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教育是不是全然新生的事務?當然不是,這倒不是說廣義的現代教育中的數理化教育,這裏要說的反而是一場類似於今天STEM教育的課程改革運動——史普尼克危機(Sputnik Crisis)及其相應課程改革。 若對美蘇冷戰稍有認識,一定知道什麼叫史普尼克一號SputnikI(史普尼克Sputnik是俄語「旅行者」之意)——這是1957年蘇聯
與幾位理科老師討論STEM新教具:航拍設備和VR(虛擬現實)設備。科技高速進步使教學工具也再急促改變,但這裏有一個似乎容易被業界忽視了的根本問題:新科技教具到底在哪些方面促進教學呢?更精確的表述是:新科技教具到底在哪些方面比傳統教具更促進教學呢?這必須是前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念茲在茲的問題意識。否則的話,新科技教具會迅速蛻變為純粹的花哨裝飾,用不得其所。 新科技教具至少在兩方面促進教學:一
近日,教育局推出新的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大綱,並向教育界進行公眾諮詢。講起香港的中史教育,並無因為回歸而受到更大的重視,相反,修讀人數每況愈下。今年報考新高中中國歷史科文憑試的人數是不足七千考生,比起舊課程最後一年2011年的兩萬八千多報考人數來說,就算把整體考生人數逐年下降這個因素一併考慮,中史科人數大幅減少是一個不容再作爭辯的事實。同時,有47間中學,亦即是十分一的中學,決定在高中階段不再開設中
關於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教學設計,已經講了許多,之前主要集中在背景資料和教學設計的一些注意事項上,這一期談談另一個教學重點: 「一帶一路」引起的爭議。 通識教育科講究議題探究,所謂「議題」,說到底就是指社會各方(也就是所謂的「持份者」)尚未達成普遍共識的問題,議題,有爭議的問題,便是議題,即使英文Issue,本身也包含爭議的意思。
官方課程文件沒有取消中史科,但實際行動卻是推動中史教育合併化,教育業界先是被迫依循,實踐未如理想後,自行恢復設科。今天獨立設科的學校佔大多數,純屬民間自救行為的結果。 對中國歷史科的不同理解 民間強調的中國歷史科,是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來看待,而且有時模糊了到底是指高中中國歷史科必修,還是指初中中國歷史科必修。官方
我的邏輯很簡單:通識教育科講求議題探究,議題探究倚重新聞時事素材,新聞時事素材絕大部分來自傳媒新聞報道和評論文章。而當傳媒報道及評論愈發觀點單向之時,通識議題探究就很容易變成探究單向觀點,本來沒有成見的,變得有成見;已有成見的,變成加深成見。 克服沉悶享受知識快樂 眾所周知的原因,香港的主流媒體在中國內地議題和香
筆者想指出一個很少被關心通識科的人士注意的現象:傳媒報道手法對通識教育科學與教的影響。眾所周知,通識教育科是沒有審定課本的,前線老師無可避免必須自行編撰教學材料,同時亦鼓勵同學們主動搜集新聞時事材料,自主探究學習。換言之,傳媒的新聞報道及評論,其實是教學素材的主要甚至唯一來源。那麼傳媒打造新聞故事的手法,無疑也就深刻地影響着通識科的學與教。 &
十一月二十四日,教育局公布展開為期三個月的「新學制中期檢討及前瞻」諮詢,通識教育科自然又成為關注焦點。筆者留意到媒體報道的一個關注焦點,就是建議 刪去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的「影響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的因素」。由全港收視率第一的電視台新聞報道,到公信力第一和銷售量第一的報章傳媒,都把這 一建議放在報道的頭版,繼而聯繫到近年學生參與社運、佔領行動之類事件,最後例牌採訪
上期大談法治和自由背後的「契約論」哲學基礎,又提及法律學所謂的「比例原則」(a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結果有同行讀者直接打電話來提意見,認為通識教育科毋須講授着這麼專業的知識,學生只需具備常識(common sense)便可以了。 常識,這恐怕是通識教育科最大的蠱惑人心的迷思。上述同行的說法,其
八月二日,教育部發佈《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試行)》(下簡稱《標準》) ,作為進一步規範中小學學校管理行為的一個重要的體系化的依據。整個《標準》文件包含六個方面的學校管理職能、22項管理任務、以及細分為92條具體的管理要求,從德智體教育乃至學校與社區、家長關係等所有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方方面面,全部用明文加以規範界定。機緣巧合,筆者適逢其會,算是摻合其中,借此欄目分享一下個人的感受。 &n
中國內地大學高考將取消英語考試?年初以來一直盛傳。五月二十日,在杭州師範大學主辦的第九屆亞洲比較教育學年會上,中國教育學會前會長顧明遠先生聲稱:英語將在2017年退出全國高考,語文、數學在新高考中的份量將加重。顧老強調,英語考試不是簡單取消,而是將改成類似四六級考試的方式,高中三年可考多次,全國如此。 顧老不是等閒人,雖以民間身份發話,但份量不輕
星空仰望,據說是古希臘有「科學與哲學之祖」之稱的泰勒斯(Thales)所留下來的充滿詩歌韻味的名言。何以引用此言呢?通識教育科的其中一個教育目標是擴闊學生的視野,然而,目前的通識教育科課程和考評,在這方面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尤其是在科學科技方面。 目前的通識科課程,關於科學科技的單元是能源科技及可持續發展單元,以及公共衛生單元。不能
這題目是不是很誘惑?仿佛在暗示教育部、北師大等國家重要教育機構部門之間如英國政治諷刺小說、美國政治電視劇「紙牌屋(House of Cards)」那樣波譎雲詭。 其實,我想說的是,三者固然無關,但對於我個人來說,三者又有點關聯。何出此言呢?事緣復活節假期中,我參與教聯會訪京團,其中一些讓我印象深刻的參觀交流單位就包括國家教育部和北京師範大學。至於「紙牌屋」,純粹是我在羈旅
平心而論,今屆通識科試題沒有什麼令人不滿意的地方。兩卷六條題目,基本上都比較緊扣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考評綱要(C & A Guide),都是以恆常議題作為命題的主要切入點,不像去年試題那樣,忽然冒出一條「拉布」的突發議題題目。 我個人一直認為,通識科應該集中探究恆常議題,而不應該糾纏在每天都千變萬化的突發議題或者新聞事件。突發議題或新聞
甲:為何擁抱EMI(以英語作為學習文理商科的教學語言,English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因為這樣能有更多的機會學習和運用英文。 乙:好啊,如此邏輯一樣可以用來解釋「普教中」(以普通話教學中國語文科)啊!因為這樣能有更多的機會學習和運用普通話。 甲:英語是世界性語言,普通話不是香港人的日常用語啊。 乙:英語是世界性語言,但普通話是在全球
一言蔽之,學生的生涯規劃,說白了就是對學生的期望管理(expectation management) --管理學生對自己升學擇業的期望值,使不同能力和性情的學生人生發展既能各得其所,又可轉移發展路徑,不至於一次分科抉擇便影響終生。 特首在本年度施政報告提出,為每一間學校提供一個常額度教師的資源,讓學校可以加強對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界和社會對這個舉措都頗有忽如其來的突兀感,是不是應該用增加一
教育局一篇文句不甚通順的文章,掀起了一陣反對「普通話教中文」(簡稱「普教中」)的輿論。嚴格來說,這陣反「普教中」的輿情應該分成兩股:一股是對教學效果的爭論,另一股則又是泛政治化的教育陰謀論。 難道不是泛政治化的陰謀論嗎?好端端的教學爭論,居然上綱上線成「用普教中來消滅香港特性」,有些激進反對派還煞有介事地印發大量的反對普教中消滅香港特色的
2013年12月3日,「2012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Assessment簡稱PISA)發布成績。在參與的65個國家╱地區中,香港十五歲學生以母語閱讀的能力和科學能力均排名第二,數學能力則排名第三,成績繼續名列國際前茅,這當然讓教育部門和不少關心教育的人士彈冠相慶。 &nb
香港面臨兩大改革:政改和教改。政改聲勢巨大,傳媒報導甚多,社會關注非常,似乎不是教改所能比擬的。然而細數下來,教改對政改的影響,卻是遠甚於政改對教改的影響,起碼短期之內如此。因此,能夠合乎教育專業原則地處理好教改問題,本身就有利於政改的順利推行。教改,出發點是教育,但後果卻是政治性,而且是最大的政治。 何以如此呢?從學習階段來看,大、中、小、幼、
內地有一句很著名的說法:細節決定成敗。套用到香港今天的處境,筆者在全國港澳研究會表達的第二個觀點是:行政細節決定政治成敗。 這裡所說的「行政」,我指的是公共政策醞釀擬定的過程。與內地顯著不同的是,香港許多政府政策的決定,並不是僅由政策局長或者常秘一手包攬和決定,而是必須經過一系列的法定諮詢和委員會決策的程式,讓社會各方持份者可以參與其中,對政策草案作不斷的添磚
上期提到,香港教改,既為填鴨式教育鬆綁,但又不是一頭栽向西方式教育,但是這條中庸之路並不易行,因為教師不易教,學生不易學。何出此言呢?因為香港的課程改革,一方面立足於學科知識的灌輸,另一方面又強調能力的培養,兩廂兼顧,其實要求是很高的。如果只是強調前者,那麼等於填鴨式教育。如果只強調後者,那麼不但學無根基,而且從教育學和知識論的角度來說,筆者根本不認同有抽離於知識之外的
當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把子女送去美國接受基礎教育時,美國的基礎教育卻在近年興起了向中國學習的潮流。2011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一份國情咨文上提到中國教育制度和方式的合理性: 「中國人對子女的教育開始得更早、用的時間也更長,並且更強調數學和科學。」 同年《華爾街日報》對兩萬名讀者進行調查,在嚴格的東方教育和鼓勵性、啟發性的西式教育兩者之間
「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取消通識科必考?」如果來年新高中通識教育科考試真的以此來命題,不知讀者有何感覺?我就覺得有點詭異。 不是嗎?一來通識教育科關注時事,那麼最近關於通識教育科應否列為必修的爭議驟起,該議題自然也落入教學和應考的範圍內。二來這個議題本身的爭論焦點就是通識科應否必修必考,那麼如果以此爭議點來做考試命題的話,等於用考試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