老師的角度來說,要承擔的教育工作總括來說包括三大項:教學、訓輔和學生發展。教學固然是教師工作的核心,但不要以為訓輔和學生發展就僅僅是訓導主任、
如果要問中文科、英文科是什麼,人人皆能回答。 同樣問及數學科、物理科、歷史科等按傳統分科的學科,一樣不難理解。 但若問通識教育科是什麼,則令人啞然。即使去問有經驗的通識科老師,也是心中了了、開口難言。 新學制備受爭議,新學制的通識科,則萬千爭議在一身:課程範圍不確定,考評要求不清晰,校本評核太繁複,教學策略不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