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筆者在立法會提出了「積極建設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為香港教育訂立一套全面的戰略發展藍圖」的議案,旨在推動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發展,提升香港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隨着全球教育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香港必須抓住機遇,通過打造「留學香港」品牌,吸引更多來自全球的優秀學生,並全面推動教育對外產業化。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擁有全球頂尖的高等教育資源。根據最新的泰晤士高等教育2025年度世界
長期以來,教育好像不證自明地分開為「學術教育」和「職專教育」兩條隊。然而近大半個世紀以來,本港職專教育和學術教育兩次經歷界線模糊,甚至出現合流:第一次由本地經濟發展帶動,主要發生在基礎教育板塊;第二次正在發生,主要在專上教育板塊,由全球創科大潮所牽引。香港工業自1950年代末急速發展,並於1970年代進入全盛期,職專教育亦隨之擴張。職業先修學校最初在1969年成立,初級工業學校則源於1930年
去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於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及「新質生產力」,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更加將這個重大概念,寫入年度十大工作之首,充分體現中央重視程度,也為國家實現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 何謂「新質生產力」?據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的解讀,是指大量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新技術與現代金融、數據訊息等要素緊密結合而催生的新產業、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態。簡而言之,就是利用顛覆
近日,筆者應邀出席國際啟發潛能教育聯盟的周年大會,並在會上致辭,主題為「香港教育面臨的挑戰」。筆者細心聆聽了其他主講嘉賓的分享,又仔細閱讀了教育聯盟的專業文章,可謂深受啟發,尤其對當前教育面臨的挑戰,有了全新的思考,現將個人觀點拋磚引玉,期待方家指正。 一,首先要區分「教育面臨的挑戰」和「辦學面臨的挑戰」,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誠然,香港面對人口老化的壓力,儘管有各種人才輸入計劃所帶來的學童
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使我國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要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進「留學中國」品牌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經驗、發出中國聲音,增強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香港是公認的中國國際大都會,理應發揮「國家所需,
行政長官李家超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不少教育措施,這些措施也引起了社會人士一些疑慮。筆者作為教育工作者,嘗試從教育專業的角度,去釐清這些因不了解教育行業內實況所產生的誤解和疑慮。 第一,在擴大增收非本地生方面,會否增加香港特區政府的教育支出?會否影響本地學生的升學和就業機會,令本地學生要面對更大競爭? 首先,現時所提到的非本地生學額增至40%並非是要減少原來的80%本地學生的學位,本地學生
創科興國,教育為本。習主席一直對香港特區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有着很大的期望,特區政府也即時做出政策上的回應,包括去年施政報告,直接對標國家「十四五」規劃關於八大中心的定位而推出政策;施政報告也推出相關的撥款,為創科中心的發展增添動力;創新科技及工業局也及時提出了《創科發展藍圖》,並提出了未來香港本地生產總值要有5%是來自創科相關的產業這個非常大膽的目標。 創科發展需要人才,而人才培養的重
香港面對出生率下降和移民潮的雙重壓力,不僅社會面對人口老化壓力日益嚴重,而且在教育界也不得不面對學生不足的危機。因此,輸入非本地學生成為一個教育界普遍支持的政策建議。筆者身為教育工作者,當然支持盡快增加輸入非本地生,為此亦不斷呼籲和建議特區政府落實這個措施。 然而,「增收非本地生」並不是一個純粹增加數量和百分比的簡單算術問題,也不僅僅是一個涉及宿舍和教學設施是
教育局於本月25日向全港官立及津貼中學發出通告第17/2023號文件《與中學班級結構相關的配套措施》,通知學校2023/24學年各項最新班級結構配套措施。局方指為應對未來學齡人口持續結構性下跌的情況,必須從長遠規劃公營學校的學位供應,故此檢視現行中學班級結構配套措施,並指出優化措施能「更準確反映學校的收生與開班狀況」,以及減低派位放榜後大量學生轉校的影響。針對通告中有關中一開班措施的調整,我有
去年11月,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橫空出世,引起全球廣泛關注、興趣和爭議。對於教育界來說,最直接的衝擊,莫過於瞬間帶來抄襲作弊的危機。即使不使用需要付費的更精準、更深入的人工智能軟件賬號,就算僅僅使用免費試用版的賬號,其資料蒐集和整理的全面性與高效性,也着實讓人感覺震撼而無力與之相當。 於是乎,教育界尤其高等教育界首先「發難」,因為大學的學業評估多數採取論文寫作和研究報告等形式,閉卷
參加完特區政府《施政報告》教育政策諮詢會,與會各教育界代表幾乎異口同聲都支持特區政府應該開放對非本地學生對招生比例,無論是政府資助學士學位課程,抑或自資院校課程,以至包括副學士和高級文憑的副學位課程等等。筆者當然支持這個提議,畢竟近年因為出生率下降和移民的因素,香港中小學生源不斷下降,這也直接影響到香港的大學和專上教育收生數量和質素,沒有數量,自然也談不上質素。不過,筆者並不主張只顧著擴大
把香港打造成國際教育樞紐,對於這一點應該沒有太多爭論的了,問題只在於如何打造。這裏存在兩個約束性條件:一是對吸收內地學生的路徑依賴,二是越發不利的國際輿論環境。前者在本欄曾經闡述過,不贅言,本文重點講第二點。 首先,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話說一位已退休的常任秘書長級高官親口跟我說,當年她就讀於一所傳統名校,每年全級考第一名的同學都會收到新加坡政府寄來的信,邀請前往當地升讀大學,或資助前赴海外
7月2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2023年《全球教育監測報告》,呼籲各國對教育中的技術使用進行適當的監管,確保技術永遠不會取代由教師主導的面對面教學。報告同時對過度使用智能手機類產品表示擔憂,呼籲世界各地的中小學校禁止使用智能手機。 報告一出,幾乎在全球教育界掀起大爭論。香港雖然對此報道不算多,但還是引起教育界和家長們相當程度的關注。根據該報告的研究顯示,使用包括智能手機在內的數碼科技工具
最近在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的會議上,討論到大學資助委員會(簡稱UGC)及其屬下的研究資助局(簡稱RGC)的撥款審批機制,尤其是負責審批的RGC委員會和屬下不同研究範疇撥款小組委員會的成員組成。過去兩者在高等教育界和社會上引起一定的爭議,例如委員會和學科小組的主席和相對比例的成員,都是來自海外特別是英語系國家的學者,因此對這些海外學者是否能夠充分理解香港研究所需,尤其是否能理解在「一國兩制」之下
本屆特區政府從行政長官的去年施政報告,到教育局課程政策和創科局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足以顯示政府非常重視創科和STEAM教育(下簡稱「創科教育」)。然而,推動學校創科教育面臨三點挑戰,需要對症下藥加以解決: 第一,課程必修與學習減負之間的矛盾。 推動創科教育,其實重點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即中小學。因為到了報考大學之時,就邁向專業分科了,這就意味着學生要直接選擇是否進入創科專業,而不
近日,泰晤士高等教育評級機構(簡稱THE)公布2023年度亞洲大學排名,打入首100名的香港本地大學總共有五間。但傳媒廣泛報道的重點卻是,在亞洲地區大學的國際化程度普遍上升的情況下,香港的大學國際化評分卻輕微下跌0.5分至97.3分。THE更引用香港大學聯招事務處的官方數據,稱來自內地的學生人數於2021/22學年按年升13%云云。這就彷彿給人一種印象,就是香港本地大學招收很多內地學生,而海外
據26日媒體報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草案)》(下簡稱《草案》),首次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首先,關於融入本地法例體系的問題:如果讓《草案》內關於香港特區的條文在香港生效,那麼是否會納入到基本法附件三的全國性法律之中,從而令其在香港生效,還是採取新的法律形式?按照目前媒體報道來看,暫時不像是前者。但如果是前者,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特區是否需要制定相應的本地條例?這個非
先說我的觀點:我認為應當鼓勵少數族裔的高中同學參與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下簡稱「公民科」)的內地考察。自從疫情紓緩、社會復常之後,已經落實一年半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教學,其課程指引內明文要求的組織學生回內地交流考察活動,在教育局、中旅社和各中學校長老師的集體努力之下,終於在復活節假期前後,迅速前行,絡繹不絕,所謂教育界眾志成城,無事不成,這一點值得點讚! 這裏有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值得教育界
小班教學,對於提升教學質素來說,無疑是必要條件。這幾乎不用訴諸任何科學研究,單憑常識推想便可理解:一位老師在課堂上要教授和照顧的學生愈多,平均能分攤給每個學生的時間精力自然就愈少,在照顧學生個性化和差異化的學習及成長需要之時,可用的時間與精力自然就愈少。這也是為甚麼當提出實施小班教學之時,全社會包括家長、教師在內的各界人士,幾乎一面倒支持,少有反對質疑之聲。即使有質疑的聲音,更多也只是從教育資
香港教育生源不足的問題日趨嚴重,教育界和社會各界日益感受到箇中壓力,紛紛提出應對方法,展現出對教育求治謀興的熱情,這是以往教育深陷政治泥沼時代所罕見的團結精神,令人動容。總括來說,各方提到的解決方法,不外乎刺激本地生育、引入內地學生,以及諸如小班教學和減少叩門位之類的教育行政調適措施。對於刺激生育方面,這本身已不僅僅是教育和生源方面的議題了,幾乎所有經濟民生政策都可與之相關,在此不贅言。 先說
隨着疫情散退社會復常,配合國家「一帶一路」的發展策略,以及新一屆特區政府「說好香港故事」的工作,推動香港教育產業國際化工作馬上起動。本人聯同香港科技創新教育聯盟(簡稱STEM聯盟)的培僑中學伍煥杰校長,以及教聯會總幹事崔劍博士一同出訪菲律賓馬尼拉,到訪了當地華僑團體、教育界及中國駐菲律賓大使,為香港的教育作宣傳推廣。 中國與菲律賓自1975年建交,多年來兩國關係密切。根據外交部的資料,2022
表面上看,這次財政預算案沒有太多提到教育,甚至未有「教育」這個項目,但如果由此而得出結論認為:預算案不重視教育,那可就大錯特錯了!筆者反而認為,本次預算案對於教育的投資,是有別於以往的。以往預算案對於教育的措施,更多體現在平均分布於大、中、小、幼、特這五個教育階段的用度,類似內地的金融用語「大水漫灌,好在各級均霑,弊在缺乏重點」。但本次預算案,則是有幾個重點突出的項目。 財政預算案撥款促進
近日,社會上熱切討論,到底是否應該把中國歷史和地理列入為獨立的必修必考學科,從而讓學生在中學學習階段能夠把中國歷史和地理知識一學到底,無縫持續。對此,筆者是這樣看的,中國歷史和地理知識,必須學習,但是否作為獨立必修學科來貫徹之,則是未必,或者說在不同的中小學學習階段,應該有所不同。 中小學基礎教育,不僅是打好知識基礎的階段,更是培養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階段,這一點比在大學高等教育階段來個更具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