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千迴百轉話校本(上)

  自2001年特區政府提出要推動校本管理,並其後通過《2004年教育(修訂)條例》(即俗稱《校本條例》)以來,「校本管理」這新時代的學校管理概念不僅落地了,但同時也歷經千迴百轉,每過幾年就折騰一回。   從兩千年初大辦學團體極力反對,到在反國教事件中校方與部分家長對於應否有國民教育科的爭拗,再到佔中期間有教育界人士宣稱罷課和動員師生參與佔中,然後是去年沸沸揚揚的興德學校事件(據稱校董會未能有效監

corner

如何從教育上突破「High Tech揩嘢,Low Tech撈嘢」?—— STEM創科教育普及之困難

 一個很簡單的資料,歷屆DSE高考狀元的大學選科,從來不脫這幾個所謂「神科」:醫科(包括牙醫)、法律、商科(包括金融類),尤其是醫科和法律,從2012年至今,也就是有DSE以來,一直都是八成以上高考狀元的大學選科。換言之,香港高考成績最好的的頂尖級學生,沒有一個選擇與STEM或創意科學相關的學科,這麼多年以來一個都沒有!   無狀元選擇STEM學科  &n

corner

誰來關心老師的教學動機?

 在教育學方面和教育界,一般只提學生的“學習動機”,幾乎沒有聽説過有提及教師的“教學動機”。箇中原因,似乎是假定了一名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只要你一天在教師的崗位上,就自然具備一名教師所應該具備的、合乎職業操守要求的教學動機。   不一定源自躲懶   然而,“應該”與“實然”在邏輯上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任何職業都講究專業精神、操守之類職業倫理要求,

corner

做好生涯規劃 學生各得其所

 記得讀會考中國語文科的課文《出師表》時,文中有一句:“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這句話講的是諸葛亮向後主劉禪推薦向寵將軍,讓他擔任掌管中軍都督,就能做到軍中上下團結和睦,無論是能力強的、弱的,都能得到適當的安排而有所發揮。   最近重讀這句話,發覺這對於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竟是有着非常提綱挈領的指導意義。何以故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第

corner

香港科創要克服拉牛上樹的慣性

 早前,習主席回覆香港一眾科學院院士的信函,明確表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並且讓中央對科研基金開放給香港大學科研人員申請。這對於香港加快朝向創新型經濟轉型,首次起到了以中央財政資助撥款的方式,來加以引導和鼓勵發展的作用,這在香港回歸來說,幾乎是破天荒第一次。   首次財政撥款資助   同時,在習主席指示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為香港和內地

corner

通識爭議豈在政治,更在科教

 近日,報紙忽然報導,教育局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正檢討包括通識科在內的課程,有指通識科將改為只有「及格」和「不及格」的等級,甚至計劃剔出核心科目,自然引起教育界和社會人士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講起新高中學制之下的通識教育科,首先要釐清的是,作為高中必修科目的通識教育科,與香港各間大學的通識教育,並無必然的聯繫。大學與中學都稱為「通識教育」,但無論從設立通識教

corner

惹火的一校一社工政策

 財政預算案提出在小學設立一校一社工,非但未能贏得預期的掌聲,卻引來社福機構、團體和教育團體爭相質疑,這恐怕是自預算案「派糖」措施被罵之後,又一樁政府始料不及的賠了買賣也賺不了喝采的政策事故。   任何公共政策都是為了解決某個社會問題,那麼一校一社工政策到底為了解決甚麼問題呢?教育界其實倡議這個政策許多年了,事緣在香港的基礎教育階段,從來是重應試教育、輕成長教育,造

corner

在中學推動STEM的三大考慮

  近年,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英文首個字母合併簡稱)教育方興未艾,從美國到歐盟等西方發達國家,頻繁推出與之相關的教育改革,把STEM教育中的核心元素,例如編程教育Coding Education和AI人工智能在不同領域的應用等,逐步納入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之中,將這些以往屬於大學教育或者高中理科選修科目的內容,提前到在整個中小學階段普及進行。    作為發展勢頭迅猛的中國,當然也

corner

教育問題真的源於「外行領導內行」?

 當人們討論教育政策時,經常聽到一個說法,就是所謂「外行領導內行」,彷彿只要任用一批教育專家內行人,一切教育政策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不僅教育,在許多公共政策議題上,社會都是秉持這種「專業vs外行」的二分思維。其實,這只是一種想當然的專家治理迷思。   第一,專家是專業解決問題的人,但問題是「專家」本身也是問題之一,因為包括教育在內的任何領域的專家,都會分成不同的專業學

corner

從預算案的花錢方式看特區教育施政(上)

 財政司長公佈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教育公共開支從來是政府開支中佔最高比例的政策範疇,平均每年佔總政府開支兩成左右。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不妨從預算案中的與教育相關的支出方式,來看看特區政府如何在教育方面施政。   與教育相關的預算內容,並不僅僅限於在教育章節,廣義上還包括持續進修、青年發展、助弱扶幼和共享成果等章節的若干條款。因此,有提及具體款項支出安排的條文總共

corner

質疑教育「外行領導內行」論

 當討論教育政策時,經常聽到一個說法,就是所謂「外行領導內行」,彷彿只要任用一批教育專家內行人,一切教育政策問題就迎刃而解。其實,這只是一種想當然的對專家治理的迷信。   TSA存廢都爭議巨大   第一,專家是專業解決問題的人,但問題是「專家」本身也是問題之一,因為包括教育在內任何領域專家,都會分成不同專業學派,秉持可能彼此相反、但同樣具備專業性

corner

行有餘力,則以學STEM?

 剛過去的十二月十一日,教育局宣布持續更新了中小學課程(參見教育局網頁之「課程發展」分頁),有兩處更新特別惹人注目:《推動STEM教育——發揮創意潛能》報告和「計算思維——編程教育︰小學課程補充文件(二○一七年十一月擬訂稿)」。   前者其實並非新的文件,而是二○一六年十二月發布的關於業界和社會持份者對STEM教育的意見彙集,以及針對這些意見而制定在基礎教育階段實施

corner

修讀中史有助產生理智的國家觀

 中國歷史科,今年又再成為教育和社會焦點議題。其實,當前關於中國歷史科的討論,社會和媒體往往混淆了兩件事情:一是中史科必修,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到的,從 2018-19學年開始,中國歷史科將列為初中獨立必修學科;二是採用新的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大綱。   根據教育局和課程發展議會中史課程委員會的工作進度,新的課程大綱在完成了第二階段的業界諮詢之後,再進行修訂和試教,最快

corner

說好了的編程教育呢?

 八月底,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指出人工智能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coding education)、建立人工智能學科,形成我國人工智能的人才優勢。今年二、三月特首選舉期間,三位特首候選人中有兩位,包括當選的林鄭月娥,都在他們政綱中提及,要盡快在中小學課堂引入電腦編程教育,可見在特區政府高層眼中

corner

編程教育刻不容緩

 說好了的編程教育呢?   上月底,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指出人工智能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coding education)、建設人工智能學科,培養複合型人才,形成我國人工智能的人才優勢。今年特首選舉期間,三位特首候選人中有兩位,包括當選的林鄭月娥,都在他們政綱中提及,要盡

corner

職業教育的實習應向大灣區拓展

根據特區政府的教育政策,香港大約有百分之二十的適齡學生能夠升讀政府資助大學學士學位課程,餘下百分之八十左右的適齡學生,分別就讀自資大學學士學位課程(通俗講就是私立大學)、副學士課程(非職業技能課程佔六成以上)、高級文憑課程(職業技能課程佔六成以上),以及到境外留學(海外、內地、台灣等)和極少量出來社會就業。   如果說,社會的進步更多取決於前百分之二十相對精英的學生之未來成就,

corner

新政解碼之教育問題——共識資本主義的復活及局限

昨日,林鄭召開教育界武林大會,商討當前最為緊迫的教育議題:調整中小學班師比,加強對學校照顧SEN(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的支援,以及對自資院校採取學券制資助等。   當然這些討論是圍繞著之前提出過的每年增加五十億元教育撥款來進行,如果林太能夠在政府交接之間,凝聚教育界共識,形成一個得到左中右各方支持的教育財政資源運用方案,從而能夠迅速在立法會財務委員會上獲得通過的話,這可是超越教育範疇的政治大勝利

corner

香港教改的「黃宗羲定律」

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在研究歷代王朝農民賦稅政策時發現,每個王朝每一次減免農民賦稅的改革,最後結果都變成農民賦稅先減而後加,而且加得比改革之前更高的賦稅壓力。黃宗羲稱之為「積累莫返之害」,當代學者乾脆稱之為「黃宗羲定律」。 大約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全球包括香港、台灣、日本和內地,都相繼颳起了教育改革風潮。隨着全球化競爭壓力的加劇和社會的變遷,一方面僱主和家長對教育質量和學生素質的期望是比

corner

都是教改惹的禍?

 一個九歲的孩子上電視台海選節目,唱一曲,唱出了多少學習壓力之下的學童心聲。同時,上海和香港的小學面試題目陸續流出,社會大眾為之震驚,一來題目設計難度大同時又刁鑽古怪,二來甚至要求家長一同面試,變成活生生的拼爹例子。諸如此類的學校教育驚人例子,不勝枚舉。以注重教育而著稱的中國人社會,我們的教育怎麼會變成這樣?   簡單來講一句話:都是教育改革惹的禍。  &

corner

不無隱憂的職業教育

估計沒有誰會反對要振興職業教育,畢竟今天這個經濟社會對知識和技術的要求,以及知識技術本身的專業分工程度,這兩者都是愈來愈高。正如在中國內地,職業教育的歷史相當悠久,甚至遠比香港還要悠久得多。2014年6月,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專門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長達417個字的重要批示,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內

corner

教育議題的財政底蘊

幾輪特首選舉辯論下來,從林太第一個提出要為教育增加經常性撥款五十億,到老曾和胡官相繼強調自己政綱中對教育投資的按GDP比例算法,似乎解決教育問題就是一個字:錢!其實,教育開支一直是回歸以來佔所有政府開支之中最大的份額(佔兩成)。「錢不是萬能,但沒錢就萬萬不能」的民間智慧,最能說明香港教育所面臨的處境。但是,這筆教育問題的金錢帳,幾位候選人都沒有算出要害之處,或者說有意無意間迴避了要害之處!未來香港

corner

以專業降伏教育政治化

參選行政長官的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是熟悉政府運作和財政的高級官員,她提出的教育政綱,包括訂立幼師薪級表、改善中小學編制、增加各類教育的支援、改變設備和增加資助專上學位等,「超越政治掣肘、立足專業判斷」。期望新一屆特區政府的教育政策能大有作為。   無可否認,過去多年以來,香港教育一直飽受政治化的衝擊,從反國教,到呼籲罷課、違法「佔中」這些大是大非的大事件,到通識教育科、中國歷史

corner

評林鄭的教育政綱初稿:超越政治制肘、立足專業判斷

 昨日,林鄭的政綱初稿可謂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增加50億作為教育經常性支出,注意,是「經常性支出」,不是「一次性撥款」,這是最為讓教育業界注目的新舉措,甚至可以說是自兩千年教改以來最重大的一項教育承諾也不為過。這個承諾打破了以往教育只作一次性撥款以作短期應急的做法,同時也第一次肯定了政府在整體教育支出上的不足,勇敢地突破「教育支出不要超過政府總支出的兩成」這個過往的教育理財心結

co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