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香港作為一個具備國際優勢的城市,如何將這些優勢轉化為創新科技發展的動力,是未來能否成功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關鍵。兩年前的中共二十大報告中,首次把教育與科技放入同一個章節論述。在今年7月的中共第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內,以及在9月舉行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國家最高領導人的重要講話中,把教育、科技和人才列入國家戰略和根本國策。在10月16日行政長官的《2024年施政報告》中,明確
2024年1月,筆者在立法會提出了「積極建設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為香港教育訂立一套全面的戰略發展藍圖」的議案,旨在推動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發展,提升香港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隨着全球教育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香港必須抓住機遇,通過打造「留學香港」品牌,吸引更多來自全球的優秀學生,並全面推動教育對外產業化。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擁有全球頂尖的高等教育資源。根據最新的泰晤士高等教育2025年度世界
今年10月1日,是國慶75周年的大日子,按照中國人傳統,「逢五逢十」都會特別慶祝,為此,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都隆重其事,舉辦不同慶祝活動,又推出一系列優惠,實行與民同樂,並在社區傳播愛國主義情懷,加深青少年對國家發展和成就的認識,一同熱烈歡度國慶之餘,令慶祝國慶的意義和氣氛更勝往年。特區政府舉辦的400項慶祝活動,豐富多元。例如在西九文化區舉辦「新生代千人合唱賀國慶」,不少活動亦加入「75」元素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內容豐富,涵蓋面廣,覆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等多個方面。近日中央派出宣講團來港主持宣講會,使香港各界更能深刻領會全會精神,貫徹落實《決定》。今次全會是在國際形勢愈趨複雜、國內經濟發展處於艱巨時刻下召開,突出要求更進取和嶄新的精神,對香港的改革具有極高的指導意義。釋放經濟活力與創造力在政治方面,當前香港面臨嚴峻的地緣政治壓力和國際政治衝擊,以美國為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於2019年發布,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和部署的國家戰略,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推動「一國兩制」發展的重要舉措和實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既包含經濟概念,也涵蓋文化概念。隨着建設進入第5個年頭,人文灣區和休閒灣區愈發受到關注,當中包括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推動教育合作發展;同時塑造灣區人文精神,加強粵港澳青少年交流;並推進旅遊發展,構建文化歷史、休
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使我國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要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進「留學中國」品牌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經驗、發出中國聲音,增強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香港是公認的中國國際大都會,理應發揮「國家所需,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總理李強的陪同下,12月18日在北京聽取了行政長官李家超的述職滙報,並讚揚李家超帶領的特區政府敢於擔當、善作善成,堅定維護國家安全,重塑香港區議會制度,順利完成區議會換屆選舉,推動香港走出疫情、迎來整體性復蘇,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努力解決民眾急難愁盼問題,鞏固了由亂到治的大勢,促進香港邁向由治及興。 筆者認為習主席的評語,既肯定李家超和特區政府在過去
近日,立法會討論到一項議案,提及香港應該利用創新科技建立海洋戰略,以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政策。香港要建立海洋戰略,就必須實事求是,建立香港的海洋小戰略,來配合國家的海洋大戰略,而不是另起爐灶,自己建立自己的海洋戰略,這既不必要,也做不到。既然提到的是「海洋戰略」,那麼與其相關的海洋發展項目,就必然是具有戰略價值,而超越傳統的海洋產業,不是指一般意義下的海洋產業。根據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執
行政長官李家超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不少教育措施,這些措施也引起了社會人士一些疑慮。筆者作為教育工作者,嘗試從教育專業的角度,去釐清這些因不了解教育行業內實況所產生的誤解和疑慮。 第一,在擴大增收非本地生方面,會否增加香港特區政府的教育支出?會否影響本地學生的升學和就業機會,令本地學生要面對更大競爭? 首先,現時所提到的非本地生學額增至40%並非是要減少原來的80%本地學生的學位,本地學生
特首李家超昨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並表示會繼續「以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四個必須』、『四點希望』、『青年興,則香港興』作為施政藍圖,帶領香港踏上更高台階」,對此筆者表示認同及讚賞。 推廣愛國主義教育 仍記得2021年筆者競選立法會議員時,「正本清源、重振愛國教育」正是競選的重點政綱之一,筆者強調「要強化愛國教育等正向價值教育」;而今年的施政報告「強調以中華文化作為價值觀教育的主軸」。日前,
參加完特區政府《施政報告》教育政策諮詢會,與會各教育界代表幾乎異口同聲都支持特區政府應該開放對非本地學生對招生比例,無論是政府資助學士學位課程,抑或自資院校課程,以至包括副學士和高級文憑的副學位課程等等。筆者當然支持這個提議,畢竟近年因為出生率下降和移民的因素,香港中小學生源不斷下降,這也直接影響到香港的大學和專上教育收生數量和質素,沒有數量,自然也談不上質素。不過,筆者並不主張只顧著擴大
把香港打造成國際教育樞紐,對於這一點應該沒有太多爭論的了,問題只在於如何打造。這裏存在兩個約束性條件:一是對吸收內地學生的路徑依賴,二是越發不利的國際輿論環境。前者在本欄曾經闡述過,不贅言,本文重點講第二點。 首先,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話說一位已退休的常任秘書長級高官親口跟我說,當年她就讀於一所傳統名校,每年全級考第一名的同學都會收到新加坡政府寄來的信,邀請前往當地升讀大學,或資助前赴海外
最近在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的會議上,討論到大學資助委員會(簡稱UGC)及其屬下的研究資助局(簡稱RGC)的撥款審批機制,尤其是負責審批的RGC委員會和屬下不同研究範疇撥款小組委員會的成員組成。過去兩者在高等教育界和社會上引起一定的爭議,例如委員會和學科小組的主席和相對比例的成員,都是來自海外特別是英語系國家的學者,因此對這些海外學者是否能夠充分理解香港研究所需,尤其是否能理解在「一國兩制」之下
先說我的觀點:我認為應當鼓勵少數族裔的高中同學參與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下簡稱「公民科」)的內地考察。自從疫情紓緩、社會復常之後,已經落實一年半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教學,其課程指引內明文要求的組織學生回內地交流考察活動,在教育局、中旅社和各中學校長老師的集體努力之下,終於在復活節假期前後,迅速前行,絡繹不絕,所謂教育界眾志成城,無事不成,這一點值得點讚! 這裏有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值得教育界
香港教育生源不足的問題日趨嚴重,教育界和社會各界日益感受到箇中壓力,紛紛提出應對方法,展現出對教育求治謀興的熱情,這是以往教育深陷政治泥沼時代所罕見的團結精神,令人動容。總括來說,各方提到的解決方法,不外乎刺激本地生育、引入內地學生,以及諸如小班教學和減少叩門位之類的教育行政調適措施。對於刺激生育方面,這本身已不僅僅是教育和生源方面的議題了,幾乎所有經濟民生政策都可與之相關,在此不贅言。 先說
隨着疫情散退社會復常,配合國家「一帶一路」的發展策略,以及新一屆特區政府「說好香港故事」的工作,推動香港教育產業國際化工作馬上起動。本人聯同香港科技創新教育聯盟(簡稱STEM聯盟)的培僑中學伍煥杰校長,以及教聯會總幹事崔劍博士一同出訪菲律賓馬尼拉,到訪了當地華僑團體、教育界及中國駐菲律賓大使,為香港的教育作宣傳推廣。 中國與菲律賓自1975年建交,多年來兩國關係密切。根據外交部的資料,2022
上個周末,筆者參加了由香港廣州青年總會、青年聯合會等組織的香港中學校長團,前往廣州考察,考察的單位包括博物館、學校和企業,可謂既有反映嶺南傳統民俗文化的華僑博物館,也有反映高科技和創新營運方式的中科企業和希音企業,更有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以及代表不同課程和辦學理念的中小學校,例如公立的執信中學、暨大港澳子弟學校和英東中學。整個行程可以說是從傳統到現代、從教育到職業的元素都包括在內。儘管主辦機
筆者一再在本欄提到,要建立與一國兩制相符合的香港教育,就必須把香港教育推向國際化,而不是僅僅滿足於只是作為愈發生源減少的本地教育。說起國際化的教育,最顯而易見的特徵莫過於到境外舉辦教育展覽。正如每年香港都會有各種海外的教育展,尤其是英國的教育展,讓海外國家的大學中學在香港宣傳,以利於招收香港學生前往留學。姑勿論這些來香港做招生宣傳的國家,其教育水平和各種教育指標與香港相比,是否真的優於香港,但
香港教育必須向海外拓展,包括招生和進一步提升教育課程的國際認受性。為甚麼要令香港教育保持國際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與一國兩制相匹配的香港教育! 第一,既然未來香港的發展要搶人才,那麼人才不會自己一個人來香港,要麼是拖家帶口,要麼是來到香港之後再成家立業,下一代子女的教育必然成為人才是否來港的重要考慮因素。當然,現在提到香港國際化教育,更多是指國際學校和國際課程,來港人才似乎更為傾向讓
本港面對學生結構性人口下跌的問題已有多年,要求政府盡快研究及制訂可行方案,減少對學校的衝擊以穩定教育生態,已是筆者常談的老話題。就開拓生源的情況,筆者早前曾於不同平台建言政府可考慮引入更多境外生源,解決本港適齡學童不足的問題。同時,此舉亦有助建立本港教育品牌和吸引各地人才來港,優化本港人口結構。 放寬境外學生來港限制 筆者認為,針對學生結構性人口下跌的情況,政府需要拆牆鬆綁。筆者建議在
八月底,特首在多個場合中表示,要搶優秀人才!香港經過長年的政治風波干擾和牽制,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方面已經浪費了不少光陰,是時候要大力發展和利用高新創科,作為未來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和新增長點,而做到這一點的關鍵,還是要用足夠的人才。當香港這邊廂話音未落,那邊廂新加坡就猛烈地推出了一系列吸引人才到該國工作的政策,競爭意識和施政效率很強。
七月七日,特區教育局公布了一份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內地考察計畫與學校安排》的學校通函,提出了二十一條兩天到五天行程的內地交流考察路綫,其中十八條在廣東省內,三條在其他省份。這種把回內地考察作規範化的教學要求,可以說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值得點讚! 明確學習目標重點活動建議 為甚麼說值得點讚呢?長期以來,學校組織學生回內地交流考察的工作,基本上都是「校本」處理。也就是說,去哪裏,去多少天,
上一期本欄提到,如果通過組織學生回內地交流考察來進行國情教育。本期再補充,如何通過「一帶一路」考察來進行國情教育,當然仍是以敝校經驗為參考。如上期所言,筆者服務的學校自〇四年開始,就持續不斷地組織大批學生定期回內地交流考察,並在一五年獲得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自一七至一八學年開始,我們把考察的地方進一步拓展到「一帶一路」國家,從「一帶一路」國家的角度反過來看當代中國的發展,包括中國駐外