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職業教育的重大嘗試

香港教育有一處一直為人詬病:削弱了不同學習階段的職業教育,收窄了升學渠道,以至於促使幾乎所有學生都只朝着升讀大學一條道路走下去。就算學生自己不想考大學,寧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職業教育,奈何在這種近乎單一升學選擇的路徑設計下,普遍家長也會非常反對自己的子女不考大學而轉向職業教育。但另一方面,隨著香港陸續走向創科經濟轉型,以及落實再工業化政策,那麼無論是高端的創科人才,還是各類中級和基礎技術人才,都

corner

把價值教育落到學校管理

一談及價值教育,往往就會只討論教育理念、價值觀等宏觀層面的哲理性、思辯性內容,彷彿學校教育不適宜討論微觀的管理細節,或者說人們往往忘記了學校教育也是建立在運作順暢的管理工作基礎之上。而上述兩種價值之間的平衡,是充分反映在學校管理工作的各個方面和每個細節上,無論學校的校長和老師自己是否意識到這一點。無意識、不自覺的管理,本身也帶來價值取捨的實際後果。   劃分精英班的兩種價值取態   比方說,有

corner

新加坡都做了,香港教育呢?

香港教育必須向海外拓展,包括招生和進一步提升教育課程的國際認受性。為甚麼要令香港教育保持國際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與一國兩制相匹配的香港教育!   第一,既然未來香港的發展要搶人才,那麼人才不會自己一個人來香港,要麼是拖家帶口,要麼是來到香港之後再成家立業,下一代子女的教育必然成為人才是否來港的重要考慮因素。當然,現在提到香港國際化教育,更多是指國際學校和國際課程,來港人才似乎更為傾向讓

corner

不要妄自菲薄 善用優勢打造國際教育品牌

本港面對學生結構性人口下跌的問題已有多年,要求政府盡快研究及制訂可行方案,減少對學校的衝擊以穩定教育生態,已是筆者常談的老話題。就開拓生源的情況,筆者早前曾於不同平台建言政府可考慮引入更多境外生源,解決本港適齡學童不足的問題。同時,此舉亦有助建立本港教育品牌和吸引各地人才來港,優化本港人口結構。   放寬境外學生來港限制   筆者認為,針對學生結構性人口下跌的情況,政府需要拆牆鬆綁。筆者建議在

corner

為教育局協助港生北上開學點讚

  對於特區政府教育局和其他有關部門積極協助港生北上開學事宜,本人表示讚許。   教育局在今午記者會表示,不能直接安排包機的方式來接送港生北上開學,本人作為前綫教育工作者,對此深表理解,參考今個學年港生回內地升學的學校省市分布來看,超過一半港生所報讀的內地大學都不是在廣東省大灣區之內,而是分布在大江南北不同的省市,因此難以通過包機接送方式來解決問題。但換言之,仍有近半數港生是選擇在廣東省內的大學升

corner

輸入境外學生關鍵問題

筆者自去年以來,已經在許多媒體和場合反覆提及,要輸入香港特區境外的學生,以紓緩本地生源不足問題,乃至有助優化因為少子化而產生的人口結構問題。這當然是一項引起一定社會爭議的建議,其中對於解決本地學生人數不足問題,許多社會人士認為應該透過實施小班教學來解決,而非筆者所提的輸入學生。關於小班教學的迷思,下回再論。本文主要集中討論輸入學生的一個有待解決的技術性問題。   超級聯繫人從教育開始

corner

喜見內地交流規範化

七月七日,特區教育局公布了一份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內地考察計畫與學校安排》的學校通函,提出了二十一條兩天到五天行程的內地交流考察路綫,其中十八條在廣東省內,三條在其他省份。這種把回內地考察作規範化的教學要求,可以說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值得點讚!   明確學習目標重點活動建議   為甚麼說值得點讚呢?長期以來,學校組織學生回內地交流考察的工作,基本上都是「校本」處理。也就是說,去哪裏,去多少天,

corner

DSE考試過河的喜與憂

近日,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宣布,從二○二四學年開始,將在內地設立新高中文憑考試即DSE考場,讓內地港人子弟學校申請成為「與考學校」,從而讓該校學生可以直接在內地應考DSE絕大部分學術科目,免卻這些同學像以往那樣用自修生名義來香港應考。當被問及是否能夠讓不是這類學校的內地學生同樣在內地應考DSE時,考評局強調須得到內地相關部門的同意。雖然這樣聽起來,似乎惠及的在內地的DSE考生數量不會太多,畢竟目前

corner

香港教育的「引進來」與「走出去」

 政府近日向立法會一再重申其發展香港成為區域教育樞紐的政策,以壯大本港的人才庫。然而,在過去三年,教資會資助的八所大學學士學位課程,非本地學生人數只增加了1005人。換句話說,每間院校每年的非本地學生增幅,平均不足42人,遠遠未達「八二」限制(八成本地學生,二成非本地學生)。政府不得不承認「專上院校在現時的政策下仍有空間取錄更多非本地學生(包括內地學生)」。   拆

corner

學生人數減少與教育支出增長

 教育是百年大計,雖然經過二○一九年的「黑暴」和三年疫情的衝擊,學校一會兒復課、一會兒網課、一會兒停課,但教育始終是百年大計,筆者作為立法會議員,非常欣喜見在二○二二至二○二三年《財政預算案》的總開支中,對教育支出的投入仍然高達一千一百一十九億元,比去年增加四十七億元,每年平均的增幅都在百分之五,依然佔政府總開支的一成八,以前排首位,現在則僅次於社福支出。   這一

corner

研究資助審批需要制度革新

 近日,《大公報》連續報道了大學資助委員會轄下的研究資助局(簡稱「研資局」)曾經資助過的本地學者研究中,有宣揚「港獨」思想的重大嫌疑,而這個受資助的本地學者,也獲得外國的資助,從事各種涉嫌為「港獨」製造政治論述和宣傳教育之類的政治活動。報道一出,社會為之嘩然。   這個當然令人震驚,大學學者和研究人員為「港獨」意識形態作「學術包裝」和政治宣傳,為錯誤和違法的觀點披上

corner

重塑教師操守 專業落實教育

 教育局局長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指出「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的不足和缺失,並明確提到,將會認真考慮操守議會未來的發展。   其實,不僅非教育界人士未必知道什麼是操守議會,恐怕就算連教育界人士本身也未必了解操守議會是怎麼回事。簡單來說,操守議會於1994年成立,源於《教育統籌委員會(教統會)第五號報告書》建議設立的諮詢機構,專門處理教師操守問題,包括制定《教師專業守則》

corner

冷戰競爭刺激了STEM教育?

《飛常談》近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提出一個很震撼的觀點:中國的高超音速武器測試非常令人擔憂,甚至已經接近於歷史上的「史普尼克時刻」(sputnik moment)。許多評論的焦點都放在了這是不是意味著美國要與中國進行軍備競賽的角度,   這一點筆者毫無異議,但卻對另一個角度更感興趣:冷戰競爭對教育特別是數學教育的刺激!甚至可以說,簡直是西方版的數學教育大躍進工程。 *蘇聯發射人造衛星,激發

corner

港教育因生源問題而陷低谷?

 特首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實事求是地說,教育並非這份報告的內容重點。《施政報告》提及的教育政策,主要集中在進一步推動落實憲法、《基本法》和國家安全教育等價值教育,至於其他依照大中小幼特等不同學習階段的內容,其實真的不算有很多具體措施,更多只是「務虛」式的願景。不過,這邊廂特首《施政報告》在描繪教育願景,那邊廂教育局卻開始向媒體放風,認為隨着香港適齡學童人數持續下降,未來縮班殺

corner

學校都有「時限」?

 近日新聞報道,有位於北區、元朗區和觀塘區的小學,將在大後年即是二〇二三至二四年結束,這些學校被稱為「有時限小學」,甚至被成為「短命小學」。這是甚麼意思呢?同所謂的「殺校」,又有甚麼不同呢?   簡單來說,「有時限小學」就是指學校營運的時間是有限制的,不是無限期的,例如九年營運期限。這完全不同「殺校」,「殺校」多數是因為學校收生不足,即不能滿足教育局開班的最低收生要求,教育

corner

提升DSE課程的區域吸引力

 這有點像包括MBA的GMAT考試題目:從下面幾條訊息,能夠分析出甚麼結論? 一、目前香港本地的確出現一定程度的退學潮,包括移民海外、回內地和轉學國際學校或私立學校,總之就是脫離DSE課程。 二、從二〇一六年開始,內地就不斷就《民辦教育促進法》進行修訂工作,這部教育法規涉及面很廣,但有點值得注意,修法透露出一個訊息,就是對內地民辦的國際學校和國際化課程開始有所限制了。

corner

以靜制動應對主科課時削減

 最近,教育局公布方案,不止原有通識教育科要削減課時,而且是中英數通四個核心科目都要一併削減課時,為學生釋放空間,以便能多修一個選修科目,或者參與其他學習活動。削減的課時,大約是中英數每科每周減少一節課(四十分鐘),通識科減少兩節課(一小時二十分鐘),總共每周減少五節課,剛好相對於一門選修科所需的每周課時。   原則上無人反對減輕學生學習壓力,但落入具體細節時,至少

corner

蠻橫無理强人所難的做派只會貽笑大方

教育局早前公布高中四個核心科目的改動方案,其中通識科的課程及考評改革幅度較大。教協上月向通識教師發出問卷,諮詢前線教師對通識科修訂的意見,是次調查收到273位通識教師回應,當中超過八成(84.3%)受訪通識科教師不同意重整及刪減課程內容,超過五成(54.6%)教師更表示非常不同意。教協認爲,大部分教師不支持教育局的改革建議方案,應尊重前線教師的專業意見,所有課程改動均需經過教育界的專業討論,促局方

corner

去除教育泡沫的通識科改革

 前日,教育局終於推出通識教育科的改革細節。如果要筆者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去除教育泡沫的課程改革!去除什麼泡沫呢?   去除偽評論偽思辯泡沫   首先,去除偽評論、偽思辯的泡沫。舉個例子,在舊的通識科課程中,雖然號稱有中國單元,雖然在中國單元內號稱一樣有「國家近百年發展的主要歷史時期和重要歷史事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政和外交概況」、「國家憲法

corner

新通識科改革的根本之處

 去年底,教育局宣布改革通識教育科,並提出十項改革方向。今個月,「重新冠名委員會」成立,對未來這個新通識科的科目名稱、課程綱要和考評要求,作重新改革。   坊間關於這場改革,意見固然有很多,但筆者認為,說一千、道一萬,其實歸根到柢一件事最為重要:未來這一門仍舊維持必修必考的核心科目,到底要達到甚麼教育目標。或者再簡單一些來說,透過學習該門學科,我們期望學生能夠學會甚

corner

校本管理也「異化」?

 校本管理,似乎一直爭議不斷。從二千年初大的辦學團體極力反對,到在反國教事件、興德學校事件和近兩年家長對部分教師教學行為的不滿,雖然這些教育界事件彼此完全不同性質,但幾乎都牽涉到對「校本管理」的爭議。「校本管理」到底何方神聖,何以事事與之相關?這裏至少要從政策本意和實際運用兩個方面,方能理解。   先說政策本意,自《2004年教育(修訂)條例》(即俗稱《校本條例》)

corner

DSE課程不能偏安於本地

 香港教育存在潛在危機,是香港教育的品牌效應很可能隨着考生人數下滑而下跌。香港學生人數節節下降,不僅造成學校重新面臨縮班殺校的危機,筆者更要強調的是,每年人數過少,會削弱本地課程和DSE文憑考試的認受性。 二〇一九至二〇年內地高考總人數超過一千零一十七萬人,英國高級程度會考單是英國本土就有八十萬人以上,還沒計算海外考生的人數。反觀同一年度香港新高中文憑考試DSE的人數,只有五

corner

被政治化所掩蓋了的教育危機

 本文題目所指的﹐不是指教育政治化所帶來的危機﹐而是業界可能因為過度聚焦於所謂的政治化﹐而忽略了教育所真正面對的危機 ------ 香港教育的品牌效應正漸漸下跌。   先說教育政治化﹐這一點許多有識之士已經談了許多﹐簡單講就是指過去近十年以來﹐從校園到校外﹐從老師到學生﹐大量本來屬於政壇博弈的議題和行動﹐以各種方式進入校園之內﹑課堂之上和學生校外活動之中﹐使得不少的

co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